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小鼠造血系干祖细胞表面标志c-Kit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起始细胞中的作用。方法:以人源移动抑制因子相关蛋白8基因启动子表达的人源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维A酸受体d融合基因(hMRP8-hPML-RAR)转基因所致小鼠APL为研究模型,研究APL起始细胞的表面标志。结果:发现在APL小鼠模型体内存在-群以c-Kit+为标志的白血病起始细胞(LIC)。通过体外培养.发现LIC在失去肿瘤微环境支持后由c-Kit+细胞向c-Kit-细胞分化.同时逐渐丧失白血病致病力。c-Kit的磷酸化位点抑制剂伊马替尼和小发夹RNA(shRNA)虽均抑制c-Kit功能和(或)表达,但并不能明显影响白血病致病力。结论:肿瘤微环境在APL起始细胞致瘤力的维持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白血病致病力的维持上c-Kit可能并不是-主导功能因素。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在早期脑挫裂伤患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将105例经CT或MRI检查明确诊为脑挫裂伤患者作为观察组,其中轻型颅脑损伤65例,重型颅脑损伤40例;将同时期在本院健康体检的95例正常人作为健康对照组,排除神经系统疾病。采集两组研究对象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S100B蛋白浓度。结果健康对照组、轻型颅脑损伤组和重型颅脑损伤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分别为(0.10±0.03)μg/L、(1.11±0.43)μg/L和(2.60±0.63)μg/L,各组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血清S100B蛋白水平检测可以作为早期脑挫裂伤诊断及评估伤情程度的辅助指标。
简介:尽管乳腺癌的靶向治疗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人们仍在寻找新的生物标志物来预测疗效、指导治疗。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infiltratinglymphocytes,TILs)是浸润在肿瘤组织及其周围的淋巴细胞,其受到肿瘤表面抗原的刺激而被激活。免疫组化是研究TILs的最常用方法。新辅助治疗的微环境能用来评估新疗法的疗效。TILs作为反应机体对肿瘤免疫应答的标志,能预测新辅助化疗的疗效。此外,TILs还能预测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相信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研究来评估TILs的预测价值。本文就T1Ls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及预后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简介:目的探讨促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IL-6在老年感染性多器官损伤中的意义。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青年对照组、青年模型组和老龄对照组、老龄模型组;采用气管插管法注入肺炎克雷们杆菌,由肺炎导致多器官损伤;应用光学显微镜、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肺、心、小肠及肾脏组织病理改变与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IL-6变化情况。结果与同龄对照组比较,老龄模型组和青年模型组肺、心、肾、小肠组织TNF-α、IL-1、IL-6表达水平明显增高及脏器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P〈0.01或P〈0.05);而老龄模型组肺IL-1、心TNF-α、IL-6和小肠IL-1、IL-6表达水平又较青年模型组显著增高(P〈0.01或P〈0.05),脏器损伤亦较重(P〈0.05)。结论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1、IL-6参与了老年感染性多器官损伤,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体素内不一致运动磁共振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鉴别当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经病理证实的50例乳腺良、恶性病变(其中良性20例,恶性35例)患者的相关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多b值DWI检查(b=0-2000s/mm2);使用IVIM模型和单指数模型获得病变的灌注不相关扩散系数(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和灌注分数(f)及标准化表观扩散系数(ADCstandard),并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通过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curve,ROC)评估各项参数的诊断效能。结果乳腺良性病变组D值、D%值、f值及ADC值分别为(1.31±0.47)×10^-3mm2/s、(26.47±13.81)×10^-3mm2/s、(17.35±3.78)%、(1.37±0.37)×10^-3mm2/s。乳腺恶性肿瘤组上述各参数值分别为(O.95±0.28)×10^-3mm2/s、(24.58±14.62)×10^-3mm2/s、(23.69±4.35)%、(1.03±0.14)×10^-3mm2/s,2组间D值、f值及AD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203、-5.139、3.991,P均〈0.05);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41,P〉0.05)。ROC曲线分析得出D值的诊断效能最大(AUC=0.866),而联合D值和f值的AUC可达到0.934。结论IVIM模型获得的相关参数有助于乳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以IVIM模型中D值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最高,联合D值和f值的诊断效能最高。
简介:目的探索髓系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及内皮细胞表面Toll样受体4(toll-likereceptor4,TLR4)表达在小鼠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中性粒细胞招募中的作用。方法将C3H/He—J和C3H/He.N小鼠通过骨髓移植的方法制作髓系细胞TLR4-/-和内皮细胞TLR4+/+、髓系细胞TIR4+/+和内皮细胞TLR4+/+、髓系细胞TLR4+/+和内皮细胞TLR4-/-、髓系细胞TLR4-/-和内皮细胞TLR4-/4组嵌人体或纯合体小鼠,另设1个对照组。腹腔注射蛙皮素、尾静脉注射脂多糖复制ANP模型。检测血清淀粉酶含量,行胰腺病理检查、胰腺组织萘酚AS-D氯乙酸脂酶染色计数、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测定、TLR4蛋白表达检测及RT—PCR检测外周血粒细胞TLR4mRNA表达。结果各实验组小鼠血清淀粉酶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4个实验组胰腺病理分值分别为5.52±1.21、5.18±1.02、2.03±0.82、1.92±0.78;胰腺MPO水平分别为(1.834±0.170)U/g、(2.596±0.138)U/g、(0.367±0.018)U/g、(0.202±0.018)U/g;AS—D计数分别为(66.88±2.17)个、(75.00±2.43)个、(21.50±2.38)个、(20.00±2.19)个.外周血粒细胞TLR4mRNA表达量分别为0.037±1.047E-2、1.489±8.084E-2、1.470±5.210E-2、0.017±6.668E-3;内皮细胞TLR4+/+的2组小鼠胰腺内血管内皮细胞TLR4蛋白强阳性表达,内皮细胞TLR4-/-的2组不表达。内皮细胞TLR4+/+的2组小鼠的胰腺损伤、MPO活性、AS—D计数及TLR4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内皮细胞TLR4-/-的2组小鼠。结论内皮细胞而非外周血粒细胞在ANP中性粒细胞聚集及病理损伤中起关键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用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的效果。方法MODS患者39例,予高容量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HV-CVVH)模式治疗。于CBP前、CBP开始后4h、12h、24h、48h、72h测定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排血量指数(CI)、氧合指数(PaO2/FiO2)、血BUN、Scr、Glu、Na+、K+及乳酸水平;比较治疗前、治疗后24h、48h、72h急性生理功能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结果与CBP前比较,血Na+、G1u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O2/FiO2、CI在CBP开始后4h明显升高(P〈0.05);BUN、Scr、HR及血乳酸和K+明显降低(P〈0.05)。CBP治疗24h、48h、72h后APACHEⅡ评分明显下降(P〈0.05)。结论CBP能改善MODS患者的氧合功能,维持内环境稳定,在MODS患者的抢救中有一定的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Pin1和Ki67的表达与胃肠间质瘤(GIST)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收集烟台毓璜顶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间手术切除的40例GIST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Pin1和Ki67的表达。结果40例GIST标本中Pin1和Ki67的阳性率分别为80%(32/40)和32.5%(13/40)。Pin1的表达程度与GIST的危险度、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象相关(P〈0.05)。Ki67的表达程度与GIST的危险度、肿瘤部位、肿瘤大小、核分裂象、肿瘤坏死相关(P〈0.05)。Pin1的表达与Ki67的表达呈正相关(r=0.371,P〈0.05)。结论Pin1、Ki67可作为评价GIST恶性程度的潜在指标。Pin1对于GIST可能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预后指标和治疗靶点。
简介:目的检测胰腺癌组织中甲基转移酶3B(DNMT3B)基因表达,分析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2例胰腺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10例正常胰腺组织中DNMT3B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胰腺癌组织、癌旁组织和正常胰腺组织DNMT3BmRNA表达量分别为9.4±5.9、1.02±0.71和0,相差非常显著(P〈0.05);DNMT3B蛋白表达阳性率分别为83.3%、14.3%和10.0%,相差也非常显著(P〈0.01)。DNMT3BmRNA表达与临床分期、肿瘤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或P〈0.01);DNMT3B蛋白表达与肿瘤的部位、淋巴结转移有关(P〈0.01或P〈0.05);DNMT3BmRNA和蛋白表达均与年龄、性别、神经浸润、肿瘤大小、血CEA和CA19—9浓度无关。结论胰腺癌DNMT3BmRNA和蛋白高表达提示胰腺癌已发生淋巴结转移,预后较差。
简介:目的探讨以社区小组为单位的护理模式在社区慢性病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10月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100例慢性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观察组患者采用以社区小组为单位的护理模式进行治疗与护理,两组患者均进行为期6个月的治疗与护理干预。护理干预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自我管理情况(坚持锻炼、合理膳食、自我监测、服药依从性)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WHOQOL-10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干预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WHOQOL-100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坚持锻炼、合理膳食、自我监测、服药依从的比例以及对护理服务满意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以社区小组为单位的护理模式对社区慢性病患者进行管理,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形成坚持锻炼、合理膳食的健康生活方式,掌握自我监测的基本健康管理技能,提高服药依从性和对社区护理服务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