简介:摘要目的探讨Zeste基因抑制子12(SUZ12)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到2022年1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67例宫颈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分析肿瘤组织和癌旁组织SUZ12蛋白表达水平。将宫颈癌细胞系CaSki分为对照组和SUZ12 KD组,分别采用对照慢病毒和SUZ12短发卡RNA(shRNA)慢病毒感染细胞,筛选稳定细胞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和体外移植瘤实验分析两组细胞增殖能力;采用Transwell分析细胞的侵袭能力;采用划痕实验分析细胞迁移能力;采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分析SUZ12调控的靶基因表达水平。组间计量数据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宫颈癌组织中SUZ12蛋白相对表达水平(2.17±0.14)明显高于癌旁组织(0.77±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640,P<0.05)。对照组细胞48 h吸光度(A)值(2.07±0.13)明显高于SUZ12 KD组细胞(1.39±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100,P<0.05)。对照组细胞在体内成瘤的体积[(1 055.70±125.27) mm3]明显高于SUZ12 KD组细胞[(613.30±76.33)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537,P<0.05)。对照组细胞在体内成瘤的重量[(5.57±0.52) g]明显高于SUZ12 KD组细胞[(3.28±0.83)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33,P<0.05)。对照组细胞迁移数量[(142.17±9.45)个]明显高于SUZ12 KD组细胞[(76.50±7.7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170,P<0.05)。对照组细细胞划痕愈合率[(87.36±4.95)%]明显高于SUZ12 KD组细胞[(50.68±7.63) m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884,P<0.05)。对照组细胞ROCK1和ROBO1 mRNA表达水平(0.47±0.07、0.54±0.12)明显高于SUZ12 KD组细胞(1.05±0.07、1.14±0.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750、8.667,P<0.05)。结论SUZ12通过调节KLF2和ROBO1基因表达,促进宫颈癌细胞增殖、侵袭和转移等恶性细胞生物学行为。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CRP与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在我院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择取84例作为观察1组,择取同期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消化道良性疾病患者84例作为观察2组。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100名作为参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在入院后,均予以血清CRP和肿瘤标志物水平检测,就各项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入院时,观察1组和观察2组患者的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血清CRP相较于参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治疗后,可以看出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RP和各项肿瘤标志物阳性率明显下降,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进行血清CRP与各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时,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动态观察,有助于治疗和预后评估,有着较为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膀胱肿瘤患者引进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以及膀胱部分切除术治疗的结果。方法:时间入选为2021年3-6月,入选对象是接受诊治的膀胱肿瘤患者64例,划分两个小组,32例患者进行膀胱部分切除术,记作部分组、剩余患者进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记作电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指标变化。结果:电切组患者手术时间指标是(42.68±24.31)min、住院时间指标是(5.12±1.06)d、出血量指标是(51.03±8.94)ml、导尿管留置指标是(2.13±0.42)d,均优于部分组,p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手术效果及安全性。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我院2019年3月-2022年5月收治的36例膀胱肿瘤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8例,观察组行经尿道肿瘤电切术治疗干预,对照组行开腹肿瘤切除术治疗干预,对比两组手术安全性及手术效果。结果:经过对比后发现,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效果无明显差异性(P>0.05),对照组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P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最大径≥4 cm的局部进展期Siewert 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行脾门淋巴结清扫的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6年4月489例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胃外科接受根治性切除的肿瘤最大径≥4 cm的局部进展期Siewert Ⅱ、Ⅲ型AEG患者的资料。男性383例,女性106例,年龄≥65岁者225例,<65岁者264例。接受脾门淋巴结清扫270例(清扫组),未接受脾门淋巴结清扫219例(未清扫组)。组间资料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或χ2检验,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脾门清扫与术后总体生存的关系,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分析组间总体生存率的差异。结果随访截至2021年4月,中位随访时间为78.0个月(范围:74.0~85.0个月),随访率为95.5%(467/489)。清扫组患者脾门淋巴结转移率为12.6%(34/270)。与未清扫组相比,清扫组年龄<65岁比例更高、术前合并症更少,术后接受辅助化疗的比例更高(χ2∶5.644~6.744,P值均˂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脾门淋巴结清扫是此类型AEG患者总体生存的预后因素(HR=0.68,95%CI:0.52~0.88,P=0.004),术前CA19-9、病理T分期、病理N分期、辅助化疗和术后并发症亦是该类患者总体生存的预后因素(P值均˂0.05)。亚组分析结果显示,Siewert Ⅱ型患者中,清扫组与未清扫组的5年总体生存率相当(57.3%比53.7%,χ2=3.031,P=0.805);Siewert Ⅲ型患者中,清扫组优于未清扫组(62.4%比39.2%,χ2=17.983,P=0.006)。结论在腹腔镜手术经验成熟的中心,对肿瘤最大径≥4 cm的局部进展期Siewert Ⅲ型AEG行脾门淋巴结清扫能改善患者的远期预后。
简介:摘要胸腺上皮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前纵隔肿瘤,发病率较低,目前手术仍是胸腺肿瘤最主要的治疗手段。然而对于晚期不可切除的胸腺肿瘤来说,非手术治疗是必然选择。传统的治疗方式包括化疗及放疗,但疗效有限。随着免疫治疗应用于临床,部分研究已开展关于胸腺肿瘤免疫治疗的探索。胸腺肿瘤发病率较低,目前的免疫治疗研究多为小型回顾性分析。本文对胸腺肿瘤免疫治疗的临床应用及基础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胰腺囊性肿瘤(PCN)是一组具有不同的生物学行为及恶性潜能的胰腺病变,在临床中经常被分为两类:黏液性PCN,主要包括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和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另一类包括非黏液性的浆液性囊性肿瘤(SCN)和其他罕见的囊性瘤变。近年来,随着影像学检查的普及和检测技术的不断进步,其检出率逐年升高。而针对PCN患者最佳的监测、治疗、随访等策略,也成为近些年的研究热点。本综述主要总结了黏液性PCN诊断、治疗和管理的最新进展,比较了相关PCN诊治指南间的异同,供临床决策参考。
简介:摘要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是一组以骨髓一系或多系髓细胞增殖为特征的克隆性造血干细胞疾病,其中经典型MPN包括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和原发性骨髓纤维化(PMF),即Ph-MPN。MPN驱动基因Janus激酶(JAK)2、促血小板生成素受体(MPL)和钙网蛋白(CALR)基因突变,均可激活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STAT)信号通路,上调MPN患者的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形成炎症微环境,并促进克隆细胞不断增殖,导致患者体质症状加重、血栓形成、易向骨髓纤维化(MF)和急性白血病(AL)进展,预后不良。近年,炎症在MPN中的作用逐渐受到重视。笔者拟就炎症对MPN发生和演变、症状负荷、预后及治疗影响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旨在为探索MPN患者新型预后分层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提供参考。
简介:摘要NUTM1基因重排曾被视为NUT癌的独特分子改变。近年,在圆形梭形细胞肉瘤、急性白血病、汗孔瘤和汗孔癌等肿瘤中也发现了NUTM1重排,拓宽了此类肿瘤的疾病谱系。与NUTM1发生融合的伙伴基因有多种,大部分编码DNA结合蛋白,包括溴域蛋白家族、MAX二聚体家族、CIC转录因子、转录增强子结构域活化因子等,形成X-NUT融合蛋白。X-NUT融合蛋白的羧基端保留近乎完整的NUT蛋白,提示NUT对组蛋白乙酰化的表观遗传学调控对此类肿瘤发病机制有普遍意义。伙伴基因则可能与细胞类型有关,因而可能影响融合蛋白作用位点,决定肿瘤的具体类型以及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NUTM1重排肿瘤总体罕见,但普遍预后差。本文对NUT癌和新近认识的NUTM1重排肿瘤进行综述,包括其分子基础、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思路和靶向治疗研究策略,期望有助于临床及病理医师对此类肿瘤的认识和精准诊断。
简介:摘要肾脏上皮性肿瘤是泌尿系统的常见病之一,其病理诊断进展较快,分类越来越精细化,给病理医师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特别是乳头状肾细胞癌和嗜酸细胞性肾肿瘤领域。本文旨在分享急需掌握的重要进展和诊断难点,并对其中尚存争议性的主要问题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探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肉瘤的肿瘤微环境,以促进骨肉瘤免疫疗法的进展。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获取了119例骨肉瘤患者的mRNA表达数据,分析骨肉瘤的肿瘤微环境,通过一致性聚类将患者分为4个聚类,并将骨肉瘤组织依据是否为炎性组织分为冷肿瘤与热肿瘤,对比4个聚类免疫相关评分及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对冷、热肿瘤进行生存分析,最后进行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敲除、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以及细胞凋亡实验进行验证。组间比较采用ANOVA分析。结果聚类4拥有较高的免疫评分与基质评分(P<0.01),其与热肿瘤特点相似,而CD276在聚类4中表达较低(P<0.01),是骨肉瘤治疗的潜在靶点。生存分析曲线显示热肿瘤有相对较好的预后,但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冷肿瘤中NPTX2的表达与CD8A、GZMB和IFNG的表达呈负相关,且NPTX2可抑制CCL4的分泌。最后,体外实验发现骨肉瘤细胞中NPTX2的敲减可抑制肿瘤生长并增加肿瘤细胞凋亡。结论本研究探索骨肉瘤中免疫细胞的浸润特征,为改善骨肉瘤患者的免疫治疗现状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患者男,44岁,左手小指皮下结节3年。皮肤科检查:左手小指末节背侧一0.4 cm × 0.4 cm皮下结节,触之橡皮样硬度,无压痛,末端指间关节活动不受限。术后组织病理:肿瘤含有丰富的纤维样、软骨样、黏液样间质。肿瘤细胞呈卵圆形至短梭形,核仁不明显,未见有丝分裂。细胞排列杂乱或呈小团簇状。免疫组化:肿瘤细胞表达波形蛋白、CD34、转录因子ERG、SOX9,不表达S100、P63、广谱角蛋白(AE1/AE3)、上皮膜抗原、平滑肌肌动蛋白、结蛋白,Ki67增殖指数小于1%。诊断:肢端纤维软骨黏液样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