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文主要以民族精神为视角对党执政的文化进行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执政的文化只有根植于民族文化中,才能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同,才能巩固其执政地位.观点一,从党的文化形成和发展的角度,探讨了中华民族精神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系,阐明了民族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渊源;观点二,从党执政的文化认同角度,剖析了民族精神对党执政的文化认同的影响作用,论证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认同依据;观点三,从党执政的文化要素角度,解析了民族精神在党的执政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价值,求证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核心文化要素.从而揭示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文化根基这一客观命题.
简介:在中国5000年的文明发展史中,华夏文明兼收并蓄不断演化发展,逐步形成了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生生不息、历久弥新、兼收并蓄、独领风骚为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逐渐演绎出中华文化创新性和创造性的特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也是新时期我国国家治理目标的具体体现.本文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角度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治理体系与能力的精神指引和价值支撑.
简介:“仁”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观念。尽管关于甲骨文中有无“仁”字尚无定论,但是甲骨文已经有了“仁”字的原形。从“夷俗仁”、“相人耦”的风俗习惯入手,可以发现灸、爽、乘、化、尼、吊死个字形,分别是东夷民族二人相亲、抱哺其子、抵足而眠、靠背而卧、男女之爱、追孝父母诸风俗的写照,它们共同成为酿造“仁”的文化土壤。西周有“心”符之“德”源于并超越殷商无“心”符之“德”,其强调“环保小民”、“以民为鉴”,可能系受东夷“相人偶”精神的影响。西周的“德”字与战国时的“恙”(仁的古字)之间存在联系。“恙”最早拣于母亲对胎儿的关心。从人从二的“仁”字,最早见于西周晚期的《夷伯夷蓝器铭》,比学术界公认的首次见于战国时期平山中山王墓铜器铭文中的“仁”字,要早约五百余年。“仁”经过孔子的加工上升为完整的思想体系和推动中国古代社会从野蛮不断走向文明的精神支柱。
简介:在传统研究视域里,人们较为注重时尚文化对青年价值观的单向影响,而没有深入考察二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从而未能全面揭示它们之间存在的相互影响规律.实际上,时尚文化以其独特方式介入青年价值观的生成过程、嬗变过程和功能发挥过程,促进价值观生成和变迁.同时,青年形成的价值观又主要通过催生作用、选择作用和引领作用与时尚文化进行互动,创造、甄别和引导时尚文化.我们应该促进积极的时尚文化成为塑造青年价值观的新视界,充分发挥时尚文化的价值意义;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青年价值观教育之中,以更好支撑时尚文化;应该增强时尚文化与青年价值观之间的互动共进效果,发挥二者正向协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