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浓度氟化物对氟牙症釉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的50颗中度氟牙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割成三等分,既各50例每组的一组、二组与三组,一组的氟牙放置于蒸馏水中,二组的氟牙放置于低浓度的氟化钠溶液里,三组氟牙放置于高浓度的氟化钠溶液里。比较一组、二组、三组氟牙的表面硬度值、观察釉质表面微观形态变化。结果在浸泡前,一组、二组、三组氟牙的表面硬度值无明显差异,P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浸泡后,氟牙硬度值为二组>一组>三组,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浸泡前后氟牙的硬度比较中,一组无明显差异,P大于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二组提升,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三组降低,P小于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二组表面出现反应物沉积,一组与三组表面未出现反应物沉积。结论高浓度氟化物会导致氟牙硬度值下降,釉质不会再矿化,低浓度氟化物可以让氟牙硬度上升,釉质继续矿化,所以氟牙症的病患应当使用低氟牙膏。
简介:目的探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磷后对肌酐检测的交叉污染。方法将30份低值血清肌酐(〈44μmol/L)、30份中值血清肌酐(44~133μmol/L)和30份高值血清肌酐(〉133μmol/L)分别以方式1(独立测定肌酐)、方式2(同时测定两者但在仪器上把磷试剂设置在紧靠肌酐的前面)、方式3(同时测定两者但在两者试剂之间放置3个其他项目)和方式4(按照方式2不过把磷的试剂换成罗氏原装),最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方式2测定的肌酐的值比其他方式测定的值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磷后对血清肌酐检测有严重的交叉污染,可以通过合理编排测定顺序或者改变磷的试剂(测定方法)来消除。
简介:化学学科的基础是实验,检验专业的化学实验课是重要的教学环节。文章分三个方面介绍了作者几年来的实验教学体会,第一是强化安全意识,强调安全第一。实验室与教研室密切配合,将各种安全隐患消灭在课前,并坚持对学员的安全教育。第二是教学经费问题。文章介绍了在新的院校教育经费保障方式下,可以采取科学决策、合理采购;主要实验仪器小型化;鼓励自制器材和使用多媒体课件模拟贵重仪器等具体方法来缓解实验经费不足的矛盾。第三是实验课的师资问题,文章了表述了关于实验课授课人员的组织方式、实验员参与授课工作的优点、以及在加强实验员队伍建设和实验员继续教育等方面的观点。
简介:目的:分析临床血细胞检验标本不合格的主要原因,并结合临床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总结,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为临床血细胞检验标本检验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2月-2020年12月血细胞检验中不合格的标本共计14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对血细胞检验中不合格的标本原因进行分析,并讨论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结果:本次研究选取的血细胞检验中不合格的标本不合格的原因之间具有差异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相应的质量控制分析最终的结果显示,不合格的血细胞检验标本的质量有所提升,不合格率有所下降。结论:临床血细胞检验是当前临床检验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患者在进行各项检查和手术之前的一个重要的检验内容。因此,在进行临床血细胞检验过程中需要严格对其质量进行控制,降低血细胞检验标本的不合格率,确保临床检验质量,为患者后期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临床细菌检验效果以及其质量控制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3年02月~2014年02月本院收治的各科室患者,严格按照医学微生物学检验规范,进行采集制定检验标本2000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创伤组织标本、血液标本、尿液标本、痰液标本、生殖道分泌物标本、粪便标本检出率分别97.07%、93.80%、88.89%、90.10%、87.50%、80.20%。创伤组织细菌合格率最高,明显高于其它标本;粪便细菌合格率最低,明显低于其它标本;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细菌检验过程中,必须严格参照细菌标本采集标准,在运送与处理过程中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正确选位标本取样,在采集源头上加强对标本的保护,妥善保存及处理细菌标本,以提高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从根本上保障临床细菌检测效果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临床细菌检验的效果,提高临床细菌检验的准确性,制订质量控制策略,保证今后的临床细菌检验的质量。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4000份细菌标本检验资料,临床细菌检验的标本主要包括分泌物标本、痰及咽拭子标本、关节液标本、血培养标本、尿液及大便标本,观察其临床检查的准确性,并探讨相关的质量控制策略。结果4000份收集的细菌标本中,其中检验质量合格的标本共有3217份,合格率为80.42%,其中分泌物标本的合格数最多为1354例,合格率为82.31%,尿液及大便标本的合格数最少为196例,合格率为62.22%,与其他的标本的合格率比较,尿液及大便标本的合格率较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保证细菌检验标本的质量和准确性,在检验中要严格遵守细菌标本的采集、送检以及保存等相关制度,操作中防止污染,以上措施均能提高细菌检验的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研究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对策。方法1000份检验科抽取的有质量问题的免疫检验报告,据此分析影响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同时选取进行免疫检验的患者100例,按照是否采取免疫检验质量控制对策将其分为控制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的免疫检验方式进行检验,观察组患者根据影响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实施检验前、检验中及检验后三个阶段质量控制对策。对比两组检验结果。结果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主要包括清洗液更换、检验环境温度、检验环境湿度、检验试剂平衡时间、检验环境洁净度、检验样品质量及检验人员的专业素质等。观察组患者的免疫检验结果准确率达到了96.0%(48/50),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0.0%(30/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免疫检验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导致其检验质量不合格,只有在对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免疫检验前、免疫检验中及免疫检验后三个环节实施有效的检验质量控制对策,才能够显著提高临床免疫检验结果的准确率,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临床免疫检验质量的因素及进行质量控制的意义。方法抽取本院检验科近两年收集的临床标本110个,分析其中存在的质量问题,回忆这些标本采取、保存、运输和检验的过程,总结出导致检验结果的质量不过关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质量控制措施。抽取质量控制前进行免疫检验的患者43名作为A组,抽取质量控制后进行免疫检验的患者43名作为B组,比较两组检验的准确度和患者满意度。结果通过总结分析,发现造成检验质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有标本的质量、工作人员的素质、实验室环境、清洗液的更换、试剂室温平衡时间这几方面,此外,标本的保存、运输和仪器的规格质量也会对检验的质量造成影响。进行质量控制后,B组的检验准确度和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经常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使标本的检验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影响临床免疫检验的结果,导致诊断和治疗出现失误。可见,在临床免疫检验环节中进行质量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结果的比较。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8月间135例血常规检验患者,同期分别进行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比较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的结果。结果135例血常规检验患者进行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除了MCH,静脉血的PLT、MCHC、MCV、Hct、Hb、RBC水平均明显高于末梢血,WBC水平明显低于末梢血,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复性试验结果,静脉血的CV值明显低于末梢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静脉血采集和末梢血采集这两种不同采血方法血常规检验中,静脉血采集得出的数值比末梢血更为准确,也更具有稳定性,值得在血常规检验中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