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957年,英国国立医学研究所的Isancs和Lindenman在研究病毒的干扰现象时发现一种可溶性物质,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一物质能够抑制多种病毒在细胞内的繁殖,于是命名为干扰素(interfern,IFN)。IFN是在干扰素诱导素作用下,由细胞的基因控制产生的,具有抗病毒、抗肿瘤、调节免疫反应等一系列作用的高活性、多功能的糖蛋白。在干扰素抑制肿瘤的作用中,抑制骨肉瘤的作用是最有成效的。骨肉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一种恶性骨肿瘤,具有较强的局部侵袭及远处转移的能力。这一特性不但增加了病灶手术切除的难度,而且由于患者出现早期、多发转移而丧失了手术治疗的时机。最近Todesco等在临床应用α干扰素治疗骨肉瘤患者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疗效。他们总结认为干扰素对肿瘤切除术后残余灶的复发转移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Jia等发现干扰素可以提高体外培养的骨肉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提高治疗效果。楼国良等也发现重组干扰素对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Strande等报道用人白细胞IFN治疗骨肉瘤,治疗组的逐年肺转移率和死亡率都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现将国内外对干扰素抑制骨肉瘤的机制的研究简介如下。
简介:目的观察SD大鼠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后不同时间点神经损伤处及其邻近神经的病理学变化。方法SPF级健康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爆炸海水浸泡组、爆炸无海水浸泡组和锐性切断处理组,HE染色观察损伤神经在6小时内的变化情况。结果与单纯爆炸无海水浸泡组相比,海水浸泡后神经纤维损伤情况相似,炎性细胞浸润较严重,但神经外膜及束膜水肿较未浸泡组稍轻;所有组别都表现出随着时间的延长神经束膜及外膜水肿逐渐加重,出现炎性细胞聚集,受损的神经纤维未有明显的变性坏死。结论火器伤合并海水浸泡后所出现的病理学变化可能与在渗透压较高的海水内浸泡延缓了组织水肿的进展,而海水中病原微生物则致使创口污染程度进一步加重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