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对输卵管妊娠破裂的诊断和危急值上报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1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手术确诊的70例输卵管妊娠破裂患者的临床、超声资料,评估输卵管妊娠破裂的超声诊断准确性及危急值上报概况。结果68例患者行术前盆腔超声检查,超声准确提示附件区异位妊娠包块、腹盆腔积液/血凝块者63例(92.6%,63/68),漏诊附件区异位妊娠包块5例(7.4%,5/68)。漏诊病例中4例(80.0%,4/5)为宫内外复合妊娠[2例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 2枚,1例为患者服用促排卵药,1例孕妇有双胎家族史],1例(20%,1/5)为单独输卵管妊娠。2例未行超声检查。术前超声诊断的63例输卵管妊娠破裂均上报了超声危急值。结论超声能较准确诊断输卵管妊娠及判断是否破裂,并及时上报危急值,可有效保障医疗安全。应用辅助生殖的早孕期超声诊断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值得引起重视。
简介:摘要儿童体格发育是连续而复杂的生物学过程,体格生长发育问题的规范化诊治是儿科临床实践的重要基础。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儿童保健学组与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共同撰写“儿童体格发育评估与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旨在帮助儿科医生正确认识儿童体格发育规律,澄清临床处理体格发育相关疾病的误区,规范临床诊治与转诊。
简介:摘要随着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数量不断增加及术后假体生存期不断延长,各种原因导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固定失败翻修病例数量也在不断上升。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因各种原因导致失败者接受翻修时最主要的问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骨缺损,其中慢性骨盆不连续是髋臼翻修中最复杂、最严重的骨缺损,也是髋臼翻修最复杂、最具挑战性的难题。髋臼残余骨量、髋臼骨床成骨能力、骨盆不连续的愈合是决定治疗成功的三大要素。对慢性骨盆不连续患者进行精确的术前评估和计划,根据不同的骨缺损特点选择同种异体骨植骨结合非骨水泥半球形臼杯、髋臼植骨结合防内突髋臼重建杯、半球形非骨水泥臼杯结合多孔金属垫块、Cup-cage技术、定制型三翼髋臼假体重建技术或骨盆牵引结合多孔钽金属杯重建等技术,是目前骨盆不连续重建的常用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后的干眼情况。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4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眼科就诊的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拟行巩膜扣带术的患者78例(78眼),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微创组接受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对照组接受标准巩膜扣带术。术前1周(基线)和术后1 d、1周和1个月分别采用眼表疾病指数(OSDI)和受试者干眼问卷进行干眼相关指标评估,运用眼表综合分析仪进行泪膜评估,采用Schirmer Ⅰ试验和荧光素染色。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部分患者在巩膜扣带术后发生或加重了干眼。主观症状和感受评分、荧光素染色评分均升高,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均下降,术后1 d是拐点,术后1个月未回归至术前基线水平。2组泪河高度、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试验和荧光素染色情况在术后1 d和1周差异无统计意义;但是术后1个月时,微创组的泪河高度(Z=1.04,P=0.041)、泪膜破裂时间(t=2.51,P<0.001)和泪液分泌试验(Z=2.34,P=0.043)优于对照组。微创组的OSDI和干眼问卷评分在术后1周和1个月时高于对照组(OSDI:t术后1周=2.54,P=0.012;Z术后1个月=-1.03,P=0.020;干眼问卷:t术后1周=3.04,P=0.011;t术后1个月=3.94,P<0.001)。术前合并干眼的患者在巩膜扣带术后1 d、1周和1个月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明显升高(Z=-2.42,P<0.001;Z=-1.54,P=0.034;Z=-1.83,P=0.041)。结论:巩膜扣带术会诱发或加重干眼。相比标准术式,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会改善和缩短术后早期的干眼症状,尤其是术前合并干眼的患者,行微创切口巩膜扣带术干眼风险更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增强技术(CEUS)对心脏占位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诊断心脏占位的45例患者,进行心腔显影(CVO)及实时灌注显影(RTPI),并将CEUS结果与心脏磁共振、正电子放射断层造影术-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术后病理、随访期间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占位性质特征。结果心脏占位性质构成比分别为:血栓44.4%(20/45),肿瘤44.4%(20/45),其他11.1%(5/45)。CEUS诊断心腔内占位的准确性显著高于TTE,CEUS诊断不同占位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1)血栓:95.0%(19/20)、92.0%(23/25)、93.3%(42/45)、90.5%(19/21)和95.8%(23/24);(2)良性肿瘤:81.3%(13/16)、96.6%(28/29)、91.1%(41/45)、92.9%(13/14)和90.3%(28/31);(3)恶性肿瘤:75.0%(3/4)、97.6%(40/41)、95.6%(43/45)、75.0%(3/4)和97.6%(40/41)。结论CEUS可快速、安全、准确地判断心脏占位性质,对鉴别血栓和肿瘤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一类肿瘤可视化的小鼠膀胱癌气囊(APBCa)模型,并评估药物灌注疗效。方法本研究于2019年6—12月构建人源性肿瘤APBCa(H-APBCa)模型和具有免疫功能的APBCa(I-APBCa)模型。在BALB/c裸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的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人膀胱癌细胞EJ建立H-APBCa模型。对比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H-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利用Tunel染色法比较灌注吉西他滨与生理盐水20 d后肿瘤细胞凋亡情况。在C57BL/6小鼠背部皮下注射无菌空气建立大小为2.5 cm×3.5 cm气囊,24 h后在气囊内壁通过种植小鼠膀胱癌细胞MB49建立I-APBCa模型。比较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I-APBCa小鼠模型肿瘤的体积,并用免疫荧光染色法观察灌注卡介苗与生理盐水20 d后两组肿瘤组织CD80+巨噬细胞及CD3+T细胞浸润情况。结果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肉眼能直视观察且可通过游标卡尺测量肿瘤大小。H-APBCa小鼠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吉西他滨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81.02±241.02) mm3与(1 213.88±214.02) mm3,P<0.05]。灌注吉西他滨组小鼠肿瘤细胞凋亡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77.33±4.63与14.67±2.60,P<0.05)。H-APBCa模型灌注治疗20 d,灌注卡介苗组肿瘤体积小于灌注生理盐水组[(645.02±156.63) mm3与(948.84±221.76) mm3,P<0.05];灌注卡介苗组肿瘤组织浸润的CD80+巨噬细胞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49.67±7.57与16.33±5.69,P<0.05),肿瘤组织浸润的CD3+T细胞也多于灌注生理盐水组(18.00±3.46与4.67±1.45,P<0.05)。结论H-APBCa和I-APBCa两种小鼠模型均成功建立。APBCa模型化疗以及卡介苗灌注治疗后肿瘤均明显缩小,与临床中膀胱癌灌注治疗效果相似,可作为评价药物灌注疗效的新型动物模型。
简介:摘要创伤性脑损伤(TBI)是世界卫生领域严重的全球性问题。因其居高不下的致死、致残率,导致患者遭受到包括身体、精神、情感和认知功能障碍等在内的多重损害,并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评估患者的预后对于评价患者的长期损害和病情恢复、预测患者和家属的医疗需求、比较多个医学中心的治疗结果、评估常规治疗和新方法的有效性及临床治疗效果都显得十分必要。TBI因致伤因子、损伤机制、临床表现的差异性、个体异质性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使其预后呈现出复杂性和多样性。TBI评估领域涉及包括整体预后、意识恢复、生理功能、认知水平、精神状态、生活质量等在内的多个方面。但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任何单一的指标不足以显示临床工作中的治疗效果,并使全面、多维的评估充满挑战。所以,在TBI预后转归评估方面采取整体的多层面标准化的多维预后评估极具挑战性。在TBI预后预测方面,将早期的损伤严重程度、受伤的机制、病理解剖的特征与TBI的多种预后因素、预测因子结合起来,建立出良好的动态的预后预测模型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二者均是TBI预后评估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本文通过对目前TBI预后评估领域较为常用的转归评估工具和预测工具进行了例举,并分别介绍了这些方法的运用价值。同时对当前TBI预后评估领域的发展及不足进行了讨论,进而对未来此领域的研究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