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临床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效果。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餐前服用雷贝拉唑肠溶片0.25mg/kg?次,2次/天,餐后服用阿莫西林分散片12.5mg/kg?次及克拉霉素分散片6mg/kg?次,2次/天,两周为一个疗程。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服用三仁汤加减,每日早晚餐后服用一次,服用两周。观察HP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阴转35例(77.78%)优于对照组的26例(57.78%),(P<0.05);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医症候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过程中观察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有利于提高HP根除率,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PDCA循环在儿童呼吸内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以促进儿童呼吸内科护理质量。方法随机择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儿童呼吸内科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常规组以及PDCA循环组,分组n=43例,其中常规组采用常规基础护理干预,PDCA循环组则是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配合PDCA循环管理,比对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质量评分(病房管理、基础护理、消毒隔离、穿刺置管)。结果常规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几率18.60%显著高于PDCA循环组6.97%,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组护理满意度86.04%、平均评分(86.02±3.23)显著低于PDCA循环组95.34%、(98.10±5.05)。结论PDCA循环管理在儿童呼吸内科中的价值显著高常规护理,可有效提高家长及患儿的护理满意度以及综合质量评分,降低护理质量问题的发生几率,在保证护理质量的同时,特别在是穿刺置管中可有效缓解家长及患儿的心理障碍,提高病房消毒水平以及提高病房管理效果,比一般的护理干预更加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对早期康复锻炼对儿童脑外伤患者实施急救后肢体功能恢复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并评价早期康复锻炼对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选法从本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由PICU转入我科康复锻炼的儿童脑外伤患者中选取39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19例患儿采取常规的早期护理及自我锻炼,观察组中20例患儿采取肢体功能评估后实施早期康复锻炼护理,对两组患儿实施急救后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前上肢活动能力评分为(15.27±9.54),下肢为(11.37±4.59);对照组患儿治疗前上肢活动能力评分为(15.17±9.12),下肢为(11.29±4.38);两组患儿治疗前肢体活动能力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患儿分别为(24.85±12.57)、(14.18±3.74),对照组分别为(17.81±10.64)、(11.52±5.83),两组治疗后肢体活动能力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临床针对儿童脑外伤患者采取肢体功能评估并进行早期康复锻炼能够促进肢体功能恢复,使患儿肢体的活动能力得到显著提高,改善患儿生活状态,促进患儿康复,具有较高临床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PDCA护理模式在儿童支原体肺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于2016年8月—2018年8月间我院儿科接收的支原体肺炎患儿共84例,按入院顺序分组护理,对照组单纯给予常规临床护理,研究组则将常规作为基础,实施PDCA护理模式,对比两种护理方法对患儿相关指标改善、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结果研究组患儿的肺啰音消失时间、退热时间、扁桃体充血时间、止咳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PDCA护理模式对患有支原体肺炎疾病患儿护理,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减少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儿童胃溃疡与心理因素相关性,并总结。方法此研究中所研讨的210例患者均随机从2015年2月至2016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儿童胃溃疡患者中挑选而出,此210例患者划分到研究组中,随机再选取同时期我院体检健康的儿童210例纳入到对照组中,判定两组研讨对象LES、SS、EPQ、TAS、HAMA、HAMD等指数,观察其溃疡面积,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对比两组研讨对象HAMA、HAMD、TAS、EPQ等评分状况,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EPQ、TAS、HAMD、HAMA、喝饮料、药物服用状况等作为自变量,因变量为溃疡面积,实施多元逐步回归性分析,其结果表明,研究组溃疡面积和HAMA、TAS评分成正比关系(r=0.73,P<0.01;r=0.44,P<0.05)。结论儿童胃溃疡疾病和其人格、情绪因素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建议临床在诊治疾病时加大对儿童心理状况的重视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干预对癫痫儿童心理障碍的影响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就诊的癫痫儿童患者共54例,按照患者就诊编号随机分为常规组和心理干预治疗组各27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心理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采用心理状态评分量表比较患者心理状态干预效果。结果心理干预治疗组患儿经过心理干预治疗,认知功能、社会功能评分分别为(42.50±2.00)、(43.07±2.06),显著优于常规组(P<0.05);且心理干预治疗组患儿生活满意率、情绪、精力等心理状态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积极的心理干预措施对提高癫痫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缓解心理障碍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应用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诊胃镜治疗儿童上消化道异物的方法、安全性及疗效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5年在我院就诊的儿童上消化道异物患者46例,在氯胺酮、丙泊酚全身麻醉下行急诊胃镜下消化道异物取出术,术前常规摄片定位。根据异物的种类、形态,选择鼠齿钳、网篮等不同种类器械予以取出。术后留院观察两日有无并发症发生,同时依据异物有无造成黏膜损伤而使用抑酸药物1~2日。结果46例异物儿童中男孩35例,女孩11例;年龄6月~8岁,其中<1岁的5例,1~3岁的30例,3~7岁的8例,>7岁的3例;误吞时间为3h~6d;46名异物患儿上消化道异物共46个;46例异物中硬币异物共39例,电池3例,笔帽1例,枣核1例,回形针1例,戒指1例。异物嵌入部位食管上端41例,胃内5例。内镜下异物成功取出45例,1例由于异物(枣核)已刺破黏膜而转入外科手术治疗,成功率为97.8%;内镜下异物取出成功病例患儿术后均未发生出血、穿孔等并发症。结论急诊胃镜下治疗儿童上消化道异物的首选方法,具有简便、安全、有效特点。家长在日常护理中避免儿童将异物特别是硬币放入嘴里,可明显降低儿童的上消化道异物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在儿童保健和预防接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进行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的95例儿童作为本文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将95例儿童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儿童实施保健及预防接种过程中给予传统干预措施,观察组儿童则介入健康教育措施,观察两组儿童保健及接种覆盖率、相关知识知晓率及儿童家长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覆盖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长预防接种及儿童保健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儿童家长对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满意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儿童保健及预防接种覆盖率,提高儿童家长相关知识知晓率,对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汇龙镇儿童计划免疫及时接种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的改进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方法采用普查结合随机调查的方式,对汇龙镇儿童的计划免疫及时接种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调查分析了1100例儿童的疫苗接种情况,其中百白破(DPT)、脊髓灰质炎疫苗(IPV/OPV)、乙型肝炎疫苗(HepB)、卡介苗(BCG)、麻风疫苗(MR)、甲型肝炎疫苗(HepA)的全程接种率分别为99.09%、98.73%、98.36%、98.18%、98.82%、97.73%,及时接种率分别为90.00%、85.45%、87.64%、89.09%、88.00%、87.64%。常住儿童的及时接种率明显高于流动儿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及时接种率与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对疫苗接种的知晓情况及态度密切相关,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汇龙镇儿童的疫苗接种率较高,但及时接种率低于接种率;常住儿童的及时接种率明显高于流动儿童;父母的文化程度、对疫苗接种的知晓情况及态度均会影响到疫苗的接种率,故加强计划免疫及时接种的宣传,提高儿童父母对计划免疫的认知度,并加强对流动儿童进行管理,有助于提高儿童计划免疫的及时接种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