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应用效果。方法 择2023年1月-2024年1月我院进行胃肠道手术的老年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术中患者均行全麻干预,并根据麻醉深度将患者分组,一组患者麻醉为中度(50例),二组患者麻醉为深度(50例),对比麻醉效果,统计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术后苏醒时间相关数据。结果 统计两组数据可见,患者应激反应指标,术前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指标对比一组低于二组(P<0.05);患者术后苏醒时间对比,一组用时高于二组(P<0.05)。结论 经对比分析,不同麻醉深度对老年胃肠道手术患者临床存在一定的影响,虽然深度麻醉下患者的苏醒时间较短,但可能增加认知功能障碍的风险。中度麻醉深度可降低患者应激反应,保护认知功能和促进术后恢复。因此,中度麻醉深度在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减轻应激反应和减少认知功能损害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UF-500i尿液分析仪对尿液主要有形成分(红细胞、白细胞、管型)检测的准确性。方法随机收集我院门诊患者新鲜晨尿标本480份,并额外特别选取外观异常尿液60份,分别采用UF-500i尿液分析仪和普通光学显微镜镜检,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各类尿样的检测中,UF-500i尿液分析仪测定的红细胞、白细胞阳性率与显微镜镜检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管型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显微镜镜检阳性率。在混浊尿和明显含黏液丝尿液的检测中假阳性率更高。结论UF-500i尿液分析仪测定尿液有形成分,管型易出现假阳性,尤其对于外观异常尿液,在经仪器检测后,必须用显微镜复检。
简介:摘要尿液分析又称尿常规,是医院中最常用的检验项目之一,是反映身体健康状况的基本指标之一,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往往可从尿液的变化中表现出来,因此,对患者进行尿常规检查是评估患者身体状况的重要依据,对泌尿系统和糖尿病的筛检有重要价值1。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会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出现有形成分。尿异常是肾脏或尿路疾病的第一个指征,也常是提供病理过程的重要线索,由此可见尿液分析在临床应用的广泛性。而对于尿液的检查,临床的方法比较多,不同的检测方法由于实验原理不同,结果也存在一定差异。近年来,尿干化学方法的应用提高了尿液分析的检测速度,由于其操作的简便、快捷性,在临床使用广泛.在尿液标本的RBC与WBC检测中,干化学法检测无法完全取代显微镜检查,临床必需将两者相结合,才能提高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尿常规检查中尿液分析仪法与尿沉渣显微镜检测法相结合的重要性。方法收集2013年3月份住院患者尿标本1000份,分别通过UF-100尿沉渣分析仪与显微镜镜检两种方法同时检测,并记录红细胞、白细胞、管型的测定值。结果尿液中红细胞、白细胞、管型通过仪器检测和人工镜检的结果不完全一致。两种方法检测中红细胞阳性检测结果符合率为74.9%,白细胞阳性检测结果符合率为88.6%,管型阳性检测结果符合率为78.8%。结论UF-100对尿液中有形成份检测快速简便、报告及时,但受诸多因素影响。UF-100仅作大批量检测的初筛之用,对通过尿液检测结果来确诊和观察疗效的疾病,显微镜镜捡必不可少。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种初筛方法检测HIV抗体的效果,以作为判断最有效初筛方法的依据。方法从内蒙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质量控制中心内取HIV抗体的阳性(70例)和阴性标本(45例)。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胶体硒免疫层析法(ICA)对HIV抗体标本进行检测。然后再使用这三种方法对免疫印迹法(WB)确诊的HIV标本(进行倍比稀释)进行一次检测。记录两次检测的结果。结果70例HIV阳性标本在ICA法、ELISA法以及PA法中的有效检出率分别为97.1%、100%、98.5%。倍比稀释后三种初筛方法的检测准确率为91.4%、97.1%、97.1%。结论ICA法、ELISA法以及PA法三种初筛方法在HIV抗体检测中检出率都比较高,但相比较而言,ELISA法和PA法准确度更高,稳定性更好,更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胃溃疡患者和中青年胃溃疡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63例老年胃溃疡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甲组,选取同期71例中青年胃溃疡患者作为乙组。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甲组服用非甾体药物、不规律腹痛、腹胀发生率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酗酒、规律腹痛及反酸发生率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胃底部及胃体溃疡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胃窦部溃疡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多部位溃疡发生率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大溃疡和并发症发生率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胃溃疡和中青年胃溃疡临床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应针对性进行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外侧切口入路和后外侧切口入路治疗股骨干骨折中的对比。方法:本研究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我院股骨干骨折患者70例,回顾临床资料,其中35例采用股骨外侧切口入路(A组),另外35例采用后外侧切口入路(B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测定两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SF-36)变化,对比分析其差别。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均完成了预期的股骨干骨折内固定修复治疗,结果发现B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相比A组更低,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更短,并且生活质量也得到更好的改善。两组间上述数据对比存在明显差异(P
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