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在肺癌中有显著的疗效,但并非所有患者都可以从免疫治疗中获益。肿瘤组织的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表达可以预测免疫治疗的效果。然而,组织活检分析具有侵入性,而且部分肿瘤组织难以获取。液体活检是从患者的体液中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CTC)、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外泌体等作为生物标志物,从而对肿瘤特征进行分析。液体活检具有相对无创性、实时动态监测、克服肿瘤异质性等优点,在肺癌的免疫治疗中显示出临床价值。本文综述了液体活检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免疫治疗方向相关临床应用,并讨论了该领域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方向。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甲状腺癌患者的病理特点以及通过运用细针穿刺活检技术的诊断价值。方法:样本抽取时间为2021年1月~2023年11月,地点为我院,疾病确诊结果均为甲状腺癌,样本数量50例,均于手术前实施细针穿刺活检,以患者的病理组织切片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于细针穿刺活检的诊断准确率进行对比。结果:病理组织切片结果提示50例患者均为甲状腺癌,细针穿刺活检提示甲状腺癌共计47例,诊断准确率为94.00%,与病理组织切片结果对比差异较小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甲状腺髓样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病理特点各有不同。结论:甲状腺癌患者的病理特点较为鲜明,通过实施细针穿刺活检能够提升疾病诊断的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并发滤泡淋巴瘤(FL)(DLBCL/F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50例DLBCL/FL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靶向测序评估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的突变状态。总结患者临床特征,评估患者近期疗效;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总生存(OS)和无进展生存(PFS);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评估OS和PFS的影响因素。结果50例DLBCL/FL患者中,男性23例(46%),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2分22例(44%),16例(32%)为双表达淋巴瘤(DEL),4例(8%)为双打击淋巴瘤(DHL)。一线治疗后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为68%(34/50),总有效率为78%(39/50)。中位随访23.3个月(5.1~50.9个月),2年OS率为82.1%,2年PFS率为67.1%,中位OS和PFS均未达到。靶向测序显示,KMT2D、MYD88、TP53、BTG2、DTX1、EZH2、CD70、CREBBP、DUSP2、HIST1H1C、HIST1H1E和PRDM1基因的突变频率均超过15%。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男性(HR=4.264,95% CI 1.144~15.896,P=0.031)和IPI评分≥2分(HR=6.800,95% CI 1.771-37.741,P=0.007)是初诊DLBCL/FL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TP53突变(HR=4.992,95% CI 1.027~24.258,P=0.046)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DLBCL/FL患者中男女比例接近,DHL患者较少。KMT2D、MYD88、TP53等多种基因的突变在DLBCL/FL患者中较为常见。DLBCL/FL患者整体治疗反应性较高,且预后较好。男性和IPI评分≥2分是DLBCL/FL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TP53突变是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在目标导向模式下下肢淋巴水肿信息收集表设计及在血管外科淋巴水肿综合治疗中的应用。
简介:摘要:本文综述乳与乳制品中黄曲霉毒素检测的研究进展。黄曲霉毒素对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准确、快速、灵敏的检测技术至关重要。传统检测方法和先进技术(如生物传感器、质谱技术和分子印迹技术)在黄曲霉毒素检测中得到应用。然而,仍需解决样品前处理、灵敏度、特异性等问题。黄曲霉毒素的风险评估与监控对保障食品安全至关重要。展望未来,发展更高效、可靠的检测技术将促进食品安全和乳制品产业质量提升。
简介:【摘要】 目的 了解甲乳胸外科病区内医院感染现状,为医院感染的控制与预防提供借鉴。方法 使用医院感染监测系统与回顾性调查相结合的方法,把在成都市青白江区人民医院2022.7-2023.6期间住院治疗的甲乳胸外科所有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其基本数据,并对医院感染现状进行分析。结果 该科室病房收治的1053例患者中,发生医院感染13例次,医院感染率为1.23%,感染部位分布为:下呼吸道感染6例(46.15%)、手术切口感染3例(23.08%)、泌尿道感染1例(7.69%)、血液感染1例(7.69%)、器官腔隙感染1例(7.69%)、皮肤软组织感染1例(7.69%)。13例感染病例均进行病原菌培养,分离病原菌9株,阳性检出率69.23%,感染病原菌分布为:革兰阴性菌6例(46.15%),主要是大肠埃希菌及肺炎克雷伯菌;革兰阳性菌3例(23.08%),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基础疾病、手卫生依从性、使用抗生素、住院时间是影响甲乳胸外科病房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结论 了解医院感染发生在甲乳胸外科的相关高危因素,从而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进行干预,以降低科室乃至全院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容积替代技术在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乳腺中心完成保乳手术结合容积替代技术乳房修复的7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2.6±6.4)岁(范围:32~56岁)。肿瘤分期:ⅡA期36例,ⅡB期24例,ⅢA期12例,ⅢB期4例。利用胸外侧脂肪筋膜瓣修复乳房缺损47例,上腹壁脂肪筋膜瓣修复22例,背阔肌肌皮瓣修复7例。测量保乳手术中肿瘤扩大切除的标本体积,记录容积替代技术修复乳房外形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并发症和乳房外形满意度。结果胸外侧脂肪筋膜瓣组保乳手术切除体积为(100.9±24.2)ml(范围:55~157 ml),上腹壁脂肪筋膜瓣组为(88.4±14.5)ml(范围:67~118 ml),背阔肌肌皮瓣组为(179.7±22.9)ml(范围:155~220 ml)。三组容积替代技术修复乳房外形的手术时间分别为(52.9±9.0)min(范围:45~70 min)、(63.2±8.8)min(范围:50~70 min)和(99.3±3.4)min(范围:95~105 min)。三组引流时间分别为(8.6±1.2)d(范围:7~10 d)、(9.4±0.9)d(范围:8~10 d)和(11.4±1.3)d(范围:10~13 d)。术后3个月患者乳房外形满意度优良率为84.2%(64/76)。术后发生脂肪液化6例,其中胸外侧脂肪筋膜瓣组2例,上腹壁脂肪筋膜瓣组4例;发生血清肿4例,胸外侧脂肪筋膜瓣组和背阔肌肌皮瓣组各2例。结论对于乳腺癌保乳手术中组织缺损较大的患者,根据肿瘤部位及术中乳房缺损大小合理选择胸外侧脂肪筋膜瓣、上腹壁脂肪筋膜瓣及背阔肌肌皮瓣等容积替代技术进行修复,能够恢复乳房原有体积和形态,术后并发症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