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的讨论是建立在"反思"西方学者对中国传统经济评价的基础上的。为深化相关认识,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于2001年、2002年,2004年5月和12月,先后承办了四届关于"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的研讨会。历届研讨会对西方关于中国传统经济的最新研究理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标准、劳动生产率等西方学术概念等焦点问题都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史学界产生了积极影响。2016年6月25—26日,由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中国史研究》杂志社、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东北师范大学亚洲文明研究院联合主办的“第五届中国传统经济再评价暨农商社会/富民社会”学术研讨会在北京紫玉饭店隆重召开。
简介:一、苏联时期的社会史概念时至今日,“社会史”这一术语并非公共概念,而只有透过社会生活才能体现其内涵。在大多数史学家的意识中,仍充斥着以马列主义阶级和经济理论为基础的社会经济史的旧观念。在此背景下,社会史一直是对固定的一系列公式化题目和内容进行研究,其中相对独立的研究方向是:对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人阶级的研究、对农民(包括苏联的集体农庄农民)的研究、对社会中坚阶层——知识分子的研究,以及在更广泛意义上对社会阶级结构变化的研究。透过苏联工人阶级史的内容很容易理解上述研究方法。苏联时期出版了一类著作,涉及苏联工人阶级在俄罗斯的形成、苏联工人阶级为夺取政权而进行的斗争、参与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的运动、苏联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中的领导作用、生产潜能的增长、职业技术人员技能的提高、改善物质和文化技术水准、提高组织性和社会政治积极性等内容。
简介:江泽民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报告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社会主义,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首先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完整准确地把握住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也就把握住了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点。因此,紧紧抓住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最基本的理论问题,才能高屋建瓴,抓住根本。邓小平在1992年视察南方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进行了新的概括,即“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认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最根本的一条经验,就是弄清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多次强调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原则,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强调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坚持公有制、坚持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命题,标志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完全形成。至此,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对社会主义特征描述已经升华为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的科学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