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分析阿奇霉素与红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从我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小儿支原体肺炎患儿中抽取64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分为两组,阿奇霉素组和红霉素组,分别给予其阿奇霉素和红霉素治疗,并对两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阿奇霉素组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肺部湿啰音消失的时间、咳嗽消失时间、平均住院天数以及总有效率等,均优于红霉素组,比较差异显著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的效果优于红霉素治疗的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阿奇霉素 红霉素 小儿支原体肺炎
  • 简介:利用比色法简便、准确和快速地测定发酵生产的尼虫草菌丝中甘露醇含量.结果表明,甘露醇的最大特征吸收峰在412nm处,质量浓度在10~50mg/L范围内线性较好,其回归方程ρ=-0.842+97.329A,r=0.9992;平均回收率100.24%,RSD=0.54%(n=5).样品中甘露醇采用水提取法,提取时间2h.甘露醇显色后20min内测定对结果影响不大,在测定时要注意排除果糖对测定结果的影响.用此法测得发酵尼虫草菌丝体中甘露醇的含量为7.4%,RSD=0.24%(n=6).

  • 标签: 古尼虫草 古尼拟青霉 虫草酸 D-甘露醇 比色法 含量测定
  • 简介:目的制备阿霉素心肌损伤大鼠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2组:正常对照组(CON,n=9)和阿霉素模型组(ADR,n=15)。ADR组腹腔注射阿霉素2mg/kg,每周3次,连续2周,CON组注射相同体积的生理盐水,注射完毕后饲养5周;实验期间观察大鼠一般情况及死亡率;7周后检测心脏血流动力学及组织形态学变化,并进行心肌氧化损伤生化测定。结果ADR组大鼠死亡率为40%,CON组无死亡。与CON组比较,ADR组大鼠左室舒张末压(LVEDP)及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LVdP/dtmax)显著升高(P〈0.001,P〈0.05);组织学检查结果符合心肌损伤病理学改变的典型特征;心肌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P〈0.00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按12mg/kg的ADR总剂量,以每周3次,共两周,每次2mg/kg腹腔注射方式给药,7周后大鼠心脏产生明显功能及形态学异常,可成功建立ADR心肌损伤大鼠模型。

  • 标签: 阿霉素 心肌损伤 大鼠模型
  • 简介:目的建立具有潮霉素(hygromycin)抗性的3T3细胞系,用于转染目的基因(pTRE-Ins-human)的ES阳性细胞克隆筛选的饲养层.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含有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基因的质粒pHyg导入3T3细胞中,利用潮霉素的药物选择特性,对转染细胞进行压力筛选,并对其进行PCR鉴定.结果经500μg/ml的潮霉素压力筛选后,获得了抗性细胞克隆.抗性3T3细胞的形态和生长速度与正常3T3细胞没有差异,特异性核苷酸引物检测抗性细胞基因组DNA,可以扩增出对应的核苷酸片段.结论成功地培育了潮霉素抗性的3T3细胞,为进行目的基因(pTRE-Ins-human)转染ES细胞的阳性细胞克隆筛选奠定了基础.

  • 标签: 潮霉素 抗性 细胞 饲养层 基因
  • 简介:目的:研究氧化苦参碱对阿霉素致大鼠心肌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4组,阿霉素级(adriamycin,ADM)、阿霉素+氧化苦参碱组(oxymatrine,OMT),氧化苦参碱组,正常对照组。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用光镜及电镜观察心肌组织的病理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ADM组中大鼠心肌ⅠⅢ型胶原的表达显著增加,ADM+OMT组也有相似改变,但较ADM组有显著下降,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正常对照组与OMT组无变化。光镜及电镜结果显示ADM组与ADM+OMT组大鼠心肌组织,均有损伤,但ADM+OMT组较ADM组损伤明显减轻。OMT组动物未观察到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论:氧化苦参碱对阿霉素所致大鼠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 标签: 阿霉素 心肌损伤 氧化苦参碱 Ⅲ型胶原
  • 简介:两性霉素B脂质体为作用强、抗菌谱广的抗真菌药物,临床应用广泛,但其不良反应不断有新的报道。本病例患者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后导致急性胰腺炎,经给予两性霉素B脂质体减量及相应对症治疗后病情好转。

  • 标签: 两性霉素B脂质体 不良反应 胰腺炎
  • 简介:[目的]建立具有潮霉素B(hygromycinB)抗性的3T3细胞系,用于转染目的基因(pTRE2-human-Ins)的ES阳性细胞克隆筛选的饲养层。[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的方法,将含有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基因(hyg)的质粒pHyg导入NIH3T3细胞中,利用潮霉素B的药物选择特性,对转染细胞进行压力筛选,并对其进行PCR和southernblot鉴定。[结果]经300ug/ml的潮霉素B压力筛选后,获得了抗性细胞克隆。抗性NIH3T3细胞的形态和生长速度与正常NIH3T3细胞没有差异,特异性核苷酸引物检测抗性细胞基因组DNA,可以扩增出相应的核苷酸片段,Southernblot鉴定结果表明潮霉素基因片段已整合入潮霉素抗性NIH3T3细胞。[结论]本实验通过脂质体介导的方法成功地培育了潮霉素B抗性的NIH3T3细胞,为进行目的基因(pTRE2-human-Ins)转染ES细胞的阳性细胞克隆筛选打下了基础。

  • 标签: NIHNIH3T3细胞 潮霉素B磷酸转移酶基因 转染 潮霉素B抗性 ES细胞
  • 简介:目的研究灰黄霉素、克霉唑及灰黄霉素、克霉唑与地塞米松组合成的联合药物对红色毛癣菌在体内、外活性影响。方法在体外分别应用灰黄霉素、地塞米松、克霉唑、灰黄霉素:克霉唑:地塞米松=5:5:1联合药物的不同药物浓度作用于红色毛癣菌,确立药物最小抑菌浓度(MIC)和联合药物的分数抑菌浓度(FIC);制作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皮肤癣的豚鼠动物模型,根据豚鼠用药部位分成四组,对豚鼠皮疹进行疗效的评估。结果体外实验联合药物的MIC小于单药的MIC,且联合药物起协同和次协同作用;体内实验中联合用药组对动物受损局部皮肤给药后,对红色毛癣菌所致皮损积分为(1.89±0.68),与对照组(3.33±0.69)比较,可明显减轻局部皮肤损伤病变程度,该药优于克霉唑组(2.33±0.69)、灰黄霉素组(2.11±0.58)。结论短期内灰黄霉素、克霉唑与地塞米松组合成的联合药物有较强的抗红色毛癣菌和抗炎作用,其抗菌活性强于单独药物的灰黄霉素和克霉唑。

  • 标签: 灰黄霉素 克霉唑 地塞米松 红色毛癣菌 抗真菌活性 联合应用
  • 简介:目的:探究在胃溃疡疾病的治疗中应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药物进行联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于2013年6月到2015年4月收治的96例胃溃疡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参照组,每组各48例.两组患者均予以阿莫西林与克拉霉素,实验组患者配合使用雷贝拉唑进行三联治疗,参照组患者配合使用奥美拉唑进行三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患者腹痛缓解的时间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予以分析.结果:实验组总体治疗有效率为95.84%,高于参照组的81.25%(X^2=5.03,P〈0.05);实验组的疼痛缓解率为95.83%,高于参照组的81.25%,且实验组疼痛缓解时间更短(X^2=5.03,t=28.92,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概率为12.50%,低于参照组的35.42%(X^2=6.92,P〈0.05).结论:在胃溃疡疾病的治疗中应用雷贝拉唑、克拉霉素和阿莫西林药物进行联合治疗,能够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安全性也相对较高,值得被推广应用.

  • 标签: 雷贝拉唑 克拉霉素 阿莫西林 胃溃疡治疗
  • 简介:真菌感染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问题,两性霉素B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制剂,被誉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因而限制了其临床的使用。而脂质体独特的靶向作用,极大的减少了其毒副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深部真菌感染治疗,获得较好疗效。锋克松作为注射用

  • 标签: 两性霉素B 临床应用 脂质体 注射用 征文 真菌感染
  • 简介:目的探讨C57BL/6与ICR小鼠在博来霉素(BLM)致肺纤维化过程中的种属差异。方法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19只,ICR小鼠16只,分别经尾静脉一次性注射BLM150mg/kg,观察每组小鼠体重、生存率及肺组织病理改变。结果①C57BL/6与ICR小鼠最低体重分别发生在静脉注射处置后的7d和5d,最低体重分别为注射前的65.46%和73.21%,两组间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②C57BL/6与ICR小鼠的生存率分别为36.84%和56.25%,两组间存在显著的统计学差异。③C57BL/6小鼠BLM注射后28d,在胸膜下及血管周围形成广泛、稳定的间质纤维化病理改变,而ICR小鼠肺组织未见明显纤维化形成。C57BL/6小鼠肺纤维化病理评分明显高于ICR小鼠(P〈0.001)。结论BLM诱导的肺纤维化作用在C57BL/6与ICR小鼠间存在着明显的种属差异。C57BL/6小鼠较ICR小鼠更适于复制博来霉素诱导的肺纤维化动物模型。

  • 标签: 小鼠 近交C57BL/6 近交ICR 博来霉素 肺纤维化
  • 简介:目的:分析阿奇霉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12例重症支原体肺炎患儿并通过抽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56例。对照组予以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沉(ESR)、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同工酶MB(CK-MB)、肌酸激酶(CK)、谷草转氨酶(AST)、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CD4^+及CD8^+,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4%,显著高于对照组(8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ESR、血清LDH、CK-MB、CK、AST、CRP、IL-6、TNF-α水平及CD8^+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CD4^+均较治疗前明显上升,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咳嗽缓解、肺部湿啰音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重症支原体肺炎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用阿奇霉素治疗,可有效减轻心肌损伤和炎症反应,并提高患儿免疫功能,且安全性高。

  • 标签: 重症支原体肺炎 阿奇霉素 糖皮质激素
  • 简介:目的评价低频超声联合两性霉素B纳米粒对白念珠菌生物膜的体外协同杀菌效果评价。方法采用双乳化法制备两性霉素B纳米粒(amphotericinB-loadednanoparticles,AmB-NPs)。XTT减低法评价经超声与AmB-NPs联合作用后对成熟生物膜活性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生物膜形态学改变,并检测生物膜分泌蛋白酶和磷脂酶活力。结果与对照组及游离AmB药物相比,超声联合AmB-NPs能明显降低生物膜活性(P〈0.01);生物膜厚度变薄,结构疏松,蛋白酶和磷脂酶活力明显下降。结论低频超声联合AmB-NPs对白念珠菌生物膜有显著的协同抗菌作用。

  • 标签: 低频超声 白念珠菌生物膜 两性霉素B 纳米粒 协同抗菌
  • 简介: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是妇科常见病、多发病。以往采用一般药物治疗,容易复发难以达到满意效果。为了寻找新的药物,我院用两性霉素B泡腾片(莱帕)治疗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共100例,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 标签: 两性霉素B泡腾片 外阴 阴道炎 治疗
  • 简介:目的研究携载两性霉素B的聚乳酸纳米粒(AmB-PLA-NP)对大鼠肝、肾及血液系统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4组,分别经尾静脉注射AmB、AmB-PLA-NP、PLA-NP(聚乳酸纳米粒)及表面活性剂聚山梨酯-80,定时取血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及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血小板(PLT)等指标。结果AmB组大鼠给药前及给药后1d、1周的RBC分别为(5.84±0.37)×10^12/L、(4.302±0.3)×10^12/L和(3.3±0.37)×10^12/L,AmB-PLA-NP组分别为(6.142±0.55)×10^12/L、(6.38±0.35)×10^12/L和(6.14±0.18)×10^12/L,溶血反应明显降低;AmB组给药后ALT及AST水平显著升高,分别为(1059.2±119.22)μmol/L、(466.6±357.30)μmol/L(给药1d后)和(1755±175.39)μmol/L、(2684.2±494.74)μmol/L(给药1周后),而AmB-PLA-NP组、PLA组及聚山梨酯-80组的大鼠肝、肾功能未发生明显变化。结论AmB-PLA-NP能够显著降低AmB对肝、肾及血液系统的毒副作用。

  • 标签: 两性霉素B 聚乳酸 纳米粒 副作用
  • 简介:目的观察国产两性霉素B抢先治疗血液病患者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以下简称IFI)的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12月~2008年12月间,45例免疫功能低下IFI患者接受国产两性霉素B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45例患者均应用两性霉素B治疗两周以上,最长应用时间为14周,中位数6周。总有效率为86.7%,不良反应主要有低钾血症、发热、转氨酶升高、肾功损害、胃肠道反应,根据WHO药物毒性分级标准均为I~II级毒性。结论国产两性霉素B对于血液病患者IFI临床诊断的抢先治疗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可耐受。

  • 标签: 两性霉素B 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感染 抢先治疗
  • 简介:目的探讨国产两性霉素B单药或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治疗恶性血液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4月~2016年4月我科收治的54例恶性血液病首次合并IFD患者采用国产两性霉素B及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的临床资料。结果54例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9%。两性霉素B组、两性霉素B联合伏立康唑组、两性霉素B联合卡泊芬净组有效率分别为76.2%(16/21例)、96.4%(27/28例)、100%(5/5例)。本组患者以中性粒细胞的恢复、吸烟史为主要易感因素(P<0.05)。肺部CT多可见斑片状磨玻璃影63.0%(34/54例)、实变11.1%(6/54例)、结节14.8%(8/54例)。本研究主要不良反应为低钾血症、肝脏损害。结论国产两性霉素B对于恶性血液病合并IFD患者仍为经济、安全、有效的抗真菌经典药物,单药治疗效果不佳时联合其他抗真菌药物可增强疗效,虽不良反应发生率有所增加,但予治疗则可以控制,从而达到更积极的抗真菌治疗、提高治疗有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

  • 标签: 两性霉素B 恶性血液病 侵袭性真菌病
  • 简介:真菌感染一直是困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问题,两性霉素B作为一种广谱抗真菌制剂,被誉为治疗深部真菌感染的"金标准"。但由于两性霉素B的毒副作用,因而限制了其临床的使用。而脂质体独特的靶向作用,极大的减少了其毒副作用。已经广泛应用于深部真菌感染治疗,获得较好疗效。锋克松作为注射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独家国产制剂自上市以来,其疗效确切、副作用小,为临床医师和患者都带来了更好的选择。为了交流临床治疗和用药经验,《中国真菌学杂志》与上海新先锋药业有限公司共同举办此次征文活动。

  • 标签: 两性霉素B 临床应用 脂质体 注射用 杂志 中国
  • 简介:目的观察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治疗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探讨艾滋病合并隐球菌性脑膜炎的新型治疗策略。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例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分别接受三联治疗(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伏立康唑,n=10)和传统的两联治疗(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n=10),比较两种治疗方案在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的幅度以及临床症状缓解、病死率等方面的差异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2周后,三联治疗患者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下降率明显高于两联治疗患者(下降率分别为0.743和0.408,P=0.009),三联治疗患者头痛明显减轻或消失的时间短于两联治疗者(分别为12d和20d,P=0.009),两组在2周、4周、8周及12周时的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两种治疗方案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结论两性霉素B联合氟胞嘧啶与伏立康唑能有效降低脑脊液中隐球菌计数,可作为艾滋病合并隐球菌脑膜炎诱导期的治疗选择。

  • 标签: 伏立康唑 隐球菌脑膜炎 艾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