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利用PVA碳源包覆、HF酸刻蚀和沥青二次包覆方法制备多孔珊瑚状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得到沥青含量分别为30%、40%和50%(质量分数)的3种硅/碳复合材料样品。采用XRD和SEM分别对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并采用电化学测试手段对其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经二次沥青包覆后,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当二次包覆的沥青含量为40%时,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该样品第二次充放电循环的放电容量达到773mA·h/g,经6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仍然保持在669mA·h/g,其容量损失率仅为0.23%/cycle。因此,调整二次包覆碳含量可明显改善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简介:利用PVA碳源包覆、HF酸刻蚀和沥青二次包覆方法制备多孔珊瑚状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得到沥青含量分别为30%、40%和50%(质量分数)的3种硅/碳复合材料样品。采用XRD和SEM分别对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形貌进行表征,并采用电化学测试手段对其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经二次沥青包覆后,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明显提高。当二次包覆的沥青含量为40%时,在100mA/g的电流密度下,该样品第二次充放电循环的放电容量达到773mA·h/g,经60次循环后,放电容量仍然保持在669mA·h/g,其容量损失率仅为0.23%/cycle。因此,调整二次包覆碳含量可明显改善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
简介:1967年的10月8日,钱币上的这位传奇人物:39岁的切·格瓦拉在玻利维亚被处决。整整45年过去了。如今,切·格瓦拉已经变成了一个符号,以纪念的名义反复出现,却始终没有被现代的人们所遗忘和抛弃。追溯他的一生,回过头来看看他的理想与20世纪的拉美革命浪潮,人们更加理性地认识和打量着这位被西方称为“红色罗宾汉”,“共产主义的堂·吉诃德”的青年人的所有一切,但却仍然无法形成统一的定论。他在25岁时写下的《页边笔记》里神秘人的预言或许是对最后的选择最好诠释:“你不是一个象征,你是正在崩溃的社会中真实的一员……可是,你不知道牺牲了自己对这个社会有什么样的帮助”。但是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的是:至今世界各地的人们依然用各种各样的方式记忆或者祭奠着他:贝雷帽、大胡子、坚毅中带着忧郁的眼神,口衔着雪茄,成为了一种范式。虽然在他已离世40多年,但那身别致而极具审美价值的军服样式仍然是在他当年的战友——古巴最高领导人菲德尔·卡斯特罗终生所爱。切·格瓦拉这位被称为“红色基督”,古巴起义军中“最强劲的游击司令和游击大师”的人不仅被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所憧憬,也是许多国家和民族的妙龄女郎视为心底里男子汉的最深映像。而今,从南半球到北半球,从东方到西方,从各种各样的T恤衫到五花八门的旗帜上,他的头像早已成为世界性的图腾。今年9月8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展览——“摄影家格瓦拉”在北京三影堂摄影艺术中心展出。切·格瓦拉作为革命家是众人周知的,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个医生、艺术家、摄影家。展览通过切·格瓦拉的摄影作品、访谈、录像以及相关文献,试图揭示这位革命家的人文主义取向和审美情感。
简介:采用溶胶-凝胶法,添加不同比例的Li3PO4助熔剂,合成Li1.3Al0.3Ti1.7(PO4)3锂离子固体电解质烧结片,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研究合成产物的结构与形貌,采用循环伏安及交流阻抗技术研究添加不同摩尔分数的Li1.3Al0.3Ti1.7(PO4)3固体电解质烧结片的结构、氧化-还原电位、离子电导率和活化能。结果表明:添加与未添加Li3PO4助熔剂的Li1.3Al0.3Ti1.7(PO4)3烧结片具有相似的X射线衍射结果。添加Li3PO4的Li1.3Al0.3Ti1.7(PO4)3烧结片的空隙率较小,更为致密。添加Li3PO4对Li1.3Al0.3Ti1.7(PO4)3的氧化-还原电位影响不大。在所有添加Li3PO4助熔剂的Li1.3Al0.3Ti1.7(PO4)3烧结片中,添加1%(摩尔分数)Li3PO4的烧结片具有最高的离子电导率6.15×10-4S/cm和最低的活化能0.3142eV。
简介:基于离子与分子共存理论,建立了计算二元和三元强电解质水溶液中结构单元或离子对的质量作用浓度的通用热力学模型;同时,采用4种二元水溶液和2种三元水溶液验证该通用热力学模型。通过转换标准态和浓度单位,用所建立的通用热力学模型计算出的298.15K时4种二元水溶液和2种三元水溶液中结构单元或离子对的质量作用浓度和文献中报道的活度值吻合得很好。因此,可采用本研究提出的通用热力学模型计算出的二元和三元水溶液结构单元或离子对的质量作用浓度预报二元和三元强电解质水溶液中组元的反应能力;同样,也可证实本研究提出的通用热力学模型的假设条件是正确和合理的,即强电解质水溶液是由阳离子和阴离子、H2O分子和其他水合盐复杂分子组成的。基于该通用热力学模型计算出的二元和三元强电解质水溶液结构单元或离子对的质量作用浓度严格服从质量作用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