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主要功能是为行业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然而纵观我国自1999年开始大规模举办高等职业教育的近20年来,数以千万计的高职毕业生流向社会后,给用人单位留下了高职毕业生量大质低的不良印象。课题组研究发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跟国家政策、院校治理能力、办学经费、教学仪器数量等有关,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教师队伍技术技能水平。如何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应成为办学者最为紧迫的任务,而行业企业职工与高职院校教师跨界进行短期"双向流动",无疑是一种较好的策略,同时也对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水平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简介:受壁面作用和稀薄效应等的影响,微纳尺度通道内的气体流动有别于宏观流动现象.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纳米通道中气体的Poiseuille流动,主要对通道内气体黏度特性进行了分析.利用牛顿粘性定律,定义了气体的当地等效黏度.根据模拟结果,可将纳米通道内气体划分为中心区和近壁区两个部分,中心区气体当地黏度与宏观黏度一致,但是在近壁面区,气体受到壁面原子的作用,气体的当地黏度小于宏观黏度值.研究发现:1)不同的气体密度、流固作用势能以及温度下,通道中心区域的气体当地等效黏度均符合对应温度和压强条件下的气体宏观实测黏度值;2)在纳米尺度气体流动中,气体密度越小,稀薄程度越高,气体偏离热力学平衡态越远,所以壁面对气体等效黏度的影响随密度的减少而增大,壁面影响厚度也随之增大;3)气体黏度的壁面影响厚度在10nm量级,该厚度不随温度和流固作用势能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密度越小,壁面影响厚度越大.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市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效果与感染率情况。方法选取2011-2015年每5~7月对IDU和FSW两类高危人群共3910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给予一定的宣传干预并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效果,并通过采血检测了解流动人口艾滋病的感染情况。结果3910例中80例(2.05%)血液检查结果为HIV阳性。在暗娼人群中,接受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或针具交换占0.26%,接受同伴教育占90.52%;接受安全套发放和宣传知识与检测占97.07%;在吸毒人群中,接受接受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或针具交换占96.5%,接受同伴教育占91.9%;接受安全套发放和宣传知识与检测的占94.8%。3910例研究对象中,有3698例的调查问卷全部答对,占94.58%。结论吸毒人群是流通人口中感染艾滋病的主要人群,通过有效的宣传干预措施,能大幅度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了解。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流动人口结核病知识需求和健康教育现况,探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方法选取我市100例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的访谈,通过小组讨论,了解流动人口结核病知识需求和健康教育现况。结果通过研究发现,大部分流动人口对结核病的常见症状了解不多,只知结核病为传染病,不知具体的传播渠道。大多数对于结核病的防范意识较差,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结核病知识较为贫乏,对结核病的具体防治措施或者药物并不了解,结核病的相关免费政策也是从未听说。咳嗽以及咳痰大于3周的患者大多并未想到可能患有结核病,耽误就诊,等到实在无法忍受才去医院进行相关检查和救治。结论流动人口结核病健康教育力度仍需不断加强,结核病健康教育主要目标人群为流动人口。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组实训在校院“零对接"教学模式下对《急救护理学》教学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86名益阳医专护理大专生按照年级2014级93名为对照组,2015级93名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试验组采用校院“零对接”分组实训教学法,比较两组学生的《急救护理学》教学效果。结果两组护生《急救护理学》实践技能操作考核成绩比较,实验组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实验组93%认同校院“零对接”教学模式,认为此种教学模式能使自己真实的感受到抢救氛围,培养急救意识;有利于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提高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之间的联系。结论校院“零对接"教学模式下急救护理学课程分组实训缩短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的距离。有利于提高临床教学效果,促进护生急诊救护综合素质的提升;有利于提高护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利于提高护生的沟通协作能力、获取信息的能力、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个体从学生一职业人一社会人的角色转换,为护生尽快适应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