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构建和鉴定靶向E2F-1基因的RNA干扰慢病毒载体。方法:体外合成两对互补并编码靶向E2F-1基因的特异性短发夹RNA(shorthairpinRNA,shRNA)序列和一个阴性对照组的寡核苷酸,克隆到pLKO.1-PURO-U6(AgeI/EcoRI)质粒载体中,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所构建的重组载体是否正确,将以上质粒分别和包装质粒混合物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产生病毒颗粒。各组病毒载体转染Tca8113细胞后,运用Real-TimePCR和Western检测三组E2F-1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经酶切和测序证明,pLKO.1-PURO-U6-E2F-1shRNA序列正确;转染后,各组慢病毒载体中,第一组质粒感染后的Tca8113细胞中E2F-1基因的核酸电泳条带明显减弱,Western检测出E2F-1蛋白的表达降低。结论:靶向E2F-1基因的shRNA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并可特异性沉默E2F-1基因的表达,为研究E2F-1在口腔鳞癌的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提供了初步的实验基础。
简介:摘要目的确定1例多囊肾病家系的致病性突变,为患者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生育指导。方法利用全外显子组测序分析技术对先证者进行致病基因突变检测,并用Sanger测序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样本进行验证,结合先证者家系的临床资料及ACMG/AMP指南进行新突变的致病性鉴定。结果该家系中的多囊肾病患者存在PKD1 c.6079delA (p.Thr2027fs)杂合移码突变,根据ACMG/AMP指南,该突变具有1个"非常强"的致病性证据(PVS1)、1个"中等"的致病性证据(PM2)和2个"支持证据"(PP3、PP4),其变异分类为"致病的"。结论PKD1基因c.6079delA致病性新突变的发现丰富了PKD1的基因突变谱,为该家系的遗传咨询和遗传学诊断提供了依据,为无症状的该家系成员进行了症状前诊断,预防其肾功能衰竭的发生。
简介:目的观察bFGF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调控α1(Ⅰ)原胶原基因序列的作用。方法用组织块法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并传代,采用BrdU掺入的ELISA法,测定不同浓度的bFGF对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构建三种人α1(Ⅰ)原胶原基因5′侧翼序列与报告基因氯霉素乙酰基转移酶(CAT)的重组质粒,用FuGENE转染试剂转染成纤维细胞,同时用p—sv—b—GAL表达质粒转染细胞作为阳性对照组,ELISA法测定经bFGF处理后成纤维细胞CAT的表达量。结果在体积分数2%或10%小牛血清培养条件下,bFGF加入浓度从0.25ng/ml增至64.00ng/ml,作用24h后,各组细胞增殖数值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用三种重组质粒分别转染细胞,bF-GF处理24h后,CAT相对表达量测定结果提示,bFGF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bFGF对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有抑制作用,对胶原基因启动序列具有负性调控作用,且存在剂量依赖关系。
简介:摘要目的掌握淄博市流行的HIV-1感染者基因亚型,了解淄博市耐药病毒株的传播水平,为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本地区HIV-1感染者的血浆标本,采用RT-PCR和巢式PCR法扩增env基因区和pol基因区,经DNA纯化及测序后,利用HIV database数据库和Mega 6.0软件分析并确定HIV病毒亚型,使用美国斯坦福大学HIV耐药数据库进行耐药分析。结果共采集HIV-1感染者血浆标本72份,通过分析发现本地区共存在4种基因亚型,其中CRF01_AE重组亚型占47.22%,CRF07_BC重组亚型占31.94%,B亚型占12.50%,B/C重组亚型占8.33%。耐药分析发现本地区未治疗患者的原发耐药率为6.98%。M184V是核苷类逆转录酶区的主要耐药突变位点,V179D为非核苷类逆转录酶区的主要耐药突变位点。结论淄博市HIV-1感染者的基因亚型存在多样性,耐药的发生率较高,属于中度流行。亟需加强对HIV-1毒株重组亚型变异监测及耐药监测,从而预防原发性耐药和耐药毒株的传播。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肺癌患者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基因多态性,以及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到2015年5月间接收的30例肺癌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来我院进行检查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白介素1受体拮抗剂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并比较两组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1RN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组织标本中IL-1RN含量明显高于观察组血清中IL-1RN含量,组间比较差异明显,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L-1RN含量在正常人和癌症患者血清中存在明显差异,并在组织标本中尤为突出,临床上在对患者进行癌症诊断的同时可以采用IL-1RN含量进行,以期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表现为精神发育迟滞、智力低下、语言发育迟缓、癫痫的患儿进行临床表型和遗传学分析。方法对患儿进行外周血常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提取患儿及其父母全基因组DNA,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患儿进行测序分析,并对疑似致病变异进行患儿及其父母的Sanger测序验证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常规染色体G显带核型分析结果患儿核型为46,XX,高通量基因测序结果显示患儿SYNGAP1基因存在c.1861C>T(p.R621X)杂合变异,该变异为无义变异,导致SYNGAP1蛋白翻译提前终止。经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父母均未携带此杂合变异。结论SYNGAP1基因c.1861C>T(p.R621X)变异可能是患儿的遗传学病因,基因检测结果为明确诊断及遗传咨询提供了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不明原因智力障碍患儿进行遗传学分析,明确导致常染色体隐性智力障碍-27(mental retardation, non-syndromic, autosomal recessive, MRT27)的遗传学病因。方法应用单核苷酸多态-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以及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法对患儿进行智力障碍/发育迟缓相关基因外显子检测。结果排除患儿基因组微缺失/微重复。目标基因捕获测序法检测到患儿的LINS1基因c.722delA(p.Asp241fs)纯合变异,父母均携带c.722delA(p.Asp241fs)杂合变异,符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方式。结论LINS1基因c.722delA(p.Asp241fs)变异导致了患儿MRT27的发生。
简介:摘要对2019年3月广东三九脑科医院诊断的1例阵发性剧痛症(PEP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男,首次就诊年龄7月龄,出生后5个月开始反复出现四肢强直发作,伴面部发红或发绀,反复出现,按照癫痫予丙戊酸钠口服液及左乙拉西坦口服液治疗,效果不佳。视频脑电图检查提示,患儿强直发作时同步脑电图未见癫痫样放电,且患儿出现心动过缓,考虑患儿为非癫痫性强直发作。基因检查提示:SCN9A基因c.5240T>C突变,导致氨基酸改变:Val1747Ala,结合患儿皮肤改变,确诊为SCN9A基因突变所致PEPD,予卡马西平治疗后患儿异常皮肤改变及非癫痫性强直发作消失,发育明显进步。PEPD早期可主要表现为非癫痫性强直发作,易误诊为癫痫,需注意患者特征性皮肤改变,基因检查也有助于确诊该病。
简介:摘要目的对1例鱼鳞病患儿的PNPLA1基因进行变异分析,寻找其病因。方法通过高通量测序对患儿进行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copy number variation,CNV)分析及医学全外显子基因检测,并行Sanger测序验证。结果未发现疾病相关CNV区域。高通量测序检测出患儿PNPLA1基因的c.100G>A(p.Ala34Thr)和c.56C>A(p.Ser19X)复合杂合变异;前者为已知致病变异,后者在HGMD数据库及Clinvar数据库均未见相关报告,ACMG指南将其初步判定为致病性变异。Sanger测序验证,患儿父亲携带c.56C>A(p.Ser19X)杂合变异,患儿母亲携带c.100G>A(p.Ala34Thr)杂合变异。结论PNPLA1基因c.100G>A和c.56C>A复合杂合变异可能是患儿的致病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yelodysplastic syndromes,MDS)患者ASXL1基因变异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其他基因变异和部分临床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149例MDS患者ASXL1、U2AF1、SF3B1、DNMT3A、TET2、IDH1/2、NPM1、FLT3-ITD、C-KIT等基因的变异情况。结果在149例患者中,ASXL1基因变异的检出率为24.8%(37/149),变异率> 5%的基因分别是U2AF1(22.8%)、TET2(11.4%)、DNMT3A(9.4%)、NPM1(8.1%)、SF3B1(6.0%)。ASXL1变异最常见的共存变异基因为U2AF1(27.0%,10/37)及TET2(18.9%,7/37)。ASXL1变异组与野生组患者在中位年龄、MDS亚型、染色体核型、外周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水平及骨髓原始细胞计数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29例ASXL1变异患者进行了有效的随访,其中11例进展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白血病转化率为37.9%。在92例野生型患者中,13例进展为AML,白血病转化率为14.1%。ASXL1变异组白血病转化率明显高于野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SXL1变异在MDS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并常与U2AF1及TET2基因变异共存,伴有该变异的患者具有更高的白血病转化率。
简介:目的探讨RNA干扰(RNAi)技术沉默Bmi-1基因表达对人大肠癌细胞株LOVO增殖和侵袭力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将化学法合成的针对Bmi-1mRNA不同位点设计的3对siRNA序列(siR-NA1~3)和1对带有荧光标记的FAM-siRNA(siRNA4)转染至人大肠癌LOVO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siRNA的转染效率,QRT-PCR检测Bmi-1mRNA表达抑制作用,WesternBlot检测Bmi-1蛋白表达变化,MTT法检测LOVO细胞体外增殖变化,小室侵袭实验检测LOVO细胞侵袭能力。结果利用荧光标记的Oligo观察到siRNA转染效率达70%。siRNA1对mRNA表达抑制率最高,从而筛选出沉默效应最强的siRNA序列为siRNA1。siRNA1转染组LOVO细胞Bmi-1蛋白表达,增殖及侵袭力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化学合成的靶向Bmi-1siRNA转染人大肠癌LOVO细胞能有效抑制Bmi-1的mRNA和蛋白质表达水平,Bmi-1基因的RNA干扰可有效抑制人大肠癌LOVO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
简介:目的:构建并制备能够有效表达EB病毒BHRF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观察BHRF1表达对人胚肺成纤维细胞(KMB17)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RT-PCR法,从B95-8细胞扩增EBVBHRF1基因,克隆至pWPIGW慢病毒载体上,与pVSVG及pSPAX质粒共转染人胚肾293T细胞,包装出重组慢病毒。将纯化后的重组慢病毒直接感染293T和KMB17细胞,荧光显微镜、实时定量RT-PCR、免疫印迹等方法检测BHRF1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BHRF1表达对凋亡诱导剂或无血清培养诱发KMB17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重组慢病毒介导BHRF1在293T和KMB17细胞内获得表达,能有效地抑制KMB17细胞的凋亡。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BHRF1基因的重组慢病毒载体。
简介:目的阐述引起安徽省2008年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disease,HFMD)流行的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71,EV71)基因特征。方法采集HFMD暴发初期患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培养,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上述培养物。扩增病毒株及核酸样本的VP1编码区全基因,并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暴发初期分离出3份病毒株,经中和试验及RT-PCR证实为EV71。根据VP1全基因序列与EV71基因型、亚型参考株构建亲缘性关系树,17份测序结果与C4亚型聚为一簇,与A、B、C1、C2、C3、C4基因型别(亚型)的核苷酸的同源性分别为:82.0%-83.0%、84.3%-85.4%、89.7%-91.1%、89.1%-90.7%、88.3%-89.8%、93.0%-94.6%;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3.9%-95.2%、96.6%-97.6%、97.9%-98.6%、98.6%-99.3%、98.3%-98.9%、98.6%-99.6%;簇内比较显示,1株2006年的EV71毒株与另16份2008年样本在C4亚型内又分属两个亚簇,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为:96.2%-96.9%、98.3%-99.3%。结论引起安徽省2008年HFMD的EV71为C4亚型,与2006年分离的1份毒株有差异,提示安徽省存在C4亚型的不同分支。
简介:目的筛选和鉴定新的前列腺癌相关基因,探讨其在前列腺癌中的表达情况,为研究其仵前列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生物学信息筛选,RT—PCR验证,确定前列腺癌相关新基因PCAG1。然后提取14例配对前列腺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总RNA,经逆转录获得cDNA,应用RTPCR检测标本中PCAG1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PCAG1在38例前列腺癌组织及配对邻近正常组织中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确定PCAG1蛋白亚细胞定位,并通过统计学方法分析PCAG1表达水平与前列腺癌的关系。结果RT—PCR及免疫组化显示PCAG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只在少数几种正常组织中低表达,多数正常组织中无表达,呈现明显的前列腺癌特异高表达的特性;免疫荧光确定PCAG1蛋自主要定位于线粒体中。结论PCAG1在前列腺癌组织中高表达,提示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相关。PCAG1独特的转录调控模式预示其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对7例Alström综合征患者的 ALMS1基因进行变异分析,明确其致病原因,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提取7例患儿及其父母外周血DNA,对患儿进行全外显子组基因测序,应用Sanger测序对患儿及父母进行变异位点验证及致病性分析。结果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在7例患儿中检出12个ALMS1变异位点,分别是c. 5418delC(p.Tyr1807Thrfs*23)、c. 10549C>T(p.Gln3517*)、c.9145dupC(p.Thr3049Asnfs*12)、c.10819C>T(p.Arg3607*)、c.5701_5704delGAGA(p.Glu1901Argfs*18)、c.9154_9155delCT(p.Cys3053Serfs*9)、c.9460delG(p.Val3154*)、c.9379C>T(p.Gln3127*)、c.12115C>T(p.Gln4039*)、c.1468dupA(p.Thr490Asnfs*15)、c.10825C>T(p.Arg3609*)和c.3902C>A(p.Ser1301*);其中7个为无义变异,5个为移码变异;c.9154_9155delCT、c.9460delG、c.9379C>T和c.1468dupA是未报道过的新变异。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遗传变异分类标准与指南,c.9379C>T和c.12115C>T变异判定为可能致病性变异(PVS1+PM2)、其余10个变异均判定为致病性变异(PVS1+PM2+PP3+PP4)。结论ALMS1基因变异为这7例患儿的致病原因,基因检测可以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新变异的检出拓展了ALMS1变异谱。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B-7.1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并导入CAK-1肾细胞癌细胞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基因的功能做材料准备。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以正常肝脏组织cDNA为模板,扩增B-7.1基因全长读码框架,并构建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中,将其导入CAK-1肾细胞瘤细胞,对转染后的细胞进行RT-PCR和Westernblot分析。结果经过克隆测序结果证实,我们成功将B-7.1读码框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的相应位点,并且,与pCDNA3空载体转染对照细胞相比,pCDNA3-B-7载体转染的CAK-1细胞中B-7基因无论是mRNA水平还是蛋白水平均有明显升高。结论B-7.1转基因细胞株的成功构建和检测,为深入研究B-7.1蛋白的生物学功能奠定了材料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