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10年10月17-18日,中国—东盟智库战略对话在广西南宁市举行,本文综述与会的中国和东盟专家发言的各种观点。
简介:近15年来,涉及中国在缅军事基地的报道和论著源源不断。虽未获得证实,但中国对北印度洋的渗透的传闻已深刻影响缅甸邻国,尤其是印度的战略思维。安达曼海大椰子树岛的大型情报站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海基岛海军基地的报告,已被作为缅甸沦为中国附属国的佐证。在其他观察家看来,这些基地的存在,明确显示就是中国在印度洋进行扩张的计划,甚至是它的全球野心。然而,印度政要于2005年承认,关于中国在大椰子树岛设置情报站的报告有假,并承认缅甸并无中国海军基地。因此彻底改变印度国防计划人员10多年来关注的两大焦点,导致人们怀疑有关缅甸存在其他“中国基地”的说法,进而引起对中缅关系现状及中国在北印度洋的战略利益的思考。
简介:中国因历史、地理、科技和意识等原因,积累了较多的海洋问题。为解决这些海洋问题,中国提出了具体的海洋政策,包括优先使用政治方法解决海洋争端,兼顾他方立场提出"主权属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方针,合作制定规则、管控危机、资源共享的基本政策,坚持"双轨思路",提出"和谐海洋"理念等。它们蕴含丰富的文化要素,体现了中国文化以和为贵的特质。同时,中国的这些海洋政策,不仅具有国际法的基础,而且经实践检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符合国际海洋发展趋势。为此,国际社会应积极支持中国的海洋政策,使中国在搭建海洋平台、加强海洋合作、提供公共产品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为维护海洋安全和秩序、实现人类与海洋的和谐共处作出更多的贡献,以确保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维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的国际法制度和国际秩序。这是国际社会的重大责任和应有职责,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的应有之义。
简介:“共同威胁”与“共患意识”引发人类对非传统安全的普遍关注。非传统安全的价值实质是“共享安全”。共享安全不仅是安全指涉对象的扩展与转型,也是非传统安全理念的提升与非传统安全话语的创新。西方非传统安全理论经由传统安全研究与和平研究的延伸与扩展,形成了建构主义、哥本哈根学派、后结构主义、批判安全理论、人的安全研究、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主要流派,其主要价值取向是“建构安全”。然而,共享安全的关键是如何面对与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异质性”冲突,中国的安全观与外交方式的价值类型此有着重大的意义与贡献。中国以“保合太和”、“万国成宁”、“和而不同”为标志的“和合主义”思想渊源,为共享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内核与独特的价值坐标。中国学者的“新天下主义”、“多种行为主体的共同安全”、“人类共同安全”、“全球深度治理”等对“共建安全”方案的多维度探索,为共享安全提供了极具创意的可能性论证。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外交实践与融入世界的“优态共存”,为共享安全提出了解决现实冲突的重要范例,也为共享安全的可行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现实逻辑。
简介:科举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用逐级考试的办法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因分科举士而得名。科举考试发轫于隋代。隋炀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开始采用考试的办法取代魏晋以来实行的九品中正制,这是科举考试的开端。唐承隋制,全面推行以进士科为主要取士科目的科学制度,正式完成了从九品中正制到科举制的过渡,科举制度大大发展,考试科目繁多,考试方法多种多样。到了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进一步加强了科举制度,增加取士名额,提高及第后的待遇。从此科举成为教育制度的重心。明代专制政治高度发展,统治者比前代更重视科举考试,考试制度更加完善,科举地位较前提高,而取士科目减少,仅设进士一科。至此,教育成为科举的附庸。清代基本上沿袭明代的科举制度。到了清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