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及诊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7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70例患儿治疗3d后治愈32例,有效114例,无效24例,总有效率为86%。结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病因复杂及早的治疗干预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 标签: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诊治
  • 简介:目的观察强噪声暴露后,耳蜗毛细胞的纤毛、胞体、及胞核的损伤情况。方法听力正常豚鼠,体重在250~300g之间,经强度为170dBSPL的脉冲噪声暴震200次后,取材作全耳蜗铺片行免疫组化检测(prestin和phalloidin);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观察受损毛细胞的病理变化。同时做毛细胞的纤毛、胞体及胞核的标记染色。荧光显傲镜和电镜下观测结果:结果强噪声暴露后,毛细胞纤毛大部分消失,只有小部分表皮板存在,同时细胞核蹿裂消失,而此时胞体大部分存在,但有肿胀及变形等变化。结论噪声损伤后,毛细胞的纤毛及胞核首先发生变化,随后胞体肿胀溶解,因此毛细胞的胞核及纤毛变化最先反映毛细胞受损情况,但纤毛的缺失并不代表毛细胞的缺失和死亡。如果单从一种形态观测指标评估毛细胞的损伤病理状况是不全面的。

  • 标签: 噪声 毛细胞 损伤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尿道肉阜这类疾病的病因,病理机制,诊断及治疗,护理等的研究和分析,从而了解这类疾病,更好的为患者服务。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的106例尿道肉阜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收集临床资料,整理,归纳同时给予患本组106例患者经对症治疗及针对性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并对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本组患者经有效治疗及针对性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后切口均一期愈合,且本组患者中97例患者治疗后术前症状消失,9例患者出院时仍伴有尿频、尿急症状,但患者均在出院后一个月内改善,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给予患者有效的手术治疗,同时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术前、术后护理有助于患者及早康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有重要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 标签: 尿道肉阜 病理机制 围术期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喉癌前病变的病理诊断差异性及预后分析。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2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115例喉癌前病变患者,对其病理切片进行科学诊断和研究,进一步采用统计学分析方式对三位不同病理诊断医师的诊断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和对比探讨,对其诊断结果以及预后分析方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对其前后不同诊断结果进行分析探讨,结果发现其误差主要是存在轻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以及原位癌三组之间,其中初步诊断轻度异型增生病变患者有36例,但是最终诊断结果显示有6例出现了误诊情况,误诊为原位癌患者。而初步诊断重度异型增生病变患者有31例,但是最终诊断结果显示有5例出现了误诊情况,误诊为原位癌患者。结论喉癌前病变患者在诊断过程中存在的主观性差异给疾病分级过程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喉癌前病变低风险病变和高风险病变之间的癌变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在临床开展诊断工作和治疗过程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 标签: 喉癌前病变 病理诊断 差异性 预后分析
  • 简介:随着助听器和人工耳蜗技术的发展,现在大多数听障人士可以通过医疗、听力学干预和康复回归有声世界,从而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面对中国庞大的听力障碍人群.加快培养听力康复专业人才.促进该行业的正规化、系统化,是当前的一项重大任务。本文主要讲述中国听力学和言语-语言病理学专业教育的现状,并与美国听力学和言语-语言病理学专业教育进行对比,对中国的听力康复教育进行反思。

  • 标签: 语言病理学 听力学 中国 教育现状 人工耳蜗技术 听力康复
  • 简介:目的:了解不同类型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耳聋基因病理性突变的发生特征。方法收集105例原因不明、非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及17例听力正常者,实施纯音测听、声导抗测听及脑干诱发电位等听功能检查。采用Iontorrent半导体测序方法,检测GJB2、GJB3、GJB6、KCNQ4和SLC26A4基因的全外显子和线粒体12SrRNA基因的2个突变位点。结果①本组105例患者中48例(45.7%,48/105)检测到病理性耳聋基因突变,其中62.5%(30/48)为GJB2基因突变,31例(64.6%,31/48)为单位点纯合或双位点杂合突变,17例(35.4%,17/48)为单基因单位点突变。②23例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者中16例(69.57%,16/23)检出病理性基因突变,其中10例为单基因双位点杂合突变、3例为GJB2c.235delC纯合突变、3例为单基因单位点突变。③43例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者,22例检出病理性基因突变(51.16%,22/43),其中单基因双位点杂合突变12例(27.91%,12/43),2例(4.65%,2/43)为双基因单位点杂合突变,7例(16.28%,7/43)为单基因单位点突变。④39例单侧极重度、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中,10例(25.64%,10/39)检出病理性突变;其中24例单侧极重度耳聋患者中7例(29.17%,7/24)检出病理性突变,15例单侧重度耳聋患者中3例(20%,3/15)检出病理性突变。结论GJB2基因双位点杂合突变是最为常见的突变类型;超过半数双侧对称性感音神经性耳聋者可检出病理性基因突变;单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耳聋者病理性基因突变检出率超过1/3。

  • 标签: 耳聋 感音神经性 基因突变
  • 简介:遗传性耳聋包括非综合征型耳聋non—syndromichearingimpairment,NSHI)和综合征型耳聋(syndromichearingimpairment,SHI),其中NSHI占70%,,遗传缺陷是以感音神经性聋为主,基本无其他异常;SHI占30%,临床表现除听力障碍以外还伴有其他症状和体征。迄今为止,发现400多个遗传性综合征与耳聋有关,140多个基因位点与NSHI有关,确定60多个耳聋基因。

  • 标签: 致病机制 结构功能 GJB2 非综合征型耳聋 NSHI 感音神经性聋
  • 简介:微小RNA(MicroRNA)是生物体内小分子RNA,参与细胞内转录调节、能量代谢、生长发育、增殖等多生物学功能,是人体内细胞基因调控中的重要调节分子。近年来大量胆脂瘤发生、发展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其中miRNA在胆脂瘤的研究中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近来大量报道认为miR-21可能与胆脂瘤的发病机制有关,并且在胆脂瘤生长调节和扩散中具有潜在作用。本文针对miR-21在细胞信号通路间及相互作用对于中耳胆脂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综述。

  • 标签: 中耳胆脂瘤 微小RNAS 发病机制
  • 简介:摘要目的耳鼻咽喉头颈部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分析。方法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01月~2015年05月收治的65例头颈部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对其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分析和探讨,进一步对病理学特征及其分类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按照组织学进行分类,其中NK细胞或者是T细胞淋巴瘤发展形成的肿瘤病变患者有40例,所占百分比为61.54%;大B细胞发展形成的肿瘤病变患者有19例,所占百分比为29.23%;剩下的患者是由其他情况发展形成的肿瘤病变患者有6例,所占百分比为9.23%。结论头颈部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类型,在患者的不同发病年龄、组织学类型方面都存在非常明显的病理学特征,因此临床中可以通过这些病理学特点加以有效诊断。

  • 标签: 耳鼻咽喉 头颈部结外非霍奇金淋巴瘤 临床病理 分析
  • 简介:TBC1D24基因编码含TBC结构域和TLDc结构域的蛋白质。该基因具有基因多效性,所涉及的基因型-表型关联复杂,不同突变可分别导致重度-极重度先天性耳聋、迟发性/渐进性耳聋等不同听力表型及在神经、骨骼等系统的不同发育障碍。在内耳中,TBC1D24表达于螺旋神经节及毛细胞静纤毛,具有特异的表达位置和表达时间。对该基因的功能学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听觉及神经系统的发育及相关遗传性疾病的分子发病机制

  • 标签: TBC1D24 螺旋神经节 静纤毛 耳聋基因
  • 简介:前庭性偏头痛(VestibularMigraine,VM)是眩晕和偏头痛共存的良性复发性眩晕,为临床常见疾病,因其症状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VM的诊断标准直到2012年才得以明确,并迅速成为眩晕诊治领域新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综述VM的发病机制,尤其是基因学研究方面的进展,以期对该病的诊断、治疗、预后及预防等方面提供更多的依据.

  • 标签: 前庭性偏头痛 发病机制 基因
  • 简介:耳聋,即各种原因引起的听功能减退,是一种常见的疾病。我国普通病房新生儿耳聋的合并发病率为0.20%(880/447604),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新生儿的耳聋合并发病率为2.29%(79/3446)。导致耳聋的因素可归纳为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等两大方面。耳聋可有5种遗传方式: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隐性遗传、x连锁遗传、Y连锁遗传、线粒体遗传(母系遗传)。而环境因素包括噪音接触、耳毒性药物的应用、感染及创伤等等。

  • 标签: 线粒体遗传 发病率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 遗传性聋 修饰基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熊果酸(UA)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四动脉结扎法制备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选取80只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熊果酸(40、80和120mg/kg)治疗组,并另取20只同龄大鼠做为假手术组;各组大鼠均于插入栓线后立即通过尾静脉注射给药。结果与模型对照组相比,熊果酸(80、120mg/kg)能够改善全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学习能力、促进翻正反射和脑电的恢复、降低脑组织含水量、抑制脑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熊果酸(80、120mg/kg)能够改善脑组织中SOD、CAT活性,降低LDH、MDA含量,降低TNF-α、IL-6含量,其中120mg/kg治疗组IL-1β含量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熊果酸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剂量依赖性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熊果酸能够有效改善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减轻自由基损伤,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 标签: 熊果酸 全脑缺血再灌注 保护作用 机制
  • 简介:近年来听力损失的发病率有显著增加趋势,其中绝大多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引起感音神经性聋的原因很多,内耳微环境紊乱是其中一个不能忽视的病因和可能的机制。由于高血糖可引起微循环障碍和微环境紊乱,本文以糖尿病为切入点,对糖尿病导致听力损伤的病理特征和内耳微环境障碍的发生机制进行研究和文献分析,以期为感音神经性耳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糖尿病 听力损失 内耳微循环
  • 简介:由杭州雅恩健康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与美国创新治疗师国际中心(InnovativeTherapists/TalkTools)合办的“OPT口部肌肉定位治疗-三部治疗方案工作坊”将于2012年9月15日~9月16日在杭州举行。

  • 标签: 治疗方案 定位治疗 病理学家 杭州 作坊 肌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