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评价320排动态容积CT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例CVST患者行320排头颅CT一站式检查,包括CT平扫、各期增强,然后将动态容积原始数据重建出容积图像,传入Vitreafx工作站,处理获得动脉期、动静脉混合期、静脉期及静脉窦期血管重建图像。结果12例CVST中10例累及多个静脉窦,2例为单个静脉窦受累。CVST直接征象有:CT平扫显示为“高密度三角征”(3例),“带征”(1例),CT增强显示“空三角征”(4例);间接征象有:血栓形成部位邻近脑组织水肿(3例),静脉性脑梗死(4例),静脉性脑出血(5例)。12例CVST中静脉期图像均可见静脉窦不规则狭窄或闭塞,可见特征性的“空槽征”。12例患者的CVST均经3D—DSA证实。结论与传统影像学检测方法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检查无创伤、时间短和辐射剂量少,对CVST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微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和末梢血血常规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2009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参加体检的人员共110例,同时采集静脉血和末梢血血样,用SYSMEXXS-800i血液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结果,进行重复性及对比实验,比较静脉血和末梢血的血常规差异。结果经SYSMEXXS-800i血液分析仪对末梢血和静脉血两组样血的测定,结果除MCH一项外,WBC、RBC、HGB、HCT、MCV、MCHC、PLT等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采用静脉血取代末梢血检测血常规,能有效提高结果准确性,保证仪器的使用寿命,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目的观察尿激酶两种不同的应用方法针对血液透析用半永久性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预防及治疗方法的效果观察。方法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液净化中心2010年1月~12月行半永久性双腔导管置管血液透析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年龄45~82岁,平均年龄56岁。随机分为2组。共行血液透析2210例次。观察组采用100kU尿激酶加入100mL0.9%NaCl溶液缓慢滴注,对照组采用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比较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情况。结果观察组透析前导管抽吸不畅事件[28例次(2.5%)]及透析过程中护理干预的次数[51例次(4.5%)]明显少于对照组[110例次(10.2%),221例次(20.5%)],观察组在透析过程中血流量[(241.6±55.2)mL/min]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208.0±52.7)mL/min]。结论尿激酶预防滴注法对于半永久性双腔导管尖部血栓及纤维蛋白鞘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肝素混合液封管法。
简介:摘要目的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抢救327例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护理体会。方法对327例MODS患者采用CVVH治疗,检测治疗前后动脉血气、肾功能变化情况及统计死亡率。结果血清K+及BUN、Cr及动脉血气在治疗24-48小时后接近正常,较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血清Na+及Ca2+则无显著变化(P>0.05)。其中143例患者在治疗前存在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48小时后得到明显纠正,复查血气结果逐渐恢复至正常,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治疗,存活239人(73%),死亡88人(27%)。结论CVVH能纠正MODS患者内环境紊乱,改善预后,提高存活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持续性发热的原因。方法收集2004年6月至2009年5月67例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术后体温大于38.5°c,持续发热半月以上的12例发热原因进行分析。结果除1例原因不明外,术后发热均由各种并发症引起。脾窝积血、积液合并感染及门脾静脉血栓形成最多见。持续性发热与肝功能分级显著相关(p<0.01)。结论脾窝积血、积液及门脾静脉血栓形成是术后持续性发热的主要原因。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注意改善肝功能、可有效减少术后持续性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