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对骨折患者给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6月~2017年7月所收治的86例骨折患者进行对照研究,按照所采取的护理干预不同将其分为护理组和常规组,每组患者分别为43例。常规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护理组给予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比较护理组和常规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术后疼痛评分。结果护理组的总体满意度41例(95.35%)高于常规组34例(79.07%),护理组的疼痛评分(2.14±0.18)分低于常规组(5.87±0.74)分,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折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受,同时,还能够提高护理满意程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及其对母婴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2013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80例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作为观察组,按照血小板计数将观察组分为观察1组(轻度血小板减少症,30例),观察2组(中度血小板减少症,30例),观察3组(重度血小板减少症,20例)。另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血小板计数正常的妊娠妇女80例为对照组。分析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发病的主要病因,观察各组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新生儿窒息等指标以及血小板减少症严重程度与贫血、早产及产后并发症、围生儿结局关系。结果导致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包括妊娠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分别占61.3%和12.5%;观察组剖宫产率、阴道分娩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产后出血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各组均未出现产褥感染,但观察2组与观察1组间,观察3组与观察2组间比较,贫血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224、20.256,P<0.05);早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36、18.198,P<0.05);观察组各组新生儿均未出现颅内出血,无死亡,各组间新生儿平均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2组与观察1组间,观察3组与观察2组间比较,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57、17.028,P<0.05);且随着母体血小板严重程度的加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发病呈上升趋势。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与贫血、早产、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等指标密切相关,应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减少及其动态变化在危重病患者病情及预后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收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的196例危重患者,按血小板计数分为血小板减少症(TCP)组与非血小板减少症组(非TCP),按有无出血并发症分为出血组与非出血组,按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与死亡组;动态观察所有患者第1、3、5、7、9天血小板的计数变化,对APACHEⅡ评分、出血发生率、病死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发生率等进行前瞻性分析,分析比较死亡组与存活组血小板动态变化。结果TCP的发生率为28.06%,TCP组比非TCP组具有更高APACHEⅡ评分,更高的死亡率、出血发生率以及MODS发生率,且差异具体统计学意义;存活组血小板计数在经过入ICU3天短暂下降后第5~9天开始逐渐上升,死亡组血小板计数呈持续下降趋势。死亡组血小板计数在每个观察时相均低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小板减少及其动态改变能较正确、敏感地反映危重病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在临床上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室术中预防性护理干预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的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我院90例手术室患者,实施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流程护理,实验组使用预防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手术室患者满意比率;手术室护理质量、术后恢复天数;护理前后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凝血指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例。结果实验组手术室患者满意比率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手术室护理质量、术后恢复天数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凝血指标相似,P>0.05;护理后实验组血小板相关参数和凝血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预防性护理干预在手术室护理中的干预结果确切,可减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比例,改善护理质量和凝血、血小板参数,提高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介入术联合宫腔球囊在减少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中出血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4月11日至2017年4月11日期间我院存在剖宫产史100例患者,抽签化分组,即50例每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和介入术联合宫腔球囊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586.38±68.45)ml、术后24小时出血量(654.28±86.95)ml、手术时间(71.02±2.65)min、产褥病率(4.00%)、新生儿体重(2684.25±154.39)g、新生儿窒息率(4.00%)、新生儿Apgar评分(9.86±1.02)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介入术联合宫腔球囊治疗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患者效果显著,能够减少术后出血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探讨对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使用丙种球蛋白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取我科室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60例为临床研究对象,按照随机的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地塞米松治疗,观察组给予丙种球蛋白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给予丙种球蛋白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采用丙种球蛋白与地塞米松联合治疗,患儿症状减少直至消失,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抗氧自由基治疗对减少癫痫样放电以及癫痫发作频数方面的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取于该院接受癫痫治疗的患者160例,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至仅进行基础癫痫治疗的基础组与基础治疗联合抗氧自由基治疗的联合组各80例。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基础治疗组经12周持续抗癫痫治疗后患者控制癫痫发作总有效率仅为61.25%,其抗癫痫治疗效果远低于联合抗氧自由基治疗的92.5%,P<0.05。而在减少癫痫样放电的疗效上,基础、联合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2.5%和87.5%,P<0.05。结论抗氧自由基联合基础抗癫痫治疗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癫痫样放电以及癫痫发作频数,应予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特比奥与巨和粒治疗恶性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效果比照。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18年2月90例恶性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给予巨和粒治疗,观察组则给予特比奥治疗。比较两组疾病改善率;血小板恢复正常水平的时间;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计数;需要血小板输注的例数;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疾病改善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小板恢复正常水平的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血小板计数并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小板计数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需要血小板输注的例数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特比奥治疗恶性实体瘤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症状,恢复血小板水平,缩短恢复时间,减少血小板输注,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研究阿米卡星在多抗凝剂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中抑制血小板聚集的机制。方法:采集1例乙二胺四乙酸(edathamil,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乙二胺四乙酸二钾(EDTA-K2)及枸橼酸钠抗凝血,在不同时间段分别加入阿米卡星,依次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小板计数,并行血涂片镜检,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血小板膜表面标志物CD61、CD42b、PAC-1、CD62p的表达率。结果:采血后1h内在EDTA-K2抗凝血中加入阿米卡星,能在不影响其他血细胞形态和分布的情况下,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并解离聚集血小板,同时抑制血小板膜表面标志物CD62p活化,且血小板计数能在室温下4h内维持稳定。枸橼酸钠抗凝血则随时间延长,血小板计数结果明显下降。结论:阿米卡星能纠正多抗凝剂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血小板计数,起到抑制血小板聚集并解离聚集血小板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了血小板膜表面标志物CD62p的表达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本次实验将对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及相关并发症进行社区规范化管理,从而提高社区慢性病的治疗有效性。方法本次实验选取了2016年9月-2016年12月在河东区大王庄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276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的慢性管理治疗方案,观察组则接受社区规范化管理治疗方案,随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86.3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2.41%,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此同时,在并发症方面,对照组的发生率为16.9%,观察组的发生率为8.1%,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实施社区规范化管理可显著提高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并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对高血压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血引起稀释性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及对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7年5月在我院进行输血的患者80例,统计对比输血前后患者的血小板计数以及凝血功能。结果输血后患者体内的APTT、PT以及TT比输血前延长,而血小板与FIB比输血前明显降低(P<0.05);不同成分的血液使得患者发生不同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P<0.05)。结论对失血的患者进行输血治疗,在临床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而对患者进行输血时需要密切的检测患者血小板的数量变化,对于患者的血小板功能以及凝血因子的凝血功能要进行及时的检测,减少患者的不良反应以及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