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布地奈德或丙酸倍氯米松联合特布他林治疗小儿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6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例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患儿12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1例,对照组采用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吸入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观察组采用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吸入用丙酸倍氯米松混悬液雾化吸入,两组均连续治疗7d,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结果两组治疗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布地奈德或丙酸倍氯米松联合特布他林均可用于治疗小儿轻中度哮喘急性发作,且两者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均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RRMM)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纳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2019年9月至2021年11月行达雷妥尤单抗治疗的52例RRMM患者,其中男31例,女21例,初次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MM)时年龄为(58±10)岁。根据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剂量,将患者分为低剂量组(n=10)和高剂量组(n=42)。统计分析患者总缓解率(ORR)、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52例患者中,8例行达雷妥尤单抗单药治疗,27例联合免疫调节剂(IMiD)治疗,4例联合蛋白酶体抑制剂(PI)治疗,2例联合IMiD和PI治疗,11例联合地塞米松治疗。高剂量组患者初次诊断为MM时年龄为(57±9)岁,小于低剂量组(66±10)岁(P=0.009);高剂量组患者的基线肌酐水平M(Q1,Q3)为91(68,196)μmol/L,高于低剂量组的66(51,76)μmol/L(P=0.021);两组患者在其余基线临床特征、既往治疗方案及线数、达雷妥尤单抗治疗方案及疗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52例患者总体ORR为71.2%(37/52),IMiD联合治疗组ORR为81.5%(22/27),高于单用或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的52.6%(10/19)(P=0.036)。随访时间M(Q1,Q3)为7(5,26)个月,总体中位PFS为17(95%CI:9.6~24.4)个月,IMiD联合治疗组中位PFS为26(95%CI:6.0~46.0)个月,显著高于单用或联合地塞米松治疗组的12(95%CI:3.5~20.5)个月(HR=0.231,95%CI:0.075~0.715,P=0.011)。初次诊断为MM时年龄高是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HR=1.085,95%CI:1.016~1.158,P=0.014),达雷妥尤单抗疗程数更多是疾病进展的保护因素(HR=0.669,95%CI:0.495~0.904,P=0.009);达雷妥尤单抗剂量对疾病进展无影响(以低剂量为参照,HR=1.016,95%CI:0.221~4.668,P=0.984)。总体中位OS为26(95%CI:13.1~38.9)个月,血钙高是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HR=12.190,95%CI:1.170~127.048,P=0.037);达雷妥尤单抗剂量对患者死亡无影响(以低剂量为参照,HR=0.818,95%CI:0.171~3.917,P=0.802)。常见不良事件为感染(43.2%,16/37)、输液相关不良反应(29.7%,11/37)、血小板减少(27.0%,10/37)。结论达雷妥尤单抗治疗RRMM效果较好,在联合治疗时的剂量对预后无影响;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安全可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硝呋太尔胶囊联合咪康唑栓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门诊收集的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给予咪康唑栓联合口服硝呋太尔胶囊和单用咪康唑栓剂,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硝呋太尔胶囊口服联合咪康唑栓剂治疗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临床效果良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CD19嵌合抗原受体T(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疗效不佳的因素。方法招募自2017年2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血液科的34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进行研究。患者均接受CD19 CAR-T细胞治疗,评估其疗效、分析疗效不佳的因素以及不良反应。结果34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输注CD19 CAR-T细胞后,总有效率为58.8%(20/34),完全缓解率为41.2%(14/34)。有效组共20例,疗效不佳组14例。两组患者CD19 CAR-T细胞输注数量分别为8.6(5.0~12.7)×106/kg和9.7(5.8~15.0)×106/kg(P=0.654);外周血检测CAR-T细胞扩增数量,有效组和疗效不佳组CD19 CAR-T细胞占T淋巴细胞百分比中位数分别为10.28%(3.92%~44.16%)和4.05%(0.92%~28.63%),有效组比疗效不佳组CAR-T细胞扩增的比例更高,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1)。单因素方法分析两组疗效不佳因素,提示具有巨块型肿物是影响CD19 CAR-T细胞疗效的不利因素(P=0.001)。应用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具有巨块型肿物特征仍然是患者CD19 CAR-T细胞疗效不佳的独立预后因素(P=0.005,OR=0.039)。34例复发难治B细胞淋巴瘤患者输注CD19 CAR-T后,70.6%(24/34)患者发生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主要为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出现发热的中位时间为输注后第3天(第0~11天),其中16例为1级CRS,7例为2级CRS,1例为3级CRS,经过糖皮质激素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均好转。结论CD19 CAR-T细胞疗法在CD19+B细胞淋巴瘤治疗中有一定效果,具有巨块型肿物特征可能是应用CAR-T疗效不佳的因素。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见于中老年的慢性进展性疾病,常累及心、脑血管,临床上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IS)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常与冠心病(CHD)同时并存。与未合并CHD者相比,合并CHD的IS患者多数病情更严重,死亡风险更高,预后更差。本共识根据病因和临床特点,将其分为脑-心综合征、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相关IS/TIA、动脉粥样硬化性IS/TIA与CHD共存三大类,并制订了相应的诊断标准。在急性期治疗时间窗内针对卒中进行静脉溶栓和(或)血管内治疗,针对CHD则视情形采取分期或同期颈动脉干预[颈动脉支架成形术(CAS)或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EA)]+心肌血运重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并进行围手术期管理。在二级预防方面给予危险因素控制和生活方式改变等措施,并积极进行心脏和神经康复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Polatuzumab vedotin(Pola)联合利妥昔单抗±苯达莫司汀[Pola-(B)R]对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R/R DLBCL)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期间中国Pola同情用药项目(CUP)4个肿瘤中心收治的21例患者资料,其中男15例,女6例;中位年龄56(25~76)岁。10例接受Pola-BR治疗,另外11例仅接受Pola-R治疗。分析其临床特征、用药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纳入已接受至少一次疗效评估的21例患者,分析截止于2020年8月12日的数据,最佳总体缓解(BOR)率为81.0%(17/21),完全缓解(CR)率为19.0%(4/21)。用Kaplan-Meier方法估算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随访54 d,发生疾病进展3例(14.3%),删失病例数为18(85.7%),预估中位PFS为148 d。Pola-BR组任何等级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Pola-R组(80.0%比63.6%),但两组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接近(30.0%比29.3%)。最常见的血液学相关不良反应为:血小板减低(28.6%,6/21)、中性粒细胞减低(28.6%,6/21)及贫血(14.3% 3/21)。1例肺感染及1例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患者经对症治疗后康复。所有患者未出现≥2级周围神经病变。结论对于既往多线治疗的中国R/R DLBCL患者,Pola-(B)R方案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具有可接受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患儿的疗效及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收治的92例哮喘急性发作患儿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儿采用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进行治疗,联合组患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钠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联合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95.6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的78.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FEV1、FVC以及FEV1/FVC均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联合组患儿治疗后FEV1、FVC以及FEV1/FVC提高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孟鲁司特钠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治疗哮喘急性发作患儿可以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改善患儿的肺功能,值得进行广泛的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N1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肺内转移淋巴结解剖部位与疾病复发风险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5年12月就诊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胸外二科并接受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38例N1期NSCLC患者资料,男79例,女59例,年龄26~81(59±10)岁。分别依据以肺内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定义的改良N1分期方案及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八版肺癌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进行分期,其中改良N1站淋巴结分期分为肺门组(第10、11组,mN1b)(36例)及肺内组(第12~14组,mN1a)(102例)。采用Kaplan-Meier法比较复发风险及生存分析,并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的方法比较两种分期方法在无病生存期(DFS)及总生存期(OS)的差异,评估两者对具有不同疾病复发和生存风险的患者进行分期的有效性。结果根据改良N1站淋巴结分期,其亚组间(mN1a组比mN1b组)5年DFS及O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9.5%比35.7%、81.2%比56.0%,均P<0.05),而根据AJCC第八版肺癌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其亚组间DFS及O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分期提示改良N1分期对于DFS(HR=1.814,95%CI:1.005~3.275)及OS(HR=3.919,95%CI:1.918~8.009)均为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第八版肺癌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并非DFS(HR=1.360,95%CI:0.767~2.412)及OS(HR=1.620,95%CI:0.839~3.131)的独立预后因素(均P>0.05)。结论依据N1期NSCLC患者肺内转移淋巴结的解剖部位定义的改良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可以有效预测疾病复发风险及预后,且优于AJCC第八版N1站淋巴结分期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房穿刺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的药物不能控制的高眼压状态下的疗效。方法对23例23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患者(术前眼压均>40mmHg)在应用常规降眼压药物治疗后未能有效降眼压后,采取前房穿刺术,放出房水,观察眼压控制、并发症以及视力提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经前房穿刺放液后临床症状迅速缓解,眼压下降,平均为15.3mmHg,视力不同程度提高,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前房穿刺术在急性闭角型青光眼高眼压持续状态下可以有效降低眼压,及时缓解患者痛苦,减轻高眼压造成的视功能损害。
简介:摘要患儿1,男,11岁,以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乏力伴双下肢瘀斑,按压后不褪色就诊,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TCF3-HLF融合基因阳性;患儿2,男,15岁,以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髋部疼痛明显、活动受限就诊,诊断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CR-ABL1(P210)融合基因阳性,均为高危组。2例患儿经中国儿童白血病协作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008方案(CCLG-ALL-2008方案)序贯化疗后微小残留(MRD)或基因定量均未转阴,接受1个疗程贝林妥欧单抗治疗后,MRD与基因定量转阴,且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内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术后2例患儿均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对症治疗后缓解。现患儿定期复查MRD及基因定量均为阴性,病情稳定。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气腔播散(STAS)对不同肿瘤大小的pT1N0M0期肺腺癌患者术后无复发生存期(RFS)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511例行手术治疗的pT1N0M0肺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男285例,女226例,年龄[M(Q1,Q3)]60(53,66)岁。根据STAS状态将患者分为两组,即STAS(-)组(342例)和STAS(+)组(169例);并根据美国癌症联合会(AJCC)第八版肺癌术后病理肿瘤大小T分期(pT)进行分层分析,其中分为pT1a(pT≤ 1 cm,93例)、pT1b(1 cm<pT≤2 cm,280例)、pT1c(2 cm<pT≤ 3 cm,138例)及pT1b/c(1 cm<pT≤ 3 cm,418例)。采用Cox单因素和多因素比例风险模型和逆概率加权(IPTW)调整的Kaplan-Meier(K-M)曲线分析STAS对纳入患者RFS的影响。结果STAS(+)组的复发率高于 STAS(-)组(22.5%比3.2%,P<0.001)。基于pT分层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pT1b和pT1c分层中,STAS(+)患者的复发风险分别比STAS(-)患者高4.56倍(95%CI:1.56~13.33;P=0.006)和3.16倍(95%CI:1.07~9.33;P=0.038)。pT1b/c、pT1b和 pT1c的STAS(-)组患者分别与全部pT1a患者相比较,R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4.97±0.72)比(84.05±1.11)个月,(85.60±0.74)比(84.05±1.11)个月,(81.49±1.63)比(84.05±1.11)个月;均P>0.05]。IPTW调整前后,pT1b/c中STAS(+)组与STAS(-)组患者的RFS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72.50±2.23)比(85.12±0.72)个月,(77.74±1.12)比(84.59±0.64)个月,均P<0.001]。此外,STAS(+)组与STAS(-)组相比,局部和远处复发率更高(分别为6.7%比1.2%和8.2%比3.6%,均P<0.05)。结论对于pT1bN0M0和pT1cN0M0的肺腺癌患者,STAS(+)患者局部和远处复发率更高,RFS更差。
简介:摘要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采用Bcl-2抑制剂维奈托克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及含地塞米松小剂量化疗方案治疗5例复发/难治(R/R)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Ph+B-ALL)的临床资料,并评估疗效及安全性。5例患者中2例伴T315I突变采用帕纳替尼,3例采用氟马替尼。结果显示,4例微小残留病(MRD)阳性患者,3例短期内达完全分子学缓解(CMR),1例无效;1例形态学复发患者1个月达完全缓解(CR),总有效率为80%。不良反应包括皮肤色素沉着、胃肠道反应、乏力和Ⅰ~Ⅱ度骨髓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