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比不同低剂量螺旋CT在泌尿系结石临床检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7月至2015年7月我院收治的泌尿系结石患者70例,将其中采用标准剂量螺旋CT检查的2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采用不同低剂量螺旋CT检查的50例患者设为观察组,并根据体质量(BMI)将其分为甲、乙、丙三组,分别给予三组患者120mA、90mA、60mA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对比各组间临床诊断准确性、辐射剂量。结果不同组间辐射剂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组间临床诊断准确性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BMI选择不同的低剂量螺旋CT诊断泌尿系结石安全可行,在确保准确度的情况下可显著减低辐射剂量,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经128层螺旋CT诊断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通过数字表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4月期间本院就诊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患者100例,其中病情良性、恶性患者分别50例,均接受128层螺旋CT诊断,纳入本次探究良性组、恶性组,总结分析两组诊断效果。结果恶性病变患者胆管扩张程度重度患者占比46.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0.00%,而恶性组患者胆管梗阻端胆管中断患者比例78.00%也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00%,在统计学上差异是有意义的(P<0.05);恶性组患者的梗阻距肝门长度显著多于良性组,且肿块数量显著高于良性组,在统计学上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64排128层CT诊查胆管下端梗阻性黄疸患者效果显著,可为疾病的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在结节性甲状腺肿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4月~2015年4月收治的44例甲状腺结节患者,采用16排螺旋CT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并就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比较。结果经Lightspeed16排螺旋CT扫描检查,44例患者中38例被诊断为良性甲状腺结节,6例被诊断为恶性甲状腺结节。38例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中有31例,2例患有甲状腺瘤,5例患有结节性甲状腺肿并发腺瘤样增生。在6例恶性甲状腺结节中5例被确诊患有乳头状甲状腺癌,1例患有滤泡状甲状腺细胞癌。所有患者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完全符合,准确率为100%。结论针对结节性甲状腺肿采用16排螺旋CT进行诊断,能够快速且准确的确诊患者病情,患者轻松无痛苦,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多层螺旋CT与超声检查在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5年10月期间在我院接受病理证实为甲状腺结节性病变的患者53例为实验的对象,所有患者在实施手术前均进行多层螺旋CT以超声检查,对两种检查方式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多层螺旋CT检查与超声检查相比其符合率均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方法联合运用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诊断的准确率明显优于单一的诊断方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甲状腺结节患者进行鉴别和诊断的过程中,多层螺旋CT联合超声检查的的运用有效的提高了其临床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和保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期间收治的30例(疑似)心肌桥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分别对所有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的检查与诊断,对其准确性以及诊断价值进行研究与分析。结果检查结束后,共诊断出10例确诊为心肌桥,检出率为30.00%,共计6例男性患者,4例女性患者,年龄为36至63岁,平均年龄为(46.37±2.7)岁。其中3例患者为左前降支,2例患者为右冠状动脉,2例患者为右回旋支,2例患者为双桥,1例患者为双桥;共计7段浅表型(70.00%),3段深厚型(30.00%)。结论本文采取的64排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对心肌桥诊断中的价值显著,准确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广泛推广以及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18F-脱氧葡萄糖(FDG)正电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成像-CT(PET—CT)和CT增强扫描在诊断F咽癌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以及远处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0月1012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4例诊断或疑似下咽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诊断及术后随访为金标准,统计并对比PET—CT和增强cT在诊断下咽癌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结果PET—CT在诊断下咽癌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大于增强CT。在下咽癌原发灶诊断中,增强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97.44%(38/39)、3/5和93.18%(41/44),PET—CT则分别为100.00%(20/20)、1/1和100.00%(21/2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颈部区域淋巴结转移诊断中,增强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73.91%(17/23)、52.38%(11/21)和63.64%(28/44),PET/CT的分别为16/16、4/5和95.24%(20/21),两者比较除特异性外,其他观察指标均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远处转移诊断中,增强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度分别为2/4、97.50%(39/40)和93.18%(41/44),PET—CT则分别为5/5、16/16和100%(21/21),两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PET—CT彳F诊断下咽癌的原发灶、颈部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方面,优于单纯的颈胸部联合增强CT;在原发灶与远处转移方面的优势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仍提示PET—CT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在颈部淋巴结转移方面,PET—CT的敏感性、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均优于CT增强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