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理解“民考汉”在校大学生行动的内在意义,笔者选取了10名维吾尔在校大学生(其中6名是“内高班”毕业生)进行深度访谈,展示了他们对语言、伊斯兰教、维吾尔族历史以及对自身和维吾尔族前途的期待等四个方面的认知,发现:1)该十名访谈对象对其母语具有一定的情感倾向,同时对其他语言也持开放态度;2)该群体为典型的文化穆斯林,“重信仰,轻行为”,同时他们对新疆当前的宗教治理实践有各自心理反映;3)对维吾尔族历史的认识呈现一定的分化,其对官方历史的态度更需引起注意;4)大多数人对其自身和整个民族的前途持乐观态度,但其中存在一定的阶层分化。文中最后讨论了“知识分子亚社会”实现的可能途径。
简介:一、客家族群的建构主义分析与本书的位置这几年中日的客家研究发生了重大的理论转向。长期以来客家一直都被认为是继承中原衣冠士族血统的正统汉族,自唐末以来在几百年的时间里从中原迁徙到华南地区。由此可见,客家被认为是一直连绵不断存在了一千年以上的“实体”,即使他们在移居目的地跟当地的先住民女性结婚,作为中原汉族的父系系谱也一直继续保留着。可是,近年来中日的一些学者开始主张客家其实是在清末民初的一连串运动产生的“建构物”,这种观点特别在历史学中日益强大起来(菊池1998;程美宝2001、2006;蔡膦2005;陈春声2006;饭岛2007;田上2007)。也就是说,客家开始被认为是于近代社会在学术上、政治上被建构的族群,而不是从古代一直存在并延续至今的集团,这种观点在近年的中日客家研究中占有不可忽视的位置。
简介:芜湖为近代皖省的唯一通商口岸。在1877—1912年间,外国鸦片一直是芜湖海关进口价值最高的商品。在这种长期趋势下,外国鸦片进口数量具体呈现出三个阶段性的波动。在第一阶段,芜湖口岸开放,以及税厘成本的比较优势,刺激外国鸦片进口数量上升;在第二阶段,在财政安稳的考量下,官府对本土鸦片全面弛禁,替代作用进一步发挥,外国鸦片进口数量下降。在第三阶段,国内外舆论对中外鸦片的毒品性质进行抨击,促成中英签订禁烟条款,1913年,芜湖海关中外鸦片进口竞争的历史正式结束。可见,在近代中国,鸦片问题始终有着国际因素的影响和考量,是半殖民地经济的典型缩影,深刻地影响着国民的身心健康与经济发展。
简介:共和国建立初期是大规模群众运动的高发时期,特点是多个运动同时进行,内容基本涵盖了国家各项重要工作,也大大增加了运动过程的复杂性。本文围绕'黄逸峰事件',透过华东交通专科学校从创办到终结的全过程,描述了复合群众运动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内在矛盾冲突,及其间学生如何利用运动目标的多样性及话语表达自己的意愿,领导者如何组织斗争和运动中权力位置的移动,并分析了批评、反批评和大批判所使用的话语特征,以及掩盖在意识形态话语之下的行为特征。本文揭示,由于目标选择和参与行为的不确定性,复合群众运动的可控性很弱,运动过程的偶然性增强,并往往背离运动的既定目标。在'黄逸峰事件'中,学校领导、学生和学校本身,以及作为运动传媒的报纸,都受到了不同程度、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损害,或无法发挥预想的作用和使命,或远远超出了各自行为的原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