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规律。方法  将2019年1月份-2022年12月份我院收治的184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纳入研究对象,统计分析本组病原微生物分布及耐药性规律。结果  共培养出246株病原微生物,多重耐药(MDR)发生率39%(96/246)。88株革兰阳性(G+)细菌中,检出率最高的为粪肠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DR检出率36.4%(32/88),检出最高的为葡萄球菌属的溶血葡萄球菌80%(8/10),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80%(8/10)以及肠球菌属的屎肠球菌50%(2/4)。158株革兰阴性(G-)菌中,检出最高的为大肠埃希菌、黏质沙雷氏菌和铜绿假单胞菌。MDR检出率39.2%(62/158),其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琼氏不动杆菌100%(2/2)、大肠埃希菌80%(16/20)及肺炎克雷伯菌71.4%(10/14)。结论 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临床医生应当注意加强微生物培养和药敏试验,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合理选择抗菌药物。

  • 标签: 糖尿病足感染 病原微生物 耐药性规律
  • 简介:目的考察一种新型两亲性壳聚糖衍生物—聚乙二醇(PEG)/B谷甾醇双接枝壳聚糖(Psc)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的纳米粒的性能及组织分布,为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的可行性进行理论探讨。方法采用芘荧光探针技术测定PSC的临界聚集浓度(CAC);用香豆素-6为模型药物,透析法考察胶柬的体外释放度行为;考察载香豆素-6的PSC纳米粒在小鼠体内的组织分布。结果CAC为0.02g/L,载药量为3.3%,包封率为75%。较长链PEG的纳米粒比修饰短链PEG的纳米粒在脑部的分布有所增加;两种载药PSC纳米粒在肺部浓度较高;修饰PSC纳米粒在肾、心中分布均较少。结论PSC胶束可作为香豆素的载体,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标签: 聚乙二醇 β谷甾醇双接技壳聚糖 壳聚糖 体外释放 组织分布
  • 简介:大黄的主要有效成分是大多以苷形式存在的蒽醌类化合物。我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测定组织和血浆中蒽醌类化合物(芦荟大黄素、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和大黄素甲醚)的浓度。对家兔和大鼠灌胃给予不同制剂后大黄蒽醌类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和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其在家兔和大鼠体内的消除过程满足二室模型,在大鼠体内的过程用大黄酸以及总蒽醌的量来计算出的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大黄蒽醌类化合物主要分布于肾、肝、心和血中,并依次减少,蒽醌类化合物在体内主要以大黄酸的形式存在并由肾排出体外。可以以大黄酸作为指标成分来进行含大黄类成分的复方制剂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 标签: 大黄 蒽醌类 药代动力学 分布
  • 简介:目的:分析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2月间收治的急性化脓性阑尾炎术后切口感染患者60例,进行病原菌检测及药敏试验,分析其病原菌分布情况和耐药性。结果:60例患者中检出病原菌9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64株,革兰阳性菌25株和真菌3株,其百分比分别为69.57%、27.17%和3.26%;革兰阴性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33株(35.87%),革兰阳性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5株(16.30%);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较高(〉50%);不动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左氧氟沙星、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较高(〉50%);铜绿假单胞杆菌对头孢唑林、头孢曲松、头孢呋辛钠、头孢呋辛酯、氨苄西林、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的耐药率较高(〉5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唑林、头孢西林、左氧氟沙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较高(〉50%)。结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患者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最为多见,其次是革兰阳性菌,常见致病菌的耐药性普遍较高,需加强监测。

  • 标签: 急性化脓性阑尾炎 切口感染 病原菌 耐药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创面菌群分布、酸碱度(PH值)对细菌生长的影响及微酸性敷料对于烧伤后期创面肉芽生长的影响。方法:在本院2019年2月-2021年8月收治的烧伤患者中选取60例,对比不同创面菌群分布、不同PH值的患者细菌生长的程度,按照随机原则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研究组患者采用微酸性敷料包扎创面,对照组采用常规敷料包扎创面,观察烧伤后期创面肉芽生长情况、创面愈合情况、不良反应。结果:对所有患者创面组织标本进行培养,检测出铜绿假单胞菌20株(40.82%)、鲍曼不动杆菌15株(30.61%)、金黄色葡萄杆菌10株(20.41%)、凝血酶阴性葡萄球菌2株(4.08%)、其他2株(4.08%);经过培养,所检测出菌落的49份创面标本中,33份菌落数<100cfu/ml,16份患者≥100cfu/ml;两组创面菌群分布也无差异(p>0.05),菌落数<100cfu/ml创面PH值低于≥100cfu/ml组(p<0.05);研究组创面愈合率高于对照组(p<0.05),新生毛细血管数/视野、肉芽内血红蛋白含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结论:创面菌群分布对细菌生长无明显影响,酸性环境有助于抑制细菌生长,采用微酸性敷料有助于新鲜肉芽生长,在临床烧伤外科、整形外科中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微酸性敷料处理创面。

  • 标签: 创面菌群分布 酸碱度 微酸性敷料
  • 简介:目的:分析盆腔炎患者感染支原体、衣原体的分布及其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抽取2016年1—12月间收治的盆腔炎患者80例资料,根据资料中采集的所有患者的宫颈分泌物标本经病原体培养检测结果,分析其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分布及其对不同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80例患者中共检出解脲支原体(UU)20例(占25.00%)、人型支原体(Mh)24例(占30.00%)以及两者的混合感染(UU+Mh)10例(占12.50%)、沙眼衣原体(Ct)感染26例(占32.50%);支原体感染多发于20~45岁间患者,其检测结果阳性率较高,高于其他年龄段患者的感染率(P〈0.05);解脲支原体混合沙眼衣原体的感染好发于女性各个年龄阶段,但各年龄段感染的阳性率经组间比较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药物敏感检测结果显示,支原体对强力霉素、克拉霉素的耐药率较低,对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的耐药性较高。结论:临床上盆腔炎患者的致病原因多为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感染,因此,对女性盆腔炎患者应检测解脲支原体和沙眼衣原体,根据检测结果合理使用不同抗菌药物。

  • 标签: 盆腔炎 支原体 衣原体 抗菌药物 耐药性
  • 简介:目的:分析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合理科学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抽取2017年6月—2018年6月间收治的行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56例资料,分析资料中导致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其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结果:56例患者中,革兰阴性菌感染(占62.50%)和革兰阳性菌(占34.72%)是导致胆囊切除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真菌(占2.78%)感染的可能性较小;革兰阴性菌对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妥布霉素、阿米卡星的耐药性较低,革兰阳性菌对利奈唑胺、替考卡宁、氧氟沙星的耐药性较低。结论:导致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有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耐药性低的药物有美罗培南、亚胺培南、妥布霉素、阿米卡星;革兰阳性菌的耐药性低的药物有利奈唑胺、替考卡宁、氧氟沙星;临床可依据致病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强弱,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治疗。

  • 标签: 胆囊切除 医院感染 病原菌分布 耐药性
  • 简介:目的:对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进行二氢嘧啶脱氢酶(DPD)活性分析,并考察二氢嘧啶脱氢酶基因(DPYD)多态性与DPD活性的关系。方法:选择已确诊为妊娠滋养细胞疾病、使用含氟化嘧啶类药物治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患者作为化疗组患者;从住院病历中筛选出发生过严重不良反应或因不良反应而停药者,发出随诊函,在患者自愿回访时采集血标本,作为回访组;采用HPLC法测定患者DPD活性(以二氢尿嘧啶/尿嘧啶比值表示,即UH2/U),分析DPD活性分布特点。在前期研究DPYD基因型的基础上,考察DPYD多态性与DPD活性的关系。结果:共有130名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参加研究,化疗组105名,回访组25名。化疗组患者的UH2/U比值为(7.91±3.23),回访组比值为(7.46±2.00),均近似呈正态分布,但个体间变异程度较大。携带DPYD^*2杂合子变异和C2303A杂合子变异患者的UH2/U比值低于DPD活性均值的70%,表明DPYD^*2和C2303A杂合子变异与DPD活性缺乏相关;DPYD^*9变异与DPD活性未见明显相关关系。结论:中国妊娠滋养细胞疾病患者中存在与DPD活性缺乏相关的DPYD^*2和C2303A突变者,但发生频率可能低于1%;DPYD^*9、A720C和A2670C在中国人群中呈多态性分布,但未见与DPD活性降低相关。

  • 标签: 二氢嘧啶脱氢酶 基因多态性 酶活性 氟化嘧啶类 妊娠滋养细胞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