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为一名肩负当代文化使命的特殊观赏客,在春风荡漾的温暖四月,我用两天行程,参观大英博物馆、参观温莎城堡、牛津大学城,又访问了莎士比亚故乡,我们不得不由衷佩服米字旗下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后呈现出来的文化盛世。
简介:小学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创新是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是人才素质的核心。创新离不开想象.想象力是创造的基础。早在古希腊时.亚里士多德就指出:“想象力是一切发现、发明活动的源泉。”因此.保护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基本保证,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呢?
简介:第一次见吴琳,一张酷似唐朝女子娴雅大气的脸庞,让你很容易联想起她与她的箜篌,有着怎样的贴合。由她指引,我从北环马甸桥边一脚踏进“恰青泉”——一吴琳先生操持的一堂茶舍,厚重的皇族格调,琴棋书画古韵悠然,又让我一下感受到吴琳的艺术气息。
简介:本文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支撑和西方审美方式的转变,并结合中西艺术中自然呈现的不同特征,分别论述了自然在各自艺术中所承担的不同审美价值取向:体现生命策略和作为情感载体.
简介:金铁霖教授,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博士生导师。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金铁霖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院长,曾担任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长、北京市文联主席等。先后被多所大学和艺术团体聘为客座教授、艺术顾问。曾被评选为北京市高教系统先进教师;荣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被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9年荣获文化部颁发的区永熙音乐教育突出贡献奖;
简介:从艺术语言到生命的起源──关于李仲的铜版画易英长期以来,云贵两地的绘画艺术已潜在地形成了一个摆脱不掉的"情结"──地域风情及其从中派生出来的矫饰风格。80年代初期,从四川发动的乡土现实主义首先把注意力投向中国经济改革的第一个焦点──农村,在对现实的反...
简介:乌兰诺娃(1910年1月8日~1998年3月21日)一生中曾三次访问中国,其中两次莅临广东,最后一次是在:’89深圳·珠海国际艺术节,并特意为广东省舞蹈家协会出版的刊物《舞蹈研究》亲笔签名作纪念。在她逝世五周年的今天,为缅怀这位芭蕾舞的艺术大师,我们刊发“生命有限,艺术永恒”一文以表敬意!
简介:去年的六月初,我因在北京参加一个联展外加上受朋友之托要找东旺办一点事情,所以有机会在初夏的北京把东旺和他的夫人宏芳女士请过来小聚了一下,记得当时还有文彬、大明等几位画家我们一起聊天,因为那时候东旺刚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完个展,我们在谈吐之间自然要提到他展览中那些精彩的肖像作品,我一再指出关于肖像绘画这一领域东旺实在是画的太精彩了,由于我不停地在大加赞赏他作品品味技艺皆高、
简介:艺术家作品对视觉经验的构成,不仅是自然外化的再现,还是其对精神生活、情感、意志所做出的充分表现。这种心理过程所建立起的艺术框架,使艺术作品在不断的审美经验积累中,唤醒了艺术的个性,使其在相对应的情绪中得到释放。
简介:人类的一切文艺活动,说简单一点无非就是解决两大问题:第一是人为什么而活着,第二是怎样活着。前者思考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后者探寻生活的状态和方式。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思考,自从人类产生以来从来就没有间断过,直至先秦时期,我们的先贤们对这两个问题做了总结性的回顾和展望,于是出现了诸子百家经典学说,历经后世的去腐存精.以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为两大主要经学流传至今。
简介:论九十年代英国小剧场的生命力孙建秋英国戏剧事业的繁荣,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源渊。1576年伦敦建造成第一座剧院以后,不到廿万人的伦敦就有廿多个剧团,英国人对戏剧有着浓厚的兴趣,看戏被视为一种高雅的享受。历史上曾出现过数次戏剧繁荣时期。但从文艺复兴...
简介:在我看来,梁业健是属于像卡夫卡那种负责内心的艺术家。他喜欢从个体的角度出发去挖掘艺术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虽然他的作品都是从自己的生命体验出发,但是个体的生命本来就是不断地在被历史、社会、文化、政治、经济所健构。作为一个敏感而自觉的艺术家,从个体出发不再是艺术家的自恋或自爱,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对周遭的世界以及问题真实而有深度的反应。梁业健的作品正呈现出这种品质。在作品中,艺术家拒绝表层和时尚的艺术效果,坚持在艺术中实现自己的精神价值和理想的乌托邦,注重内心体验、生存境遇与艺术的关系,使得他的作品能够超越表层,呈现出一种深度感。
简介:一从广义上来说,任何艺术形式都来源于对生命体验的审美把握,也都离不开对生命意义的深邃追索,绘画艺术亦不例外。但是同样对生命体验和生命意蕴的把握,又因艺术家的个性气质和艺术理念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解读和阐释。丰子恺(1898—1975)的绘画虽被称为"漫画",但事实上
简介:周宏斌是近年来比较活跃的一位女性艺术家,其影像艺术作品常有着比较深刻的命题旨向,那就是在强烈的精神信仰之后的一种负重潜行。作品展示给人们的是一种近似于卡夫卡式的精神,即在一种"极度主观的内容形式与严格的客观形式"中对现实世界给予准确、具体地描绘,
简介:“卧像”或“斜倚的人体”是亨利·摩尔雕塑创作的三大题材之一,在摩尔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它被不断地推陈出新,衍生出一系列变体。不论是1927年完成的第一件作品,还是1982年完成的同一主题的后期作品,都表现出一种强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不是外在运动的有机体的酷肖的复制,而是一种将理性固结在厚重的材质之间,将隐喻的题材、精湛的处理、内在的张力融入到自然而又超越现实的形式之间,
简介:2012年10月6日晚,北京中山音乐堂里气氛格外热烈。很多国内外钢琴界知名演奏家、教师、学者以及广大的学生和音乐爱好者们都汇集在这里,翘首注视着渐渐亮起的舞台。伴随着雷动的掌声和欢呼声,一位老人面带微笑,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上舞台。
简介:你或许在电视的荧屏上看到过她震撼人心的舞蹈;或许在微博上看到过她挺进灾区的身影;或许在大学的讲堂上亲耳聆听过她激励人心的演讲;或许在上海国际马拉松的现场亲眼见证她穿着假肢却面带微笑地奔跑;或许此刻你恰巧就在读她的书——《廖智:感谢生命的美意》。是的,不管是通过何种渠道与她相遇,她的故事总能让你心有戚戚;不管是以何种方式贴近她的人生,她的故事总能让你心生共鸣。让时间的轮盘倒转回5年前——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汶川地震爆发。她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简介:汤显祖的高祖峻明就有藏书四万余卷,这在明清之际是非常惊人的文化现象。
简介:有些纪录片受“为真实而真实”的创作思维的影响,只强调客观记录,却忽视了运用视听语言阐释创作者的主观态度和现实意义,结果内容的组织缺乏有效的视听联系,有时让人看得莫名其妙。纪录片《哭泣的骆驼》从小处着手,更多地运用了光线、影调、色彩和构图等视听元素去表情达意,拓展了影像的表现力。
简介:还是文革没有结束的70年代初期,我们一批自学素描的青年每到晚上就集中到一个地方轮流做模特儿练习素描。记得一次突然停电了,在等待来电的那段时间里,为了不浪费时间,一位画友点上蜡烛,给大家读起珍藏的文革前在老杂志上发表的有关素描学习的文章,那篇文章是《关于素描的整体感问题》。在那个文化荒芜的年代,传播真知灼见的东西太少了,对于这些如饥似渴的学艺青年,大家觉得文章讲得"句句是真理",于是我们大家都记住了这篇文章的作者名字——傅乃琳。
生命体的另一种天堂——大不列颠印象记
创新,艺术的生命——浅谈在美术课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生命与艺术优雅地绽放——记青年箜篌演奏家吴琳
生命和情感深处的对话--论中西艺术中自然的审美价值取向
用“中国声乐梦”描绘生命的色彩——金铁霖教授访谈录
从艺术语言到生命的起源──关于李仲的铜版画
生命有限艺术永恒——纪念舞蹈大师乌兰诺娃逝世五周年
为性灵造像、以生命传神——纪念肖像绘画艺术家忻东旺
生命幻像的自由空间——浅议工笔人物画创作的创新性
中国画要反映生命精神并体现一定的文化深度
论九十年代英国小剧场的生命力
个体的生命体验与绘画--谈谈梁业健的艺术创作
丰子恺绘画艺术中的生命诗意——以六集《护生画集》为中心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女艺术家周宏斌的影像丛林
雕塑“生命力”的自然解构——我读亨利·摩尔的《斜倚的人体》
艺术生命长青——保罗·巴杜拉-斯柯达85岁生日音乐会观感
生命是永不止息的爱与希望——走近无腿舞者廖智
书香·墨韵·生命境界——谈汤氏家族藏书与汤显祖创作之缘由
探究生命的底色 寻找朴实的感动——读解纪录片《哭泣的骆驼》
纪念傅乃琳先生逝世十周年 生命不息·求索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