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为快速表征新型表面活性剂农药剂型加工中主要功能,本研究通过测定几类国产高分子表面活性剂临界胶束浓度及该浓度下表面张力和润湿时间等性能,初步判断其适合作润湿剂还是分散剂;运用流点法确定了各助剂多菌灵悬浮剂中用量及配比;利用不同助剂类型及不同用量加工了多种50%多菌灵悬浮剂,并测定了其性能。结果表明:将润湿剂和分散剂按不同比例混合后,通过测定其流点来确定悬浮剂中助剂用量方法可行;从对各制剂性能测试结果可以看出,不管用流点用量还是5倍流点用量,所选助剂多数可成功加工出合格试样。将性能较好制剂按照农药登记推荐使用浓度稀释l000倍后,测定其表面张力及小麦叶片上接触角和持液量,推断其田间使用情况。结果显示:药液因表面张力过大未能润湿小麦叶片,国产助剂与国外助剂差别不显著,甚至部分国产助剂性能还优于国外助剂;制备悬浮剂将磺酸盐类与聚羧酸盐类分散剂配合使用效果较好。

  • 标签: 多菌灵 助剂 制剂加工 悬浮剂 性能评价
  • 简介:比例推算是指农药使用剂量与收获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量之间具有一定比例关系。假定该施药剂量与残留量比例推算关系独立于作物类型、农药种类和施药方式,则超过临界良好农业规范(cGAP)标签范围±25%施药剂量所导致农药残留量将可以按比例进行归一化调整,从而增加了可用于评估农药最大残留限量(MRL)残留数据。对国际食品法典农药残留委员会(CCPR)将比例推算应用于评估农药MRL历史背景、制定过程以及最终提交给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审议比例推算应用指导原则具体内容进行了综述,总结了采用比例推算法评估MRL10项指导原则。使用比例推算法有利于增加评估农药MRL残留数据,推进农药MRL标准制定进程。

  • 标签: 国际食品法典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比例推算 农药残留
  • 简介:建立了茄子中多效唑残留分析方法,开展了规范残留试验并监测了多效唑对茄子生长和品质影响,同时对茄子中多效唑残留带来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进行了评估。样品经乙酸-乙腈提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0.02-5.0mg/L范围内多效唑质量浓度与对应峰面积间线性关系良好,方法检出限(LOD)为0.005mg/kg,茄子中定量限(LOQ)为0.02mg/kg。0.02、0.10和0.20mg/kg3个添加水平下,多效唑茄子中回收率为88%-92%,相对标准偏差为5.1%-6.9%。其消解规律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1.45d,正常收获期茄子中最大残留量为0.02mg/kg。多效唑可矮化茄子植株,增加产量,提高Vc、可溶性糖和黄酮含量,推荐使用剂量为有效成分12g/hm2,喷施2次。茄子中多效唑残留对中国各类人群膳食摄入暴露量为0.70-1.9μg/(kgbw·d),仅占ARfD0.70%-1.9%,可接受范围内,说明茄子中多效唑残留带来膳食摄入风险极低。

  • 标签: 多效唑 茄子 残留 消解动态 风险评估
  • 简介:摘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一紫外检测器(HPLC—UVD)测定了烯啶虫胺稻田水、土壤、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中消解动态及最终残留。田水样品用二氯甲烷萃取;土壤样品用水提取后经二氯甲烷萃取;水稻植株和糙米样品依次用水、丙酮提取,提取液经液液萃取及柱层析净化;HPLC—UVD检测。当烯啶虫胺田水和土壤中添加水平为0.1~5mg/L和0.1—5mg/kg,植株和糙米中添加水平为O.2~5mg/kg,其平均添加回收率77.2%~10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1.9%一12.9%之间。烯啶虫胺稻田水、土壤、植株和糙米中方法定量限(LOQ)分别为0.1mg/L和O.1、0.2、0.2mg/kg,检出限(LOD)分别为0.04mg/L和O.04、0.08、0.08mg/kg。温室模拟消解动态试验结果显示,以推荐使用高剂量20倍(有效成分1500g/hm。)施药,烯啶虫胺稻田水、土壤以及水稻植株中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其半衰期分别为0.58、3.31及2.70d,消解速率较快。最终残留试验表明,于大田分蘖期按推荐使用高剂量1.5倍(有效成分112.5g/hm2)分别施药3次和4次,间隔期为7d,距最后一次施药7d后采样,糙米中烯啶虫胺残留量均低于LOD值(0.08mg/kg)及日本规定最大残留限量(MRL)值(0.5mz/kg)。

  • 标签: 烯啶虫胺 水稻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为评估被用作白蚁预防药剂毒死蜱和氰戊菊酯土壤中移动性,采用平衡吸附法和薄层层析法分别测定了两种农药浙江宁波地区东钱湖土(粉砂质壤土)、青岭土(粉砂质壤土)和象山土(粉砂质黏壤土)3种土壤中吸附常数(Kd)和迁移率(Rf)。结果表明,两种供试药剂东钱湖土中吸附等温线线性化程度均较高,而在青岭土和象山土中吸附等温线均近似于“L”型。从Kd和有机质吸附常数K∝数值看,氰戊菊酯土壤中吸附作用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因素影响,而毒死蜱吸附并非只受土壤有机质因素影响。毒死蜱3种供试土壤中Kd和Rf值均高于氰戊菊酯。这表明由Kd值推测不同农药土壤中相对移动性可能会存在一定偏差。毒死蜱和氰戊菊酯3种土壤中Rf值由大到小顺序为:东钱湖土〉青岭土〉象山土;而Kd值由大到小顺序为象山土〉青岭土〉东钱湖土。对Kd和Rf值与土壤理化性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1)土壤有机质含量和阳离子代换量决定Kd和Rf值中所起作用相互重叠;2)土壤有机质含量(或土壤阳离子代换量)和土壤黏粒含量影响Kd和Rf值关键因素,而土壤pH值对于Kd和Rf值无决定性影响。

  • 标签: 毒死蜱 氰戊菊酯 吸附 迁移 土壤
  • 简介:采用固相萃取(SPE)和高效液相色谱(HPLC)建立了一种检测水稻田水和土壤中春雷霉素残留方法。田水样品直接过滤后经阳离子固相萃取(SCX—SPE)柱净化;土壤样品用V(丙酮)=(水)=3:7混合溶液超声提取后经相同方法净化。以庚烷磺酸钠为离子对试剂,采用离子对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IP-HPLC)进行检测。方法线性范围在0.055~0mg/L之间,相关系数(r)为0.9999。当春雷霉素田水和土壤中添加水平分别为0.01~0.5mg/L和0.01~0.5mg/kg,其田水中平均回收率83.8%~92.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67%~5.2l%;土壤中平均回收率79.7%~84.5%之间,RSD为4.39%~5.62%。方法检出限(LOD)田水和土壤中分别为0.001mg/L和0.001mg/kg,定量限(LOQ)分别为0.01mg/L和O.01mg/kg。采用所建方法对广东、广西和湖北3地2011年春雷霉素田水及土壤中消解动态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其水稻田水及土壤中消解动态曲线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田水中消解迅速,半衰期分别为2.88d(广东)、2.52d(广西)和2.68d(湖北);土壤中消解速率比水中慢,半衰期分别为4.12d(广东)、5.4ld(广西)和4.89d(湖北),属于易降解农药(t1/2〈30d)。

  • 标签: 春雷霉素 田水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 简介:采用单次灌胃染毒法,通过高效液相色谱仪测定,研究了苯肽胺酸(N-phenylphthalamicacid,PPA)大鼠体内吸收、组织分布及排泄情况,以及其血药浓度经变化过程和毒物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苯肽胺酸经消化道吸收速率较快,其半吸收期t1/2ka仅为(0.15±0.11)h,血药浓度达峰时间(tmax)为(0.68±0.37)h,血峰浓度(Cmax)值为(141.48±27.87)mg/L;苯肽胺酸大鼠体内分布快且分布范围广,半分布期(t1/2α)为(0.22±0.18)h,表观分布容积(Vz/F)为(17.54±7.71)L/kg;苯肽胺酸从大鼠体内消除较快,其清除率(CLz/F)为(1.32±0.51)(L/h)/kg,体内平均驻留时间(MRT0-∞)为(25.69±2.93)h,消除半减期(t1/2z)为(7.77±1.44)h,约35h后95%以上苯肽胺酸可从大鼠体内消除。研究发现:苯肽胺酸浓度-时间曲线呈现双峰现象,提示其大鼠体内可能存在肠-肝循环。从大鼠灌胃染毒后至24h内,被测各组织、脏器中均可检出苯肽胺酸,其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肾脏〉肺〉肝脏〉心脏〉脾脏〉肌肉〉睾丸〉脂肪〉大脑,肾脏中药物含量达192.7μg/g,同时仅肾脏组织靶向分布系数(te)值大于1(4.77),提示苯肽胺酸大鼠体内分布对肾脏具有相对较高选择性。排泄物研究结果显示,苯肽胺酸随粪便排出总量仅占给药量1.45%,而尿液中未检出苯肽胺酸。

  • 标签: 苯肽胺酸 毒物动力学 大鼠 组织分布 高效液相色谱法
  • 简介:为进一步规范山东省农药市场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6月7日,山东省药检所组织20多家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召开了农药未登记有效成分专项治理座谈会,省农药检定所所长杨理健、副所长吴亚玉出席座谈会。

  • 标签: 农药检定所 专项治理 有效成分 山东省 药检所 组织
  • 简介:据统计,全球农药品种共607个,其中除草剂233个,杀虫剂174个,杀菌剂164个,其他农药类(包括植物生长调节剂和熏蒸剂等)36个。近五年(2005—2010)年均增长率超过10%品种111个,除草剂37个,杀虫剂31个,杀菌剂33个,其他农药类10个。

  • 标签: 年均增长率 农药品种 植物生长调节剂 除草剂 杀虫剂 杀菌剂
  • 简介:研究了在野外条件下不同施药量和不同处理方法毒死蜱和联苯菊酯土壤中降解动态。结果表明,联苯菊酯持效期比毒死蜱长。白蚁防治推荐使用浓度下,两种农药在有覆盖处理组降解都比无覆盖处理组慢。同时,施药量对降解速率有重要影响。毒死蜱施药量30g/m^2、20g/m^2有覆盖处理组及30g/m^2无覆盖处理组半衰期依次为186.3、171.3、60.2d。施药量为1.875g/m^2、1.250g/m^2有覆盖处理组及1.875g/m^2无覆盖处理组中,联苯菊酯半衰期依次为302.6、203.3、107.0d。

  • 标签: 毒死蜱 联苯菊酯 白蚁 土壤残留
  • 简介:采用^14C-氟磺胺草醚同位素标记法研究了喷雾助剂JFC[C7-9烷醇聚氧乙烯(5—6)醚]和A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14C-氟磺胺草醚反枝苋上吸收和药效影响。结果表明,药液中添加2g/LJFC,反枝苋对^14C-氟磺胺草醚吸收面积可增加1.4倍,吸收量增加3.2倍,药效提高28.5%;添加2g/LABS,反枝苋对^14C-氟磺胺草醚吸收面积增加1.3倍,吸收量增加1.0倍,药效提高19.2%。JFC不但具有促进药液反枝苋叶面扩展能力,还具有促进药剂渗透能力,当添加2g/LJFC,反枝苋单位面积吸收强度增加75.7%;ABS基本上不能增加反枝苋单位面积吸收强度,只具有促进药液扩展能力。

  • 标签: 氟磺胺草醚 喷雾助剂 反枝苋 吸收 防除
  • 简介:试验表明,水稻、小麦和甘蓝叶片临界表面张力分别为36.7、36.9和36.4mN/m.测定了30个杀虫剂商品后发现,大多数药剂推荐浓度药液表面张力值大于水稻、小麦和甘蓝临界表面张力值,药液中表面活性剂浓度未达到临界胶束浓度.这是导致大多数药剂难以在这些植物表面润湿展布原因所在.

  • 标签: 水稻 小麦 甘蓝 表面润湿展布 临界表面张力 临界胶束浓度
  • 简介:吸附农药土壤环境中行为和归宿重要过程,农药土壤矿物上吸附直接影响其土壤中迁移、转化和生物利用等过程。了解农药土壤中吸附,对于预测和评价农药对土壤、地下水存在潜在危害,开展土壤修复具有十分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批量平衡试验,研究了苯噻酰草胺海泡石和凹凸棒石中吸附行为及机理。结果表明:苯噻酰草胺海泡石和凹凸棒石中吸附分为快速反应阶段和慢速平衡阶段,吸附平衡时间约为6h。其吸附动力学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线性方程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方程能较好地描述其海泡石和凹凸棒石中吸附行为,海泡石对苯噻酰草胺吸附容量高于凹凸棒石。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分析显示:苯噻酰草胺海泡石和凹凸棒石中吸附不仅发生在其表面层,还进入了其内层。机理分析推测:苯噻酰草胺主要是通过氢键、电荷转移和电荷一偶极键形式吸附在黏土矿物中。

  • 标签: 苯噻酰草胺 海泡石 凹凸棒石 吸附
  • 简介:以番茄为供试植物,采用喷雾和灌根两种施药方法,测定了吡虫啉植株内分布动向及其对烟粉虱Bemisiatabaci防效。结果表明,喷雾后第2d,吡虫啉消解率为56.1%,第10d接近90%;灌根后第2~21d茎内持留量基本处于稳定状态。施药方法不同,吡虫啉对烟粉虱防效不同。喷雾法施药对烟粉虱短期防效好于灌根法(7d以内),但"持效期"较短,喷雾施药7d后,其防效大幅下降;而灌根施药后第7~21d内,吡虫啉对烟粉虱防效一直保持65%以上,在此期间可有效控制烟粉虱危害。模拟雨水冲刷试验结果表明,药剂叶面的冲刷率始终70%左右,表明吡虫啉叶面喷雾后没有或仅有很少一部分进入叶片内部,因此,喷雾叶片在吡虫啉持留量略高于灌根条件下,对烟粉虱防效却不如灌根好。

  • 标签: 喷雾法 灌根法 吡虫啉 烟粉虱 持留量 防效
  • 简介:为满足农药残留试验需要,建立了氟硅唑葡萄和土壤中残留液相色谱分析方法.该方法仪器最低检出量为3.0×10-11g,最低检出浓度为0.01mg/kg,平均回收率为92.6%~99.0%,变异系数为1.7%~13.3%.方法灵敏度、精密度和检测限都符合农药残留分析要求.

  • 标签: 氟硅唑 葡萄 土壤 残留 高效液相色谱
  • 简介: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方法,研究了乙基多杀菌素中2种主要组分(XDE-175-J和XDE-175-L)稻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残留分析及消解动态。土壤和植株样品采用乙腈提取,乙二胺-N-丙基硅烷(PSA)净化;田水样品用0.1%甲酸溶液和乙腈稀释;UPLC-MS/MS分析。结果表明:XDE-175-J和XDE-175-L田水、土壤和植株中检出限(LOD)分别为2.5×10-4mg/L和5.0×10-4、0.001mg/kg,定量限(LOQ)分别为0.001mg/L和0.002、0.005mg/kg。当添加水平为0.001~0.5mg/kg(L),乙基多杀菌素田水、土壤和水稻植株中平均回收率为83%~102%,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9%-6.2%。消解动态试验结果表明:6%乙基多杀菌素悬浮剂(SC)按1.5倍推荐使用高剂量(有效成分40.5g/hm2)于水稻拔节期施药1次,乙基多杀菌素田水、土壤及水稻植株中消解动态规律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分别为0.35、6.8和1.1d;施药21d后,其水稻植株和田水中消解率均在95%以上,土壤中消解率为86.1%;属易消解型农药。

  • 标签: 乙基多杀菌素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土壤 植株 残留
  • 简介:农药土壤中淋溶规律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同时也是农药登记必备数据。建立了土壤中苯菌酮残留量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分析方法,并通过土壤薄层层析和土柱淋溶试验,研究了苯菌酮我国3种典型土壤中淋溶行为。结果表明:苯菌酮3种土壤中平均添加回收率81%~109%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2%-13.4%,检出限(LOD)为0.29~0.30μg/kg。薄层层析试验表明,苯菌酮河北潮土、湖南红壤和黑龙江黑土中比移值(Rt)分别为0.17、0.26和0.15。土柱淋溶试验表明,苯菌酮河北潮土、湖南红壤及黑龙江黑土第1段(0~10cm)土柱中含量比例(R1)分别为原始添加量99%、80%和99%。根据我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标准,苯菌酮3种土壤中迁移特性均为不易移动,因此不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研究结果可为苯菌酮我国登记以及其安全使用提供基础数据。

  • 标签: 苯菌酮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土壤 残留 淋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