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1 个结果
  • 简介: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如何提高心理生活质量这一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20世纪60年代后期,幸福感的研究逐步在全世界范围内形成热潮。近年来,主观幸福感属性中的文化差异引起了跨文化研究者的极大兴趣。文章通过比较幸福感跨文化研究中新近出现的两个理论模型——目标调节模型和文化常模模型,探讨了文化在主观幸福感产生过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情感幸福感和生活意义之间的关系。

  • 标签: 幸福感 文化观 目标调节模型 文化常模模型 生活水平
  • 简介:使用问卷法调查了北京和内蒙古三所高校的1034名大学生,检验了大学生环境关心、环境价值和亲环境行为的关系,并考察了环境关心在环境价值和亲环境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女性大学生被试环境关心水平显著高于男性大学生被试;蒙古族大学生被试环境关心水平显著高于汉族和其他民族大学生被试。(2)利他价值和利己价值对两类亲环境行为的直接效应显著;环境关心在利己价值和私领域亲环境行为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在生态圈价值和私领域亲环境行为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

  • 标签: 大学生 环境价值观 亲环境行为 环境关心 中介作用.
  • 简介:《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以下谈谈自己在数学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 标签: 《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活动 数学知识 数学思想 数学教学 学生
  • 简介:对于从事本土社会心理与行为嬗变的研究者来说,当前社会转型期提供了宝贵机遇,公私嬗变以及其下的公私实践提供了极佳的切入点,文化心理学因强调和关注文化与心理的动态互依性而更具适切性的研究视角。本文以文化心理学为视角,基于其所根植的'(文化与心理)相互建构'框架,区分了两种互生互构的'公私'——'作为文化要素的公私'与'作为心理倾向的公私',进而基于'前者相对于后者具有客观性、强制性与普遍性'这一事实,首先以'作为文化要素的公私'为焦点,对其生成逻辑、结构、历史传承性进行了理论探析,并建构出了公私生成及嬗变分析的理论模型,而后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开展'公私实践中的公私嬗变'以及'公私嬗变下的公私实践'研究进行了预备性研讨。

  • 标签: 社会转型 公私观 公私实践
  • 简介:目的:了解社会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效果,探讨影响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和方法。方法:采用自编《课程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对我校历届应用心理学专业的217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通过系统课程学习,学生对自我意识、人际沟通、爱情等方面有很大收获,在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途径与方法中,“开展课堂小组活动”、“多媒体课件内容”、“学生自己课堂上的自由阅读”和“学生当‘老师’教学法”四种途径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结论:系统学习社会心理学课程有助于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与掌握,有效利用多种途径可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实现课堂教学的目标。

  • 标签: 社会心理学 课堂教学 大学生 心理健康
  • 简介:早期关于正义动机的研究多以西方、受良好教育、工业化、富有、民主社会(western,educated,industrialized,rich,anddemocratic,WEIRD)的被试(特别是中产阶级家庭的大学生群体)为样本,并以个人主义、集体主义作为文化区分的理论基础,发现西方人表达个人正义动机多从独立的自我参照视角出发,相信自己生活在一个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美好世界;而中国人表达正义动机却从互依或他人参照视角出发,认为社会整体是一个好有好报、恶有恶报的和谐世界。近年来,主流学者开始意识到这样的研究存在重大的取样偏差或自我偏差、情境偏差,其揭示的人类行为特征(WEIRD)也是奇怪的。本文利用元分析技术,对36个中国样本(N=8396)的个人世道正义(自我参照)与一般世道正义(他人参照)的相关系数和均值差进行效果值检验。结果发现,个人世道正义与一般世道正义观之间存在强正相关(r=0.64,Fisher’sZ=0.75),平均数差异显著,但效果值很小(d=0.20);进一步的调节变量分析发现,只有在非学生样本、弱势情境下(如生活逆境),被试的个人世道正义得分才显著低于一般世道正义,即认为'自己委屈、他人应得'。总之,中国人的正义动机呈现低自我参照、高情境区分的特点,并非'独立'或'互依'就能简单概括的。

  • 标签: 一般世道正义观 个人世道正义观 公正世界信念 元分析 年龄 情境
  • 简介:心理应对方式的研究是西方社会心理学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一领域的研究者们认为,在应付生活中的压力、紧张、灾难等情况时,人们通常采用两种方式:一种是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即对生活中的压力、紧张等问题给予解决,从而减轻这些问题可能给人带来的消极影响。诸如改变别人的意见,制定计划并按计划执行,坚持自己的见解并按照自己的意见不屈不挠地工作,直到达到目的为止,都是解决问题的策略;另一种是调节情绪的应对方式,这种应对方式的特点是不改变生活引起的压力、紧张等问题的本身,而是通过改变自己的情感或对问题的看法,接受并正视问题的存在,使之不会产生或产生较少的消极影响。人们通常使用的调节情绪的应对方法包括从积极的角度待人待事,寻求和接受他人的同情与理解;或者忘掉引起紧张和压力的事情本身。研究者们对这两种应对方式在解决生活压力和身心健康中所起的中介作用、心理应对方式与外界环境的相互作用、心理应对方式的变化及使用心理应对方式的个性特点等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至于这两种心理应对方式的心理机制是什么,它们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还是文化教育薰陶的结果,则还未引起这一领域的学者的注意。我们中国人在应付生活的压力、紧张等问题时是否也采取了这两种方式,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入手,结合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两种应对方式,对中国人应对生活中的压力、紧张、疾病、灾难等问题的应对方式进行初步的分析,并对文化因素在心理应对中的作用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 标签: 应对方式 解决问题 人生观 调节情绪 道家文化 儒家
  • 简介:宗教经验是宗教意识的主要内容之一,而宗教意识则是宗教心理学着重研究的对象。本文梳理了弗洛伊德从心理学层面阐释宗教中的神秘经验问题,并建立了弗洛伊德理论的X模型,进而揭示了“人神合一”等神秘经验不过是人的一种潜意识状态;这表明了心理学是宗教神学的“危险伙伴”。通过对弗洛伊德理论X模型的建立,能科学地认识和对待心理学潜意识理论,本文期望能对起步中的中国宗教心理学学科建设有所裨益。

  • 标签: 宗教心理学 弗洛伊德X模型 宗教神秘经验
  • 简介:为考察智力和人格内隐对大学生应对方式和抑郁的影响,采用智力和人格内隐问卷、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和抑郁量表对624名大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如下:(1)变量中心的分析结果表明,整体上大学生智力和人格内隐仅对积极应对的预测作用显著。(2)为考察智力和人格内隐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组合类型,采用个体中心的分析思路对智力和人格内隐得分进行潜在剖面分析,可将大学生的内隐划分为四种类型:智力/人格固存型、智力/人格内隐适中型、智力增长/人格可塑型、智力固存/人格可塑型。四类大学生在智力内隐上的得分两两差异显著;除智力增长/人格可塑型与智力固存/人格可塑型外,四类大学生在人格内隐上的得分也两两差异显著。(3)智力增长/人格可塑型大学生的积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大学生,而消极应对和抑郁显著低于其他三类大学生;智力固存/人格可塑型大学生的消极应对和抑郁显著高于其他三类大学生。

  • 标签: 智力内隐观 人格内隐观 应对方式 抑郁 大学生
  • 简介:采用自编问卷对长三角地区145名教师进行调查,并将其职业价值与实现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教师现实工作情况不能满足教师的职业价值需求,教师的职业价值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在一般精神价值、特有精神价值、物质价值等各个方面都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

  • 标签: 教师 价值观 满足程度
  • 简介:本研究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采用问卷调查法以湖北省武汉市两所大学四个年级544名参与网络课堂的大学生为被试,探讨网络师生交互与网络学习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和网络学习动机在其中的序列中介作用。结果发现:(1)网络师生交互、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网络学习动机与网络学习绩效两两之间均显著正相关;(2)网络师生交互对网络学习绩效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间接效应包含了两条路径:通过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的部分中介作用和通过网络学习自我效能感-网络学习动机的序列中介作用。这一结论有助于理解网络师生交互对网络学习绩效的作用机制,为未来网络教育的开展提供建议。

  • 标签: 大学生 网络师生交互 网络自我效能感 网络学习动机 网络学习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