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埃德加·爱伦·坡在其小说创作中注重将“侧目而视”当作其“秘密写作”的认知理据,主张用“暗示性的一瞥”去聚焦核心寓意层面,并使之与解码层面上的“视网膜外围聚焦”形成精巧的逻辑对位关联。基于此,本文围绕坡的小说文本中零散出现的三个关键命题——“真实比虚构更奇怪”、“暗示性的一瞥”及“游戏之外的事物”——进行创作层面上的探析,说明其功能得以实现的认知基础均关联着作为视觉诗学原则的“侧目而视”。

  • 标签: 埃德加·爱伦·坡 “侧目而视” 认知 小说美学
  • 简介:格式塔心理学作为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派,所提出的"整体性""闭合性"和"异质同构"原则对古典诗歌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中国诗歌意象的选择、理解、意象空白的留舍以及意象的建构有着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 标签: 格式塔心理学 意象 整体性 闭合性 异质同构
  • 简介: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理查德·舒斯特曼,以实用主义哲学为基础,反思并重新定义了哲学、艺术和审美,并将它们同身体联系在一起,最终建构了身体美学这一学科。身体美学包含三个分支:分析的身体美学、实用的身体美学和实践的身体美学,尤其注重实践部分。此外,本文还分析了舒斯特曼的身体美学对中国美学研究的启示。

  • 标签: 舒斯特曼 实用主义美学 身体美学 中国古典身体美学
  • 简介:作为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文坛巨擘,李健吾先生的翻译作品以其译文措词得体、语言鲜明、表达精炼、行文流畅而著称于世。特别是其经典译著《包法利夫人》不仅忠实地传递了原文的信息,而且还恰当地再现了原文的各种风格意义和美学价值,使译文与原文在内容、风格和意境上实现了高度的契合,是其翻译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 标签: 李健吾 翻译思想 《包法利夫人》
  • 简介: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策略,以宋词《江城子》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其三个不同的英译本以及对《江城子》的背景进行了严谨的考证,同时尝试着在美学视角下审视整个翻译过程。本文通过分析和对比研究提出了笔者自己的观点: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策略不仅要遵守传统的翻译理论,更应该把翻译美学这一学科的理论作为指导。

  • 标签: 宋词《江城子》 对比研究 翻译美学
  • 简介:<正>一与中国大部分怀乡作家不同的是,张爱玲是一位纯粹的都市作家,她的散文是都市散文,描写都市生活,但张爱玲的都市散文,跟在她之前的新感觉派的作家并不相同,"新感觉派"侧重于描绘舞厅、咖啡

  • 标签: 新感觉派 城市美学 穆时英 都市小说 刘呐鸥 白流苏
  • 简介:艾丽斯·默多克是当代英国具有非凡才智的女作家、哲学家。她的小说以其深邃的哲理、生动的故事情节、兼容并蓄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当今世界文坛,为我们展现了更加开放的、多维的艺术世界和现代西方社会的人生百态。本文试图从默多克的小说创作理念入手来评介她的小说叙事话语、美学主张,以及她小说的非女性主义写作特征,并以她的第一部小说《在网下》为例来阐释小说中的男性叙述角度,从而揭示默多克作为一个艺术家和哲学家,对“无我”境界的不懈追求,对人的存在问题、对生活和艺术本质等问题的深刻思考。

  • 标签: 默多克 无我 男性叙述角度 角色 《在网下》
  • 简介:金秋北京,北京外国语大学俄美文学研究中心与俄语中心共同举办了以"20世纪世界文化语境下的俄罗斯文学"为命题的国际学术研讨会.这是一次由来自俄罗斯、美国和中国专家学者共同参加,在广泛的话题上交流俄罗斯文学研究现状的别开生面的盛会.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京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莫斯科大学、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乌拉尔国立师范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达特茅斯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机构的近40名教授、学者出席了这次为时4天(10月19-22日)的会议.大会开幕式由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院长李英男教授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欧美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建华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热情致词.俄罗斯使馆文化教育参赞缅捷廖夫先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副校长白刚先生到会讲话,著名俄罗斯文学翻译家高莽先生也应邀参加了会议.

  • 标签: 21实际 美国 中国 俄罗斯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北京外国语大学 开幕式
  • 简介:<正>东西方艺术家和美学家是有差异的。在中国,常常可以发现在一个艺术家身上,美学与艺术创作合而为一;而若干伟大的画论家,也常常由他人的创作活动与作品,以“追体验”的功夫体验出艺术家的精神意境。在西方,一些美学家很少是实际的艺术家,也就是说美学与艺术创作是分离的,因此,艺术家所开辟的精神境界与美学家所开辟的艺术精神,实有很大的距离。马克思恩格斯不是艺术家,但他们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文化的基础上开辟出了一种新的艺术精神。

  • 标签: 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 艺术精神 马克思恩格斯 人的本质力量 文艺批评 《济金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