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ICIs)作为针对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ytotoxic T-lymphocyte-associated protein 4,CTLA-4)和程序性死亡蛋白1(programmed death 1,PD-1)或其配体PD-L1研制的系列抗体,在肿瘤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但其在提高生存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不良反应。对于肾脏而言,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急性间质性肾炎(acute interstitial nephritis,AIN)。本文将从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这几个方面对ICIs所致肾脏不良反应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认识和处理肾脏相关免疫不良反应,改善患者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CI)相关结肠炎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收集和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北京协和医院诊治的8例ICI相关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ICI相关结肠炎的起病情况、临床症状、内镜和病理表现,ICI相关结肠炎的治疗、合并症、重启ICI情况等。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8例患者均为男性,中位年龄(范围)为66岁(55~74岁);其中7例为肺癌Ⅳ期患者,1例为肾盂癌Ⅲc期;4例ICI相关结肠炎发生在抗程序性死亡1(PD-1)联合化学治疗过程中,2例发生在抗PD-1联合化学治疗后予以抗PD-1单药维持治疗过程中,2例发生在抗PD-1单药治疗过程中;首次抗PD-1治疗至ICI相关结肠炎起病的中位时间(范围)为44 d(27~198 d),末次抗PD-1治疗至ICI相关结肠炎起病的中位时间(范围)为8 d(6~35 d);4例患者经肿瘤免疫治疗后病情部分缓解,2例病情稳定,1例病情进展,1例未评估肿瘤疗效。8例ICI相关结肠炎均为中、重度,以广泛结肠型(5/8)为主,临床表现均有腹泻,3例伴有腹痛;内镜下表现为弥漫性黏膜糜烂,其中2例伴有溃疡;病理表现以隐窝炎或隐窝脓肿为主,其中2例伴有凋亡改变。8例患者均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其中2例患者因糖皮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而接受生物制剂治疗,4例患者发生机会性感染。发生和未发生机会性感染患者的起始糖皮质激素剂量分别为(85.00±52.60)、(60.00±23.09)mg,糖皮质激素疗程分别为(8.75±4.03)、(7.50±3.11)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例患者重启ICI治疗,但均复发结肠炎。结论ICI相关结肠炎具有相应ICI治疗史和临床、内镜、组织病理特征,以糖皮质激素治疗为主,重启ICI治疗易复发。
简介:<正>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autosomaldominantpolycystickidneydisease,ADPKD)是人类最常见的遗传性肾病,其发病率为0.1%~2.5%,就诊多见于成人,其临床表现主要有肾脏体积增大、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其致病基因有3个,分别为PKD1、PKD2和PKD3,前两者均已被成功定位和克隆,而对PKD3的报道则较少。PKD1约占致病基因的85%,定位于16p13-3,编码分布于细胞膜的一种糖蛋白——多囊蛋白-1(polycystin-1,PC1)。PKD2约占致病基因的15%,定位于4q22~23,编码钙离子通道——多囊蛋白-2(polycystin-2,PC2)。PKD3约占致病基因的1%,由Daoust和deAlmeida分别于1994年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质子泵抑制剂的用药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住院患者病例800份,对质子泵抑制剂的使用指征、用法用量及联合用药、选药合理性进行评价。结果通过调查发现,我院住院患者在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的不合理主要体现为用药指征不明确(26.63%)、用法用量不合理(6.75%)、联合用药不合理(0.75%)以及药物选择不合理上(0.25%)等方面。结论质子泵抑制剂是住院患者预防应激性溃疡及药物相关溃疡的防治药物,通过此次调查发现临床质子泵抑制剂存在用药不合理现象,因此,临床方面应制定质子泵抑制剂的合理使用原则,并规范其疗程、剂量和指征,加强合理用药管理,提高用药合理性、安全性、有效性。
简介:摘要:质子泵抑制剂是一类新型的、不断发展的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其与胃壁细胞质子泵结合,使H+-K+-ATP 酶失活而产生抑酸作用[1]。目前临床疾病中的消化不良、胃炎、消化性溃疡等,其多数与胃酸分泌过多有关,而治疗胃酸过多的药物主要有两大类,一是抗酸药,一是抑酸药。一般情况下,对于溃疡等患者,服药疗程较长,而抗酸药物服用次数较多,且不良反应较多,不宜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作用迅速,抑酸作用时间较长,服用次数相对较少,因此一般选择质子泵抑制剂进行治疗。各类质子泵抑制剂在作用机制、作用决定性因素、相互作用等各方面都有一定的特点。因此结合患者实际情况,根据药物特点选择药物,会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临床医生和临床药师需要共同解决的问题[1]。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贝叶斯网状Meta分析评估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和靶向药物对可切除黑素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通过PubMed、Embase和Cochrane数据库检索可切除黑素瘤辅助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基于风险比,应用贝叶斯固定效应模型对无复发生存期进行网状Meta分析来评估相对治疗效果。通过StataSE 15和OpenBUGS 3.2.3软件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文章,包括5 587例患者和7种治疗方法。其中Ⅲ期亚组5 019例,存在溃疡亚组2 085例,不存在溃疡亚组2 629例,BRAF突变亚组2 054例;7种治疗分别为手术 + 观察或安慰剂、手术 + dabrafenib联合trametinib辅助治疗、手术 + nivolumab辅助治疗、手术 + ipilimumab辅助治疗、手术 + pembrolizumab辅助治疗、手术 + bevacizumab辅助治疗以及手术 + vemurafenib辅助治疗。在网状Meta分析中,dabrafenib联合trametinib(HR 0.47,95% CI 0.39 ~ 0.57)、nivolumab(HR 0.49,95% CI 0.36 ~ 0.65)和pembrolizumab(HR 0.57,95% CI 0.43 ~ 0.75)辅助治疗在改善无复发生存期上明显比单纯手术治疗更有效;Ⅲ期和存在溃疡的可切除黑素瘤患者亚组分析结果与上述网状Meta分析相同。不存在溃疡的可切除黑素瘤亚组分析中,vemurafenib(HR 0.48,95% CI 0.29 ~ 0.79)、dabrafenib联合trametinib(HR 0.48,95% CI 0.33 ~ 0.70)和nivolumab(HR 0.50,95% CI 0.31 ~ 0.79)辅助治疗较单纯手术治疗可显著延长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但pembrolizumab(HR 0.69,95% CI 0.45 ~ 1.06)并没有比单纯手术治疗效果更好。在BRAF突变的黑素瘤亚组分析中,与单纯手术相比,bevacizumab(HR 0.60,95% CI 0.43 ~ 0.85)、dabrafenib联合trametinib(HR 0.47,95% CI 0.38 ~ 0.57)、pembrolizumab(HR 0.59,95% CI 0.38 ~ 0.92)和vemurafenib(HR 0.65,95% CI 0.50 ~ 0.85)辅助治疗均能明显延长患者的无复发生存期。采用网状Meta分析对各种辅助治疗进行排序,dabrafenib联合trametinib在网状Meta分析中以及Ⅲ期亚组、存在溃疡亚组和BRAF突变亚组中排第一的可能性最大,而不存在溃疡的亚组分析中,vemurafenib排第一的可能性最大。结论对于存在溃疡或BRAF突变的可切除黑素瘤患者,dabrafenib联合trametinib是最佳辅助治疗;对于BRAF突变状态未知或野生型的可切除黑素瘤患者,nivolumab是最佳辅助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独使用免疫检查点阻断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s, ICI)、ICI与靶向抗血管生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 TKI)联合使用两种情况下,免疫反应介导性肝炎(immune-mediated hepatitis,IMH)的组织学表现差异。方法收集2015至2019年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抗ICI治疗发生肝功能异常且获得肝组织标本的病例21例。其中10例使用单药ICI,另11例使用ICI及靶向抗血管TKI联合治疗,观察组织病理形态,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程序性死亡配体1、2(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 PD-L1/2)表达情况。结果单药ICI治疗的IMH表现为程度不等、均匀分布于肝小叶及汇管区的炎性病变,并可出现小胆管炎、静脉内皮炎、Kupffer细胞活化及紫癜样变。8例(8/10)出现轻度肝损伤,2例(2/10)出现轻-中度肝损伤。在使用ICI及抗血管TKI联合治疗的患者中,肝损伤往往较为严重,其中4例(4/11)出现中-重度肝损伤,肝细胞桥接坏死、大片坏死,汇管区中-重度炎性病变,部分小胆管上皮变性,伴显著界面性肝炎。在较严重IMH的病例中,较多CD8+的T淋巴细胞聚集在汇管区及肝窦内,且有部分肝窦内皮细胞表达PD-L1。单药治疗、联合治疗中各有2例发生死亡,其中联合治疗组中有1例发生急性多发性肝炎,肝组织大片凝固性坏死,肝功能不可逆损伤,最终患者因多系统免疫失调,多器官衰竭而死亡。结论与单用ICI相比,联合使用ICI及抗血管TKI有可能造成肝细胞的叠加损伤,引起严重IMH的可能性更高。
简介:[目的]探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程序性死亡因子(PD-1)抗体治疗肝细胞肝癌病人的护理。[方法]选取我科20例病人在接受PD-1抗体治疗肝细胞肝癌临床试验中,总结治疗过程中的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用药护理、不良反应观察及出院指导的护理注意事项。[结果]有1例病人出现过敏反应,未经处理皮疹自行消退,另有1例病人治疗后出现黄疸,经激素治疗后好转。[结论]心理护理是成功接受PD-1抗体治疗的基础;在输注PD-1抗体过程中输液器的选择和输注时间需严格控制;PD-1抗体虽毒性较低,但仍有其特异性免疫相关毒副反应,需严密观察;出院宣教可提高病人对PD-1抗体疗效及毒副反应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