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腹腔镜下行卵巢囊肿剥离术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经验。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3例卵巢囊肿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腹腔镜下行卵巢囊肿剥离术,给予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观察并记录各种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本组33例患者术中平均出血量为(48.7±7.8)mL,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为(12.3±2.8)h,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为(10.2±2.3)h,平均住院时间为(6.5±1.4)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2.1%。结论对腹腔镜下行卵巢囊肿剥离术患者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尤为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玉米赤霉烯酮对围绝经期大鼠卵巢功能的影响。方法以10月龄SPF级SD雌性大鼠32只,随机分为青年对照组和玉米赤霉烯酮低剂量(1mg/kg/d)、玉米赤霉烯酮中剂量(5mg/kg/d)、玉米赤霉烯酮高剂量(10mg/kg/d),每组8只。各组大鼠静脉血3mL,分离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清雌激素(E2)和黄体生成素(LH)的含量。结果玉米赤霉烯酮中、高剂量组的血清E2含量明显高于青年对照组血清E2含量,玉米赤霉烯酮低、中、高剂量组的血清LH含量均明显高于青年对照组血清LH2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玉米赤霉烯酮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围绝经期雌性大鼠生殖内分泌,改善围绝经期大鼠卵巢、子宫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肿瘤内科患者护理工作中应用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方法 :组内共选取了 70例,均为肿瘤患者,为我院于 2019年 1月至 2020年 3月收治,且经影像学诊断后确诊为恶性肿瘤。采取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配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 35例患者,分别使用常规护理、健康教育,并对比两组患者的健康知识掌握度及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 结果: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优、良、差的患者例数分别为19例、 16例、 0例,健康知识掌握率 100%;对照组掌握优的患者 17例,良 12例,差 6例,健康知识掌握率 82.85%,观察组健康知识掌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 P< 0.05)。其次,两组患者在护理干预后其心理状态评分均得到了改善,其中使用健康教育的观察组改善情况更佳,( P< 0.05)。 结论:对肿瘤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效果比较理想,应用价值高,对改善患者消极的心理状态有积极意义。
简介:摘要双侧肾细胞癌(RCC)约占所有RCC患者的5%,包括同时性RCC(与原肿瘤同时诊断或在原肿瘤发现后3个月内诊断)和异时性RCC(在原肿瘤发现后3个月诊断),由于双侧RCC发病率较低,相对罕见,到目前为止,文献中关于双侧肾手术患者的报道也较为缺乏,仅有少数文献研究肿瘤特征、手术方式选择和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对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近年有研究报道了同时性双侧肾肿瘤患者接受不同双侧肾脏手术后的肾功能结果。与根治性肾切除术(RN)相比,双侧部分肾切除术(PN)与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显著改善相关。与分期PN相比,接受同期PN的非转移性同时性双侧肿瘤患者术后3个月、12个月平均eGFR较低。但目前的指南仍然缺乏对最佳手术顺序的建议,也鲜有研究比较接受不同手术治疗顺序的患者的长期功能预后。因此,为了评估双侧RCC患者接受不同顺序PN和RN后的长期肾功能预后,进一步优化双侧肾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本研究对来自韩国首尔大学医院(SNUH)、首尔的盆唐首尔大学医院(SNUBH)的267例双侧RCC患者的人口学信息、肿瘤学资料和预后结局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行双侧PN(n=48)、PN后RN(n=8)和RN后PN(n=25)患者的术后eGFR分别为79.4、41.4和61.2 ml/(min·1.73 m2)(P=0.003)。各组间eGFR较基线下降的程度和慢性肾脏病(CKD≥Ⅲ期)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RN后行PN患者功能结局最差。此外,双侧RCC中双侧PN组的术后CKD发病率明显高于单侧RCC组(13.8%比6.9%,P=0.016)。多因素分析表明高血压(P=0.010)和手术顺序(PN后RN,P<0.001)是术后新发CKD的显著预测因素。因此,对双侧肾肿瘤患者,最理想的手术方式是PN,但当RN与PN相结合不可避免时,应谨慎决定手术顺序,RN后PN对患者肾功能保护不利。
简介:目的分析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TPN)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探讨其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对1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进行影像学、HE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胰腺导管内乳头状肿瘤表现为扩张的导管内无粘液分泌的息肉状/结节状肿物;显微镜下可见管状乳头状结构、背靠背小管呈腺泡样形态,核中—重度异型;粉刺癌样坏死、极个别导管内有粘液样分泌物。免疫组化CK7、CK19(+),MUC5AC、MUC2、Syn、CgA(—),KI67阳性率25%,PAS染色阴性。结论ITPN是一类有别于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的胰腺导管内病变,确定诊断依靠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化。治疗以手术切除加术后化疗为主,预后相对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