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随着我国疾病谱的不断扩大,对血液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导致血站采血、供血和临床用血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何促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无偿献血是目前临床研究的热门课题。对此,本文通过分析无偿献血招募的现状,进一步提出无偿献血招募的策略,以缓解血站采血、供血和临床用血的压力,为临床相关研究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血站献血体检结果。方法 将2022年1月-2022年10月期间在本血站进行无偿献血的献血者1000名纳入研究,并分析其体检结果。结果 1000名献血者进行体检,发现不合格96名,占比9.60%。其中体检不合格的原因包括55.21%的ALT升高,14.58%的HBsAg阳性,10.41%的心血管疾病病史,5.21%的不满18周岁,4.16%脂血异常,3.12%的体重轻,3.12%的贫血,2.08%的月经期,1.04%的皮肤病,1.04%的残疾。结论 重视与加强对无偿献血人员的体检,可降低血液标本的报废率,并准确剔除不合格血液,最终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值得被广泛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对无偿献血者降低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将2020年3月至2021年2月90例无偿献血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传统护理组施行常规化护理干预,实验组应用心理护理。比较两组无偿献血者献血之前对注意事项的认知;头晕、恶心等无偿献血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验组献血之前对注意事项的认知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护理后实验组紧张心理、焦虑心理优于传统护理组,P<0.05。实验组头晕、恶心等无偿献血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传统护理组,P<0.05。结论心理护理在无偿献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减轻其焦虑和紧张心理,提高其对献血知识的认知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献血者对护理服务满意度高。
简介:摘要目的对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进行研究,且提出有效措施,以提高献血质量。方法选取我站2014年10月至2015年10月所接收的331例无偿献血且发生不良反应者作为研究的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其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结果258例轻度不良反应,63例中度反应,10例重度反应;导致献血者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主要为210例心理或精神因素、50例睡眠因素、23例饮食因素、23例环境因素以及25例采血人员因素。结论诸多因素可导致无偿献血时发生不良反应,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献血者本身的心理或精神状况;对此,因采取各种措施,如对献血者实施心理疏导,以避免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简介:【 摘要 】 当前,社会的不断发展也使得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提高,无偿献血志愿者的人数逐年增长。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心理护理对无偿献血者降低献血反应的效果。方法选择在 2015 年 1 月到 2018 年 1 月作为本次研究时间段 , 选择了两个采血点,共 1000 例进行无偿献血的患者进行研究,根据不同的护理方式,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对照组中,采取常规护理的方式,在观察组中,加强对患者的心理护理,针对两组的献血反应进行记录。结果是在观察组中,他们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是 0.4%, 在对照组中,他们的献血反应发生率是 1.0%, 将两组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是针对无偿献血者,利用心理护理能够显著降低他们的献血反应 , 是且效果显著 , 因此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的影响因素,同时分析有效护理措施。方法数据统计研究对象为本血站自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期间纳入的24例无偿献血者,依据是否愿意再次献血平均分为两组,将愿意再次献血作为参照组,将不愿意再次献血作为实验组,统计比较两组无偿献血者各项指标(年龄、献血等待时间、接受教育时间、服务质量、反馈物品、献血知识掌握、初次献血)变化情况。结果数据统计显示,实验组无偿献血者服务质量、献血知识掌握、初次献血、接受教育时间等指标对比参照组数据,P<0.05,统计学存在显著对比差异。但是两组在年龄、献血等待时间、反馈物品方面差异不显著,P>0.05,统计学意义不形成。结论无偿献血者是否愿意再次献血存在很多影响因素,需要依据实际情况选择干预措施,进而提升无偿献血者再次献血率。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提出应对策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发生 方法:选择本中心于2021年1月至2021年12月间发生的103例无偿献血不良反应者为研究对象,分析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针对原因进行总结。结果: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主要与精神紧张、环境因素、、空腹、晕血、疲劳、穿刺不顺、睡眠不足、采血时间长、饱腹、群体效应、长时间未补充水分有关,其中最主要因素为紧张和环境因素。结论:在无偿献血过程中,血站工作人员需要加强对献血者献血前的知识普及,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消除献血者紧张心理,献血场所布置应温馨舒适,减少与医院等医疗场所相似度,减轻献血者心理压力,征询时加强对饮食休息等情况的问询并及时干预,从而进一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献血者的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在医疗资源日益紧张的今天,无偿献血事业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献血者对献血知识了解不足、献血过程中的不适感以及社会舆论压力等因素,部分献血者可能会出现不依从现象,这不仅影响了献血工作的效率,还可能对献血者的健康造成潜在风险。因此,对献血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显得尤为重要。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问卷内容包括献血者的一般情况、对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献血过程中的感受以及心理状态等。根据问卷结果,我们将献血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接受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而对照组则不接受任何心理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干预措施包括:献血前进行充分的健康教育,解答献血者的疑问,减轻其焦虑情绪;献血过程中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必要的关怀,确保献血者感受到温暖和尊重;献血后进行电话回访,了解献血者的身体恢复情况,增强其归属感和满意度。结果:经过心理护理干预后,实验组献血者的依从性显著提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献血知识的了解程度明显加深,能够更全面地了解献血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2. 在献血过程中表现出更高的积极性和配合度,减少了因不适感而产生的不良反应。3. 血液检测结果全部合格,表明献血者的身体健康状况良好。4. 对献血工作的满意度明显提升,认为自己的权益得到了充分保障。相比之下,对照组的献血者在上述方面表现较差,依从性较低。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无偿献血者的依从性具有显著效果。通过实施有效的心理护理措施,可以显著献血者的自信心和信任感,减轻其焦虑和情绪,从而提高献血的积极性和配合度。这对于保障献血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献血者的健康水平以及推动无偿献血事业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应用综合护理干预后的持续献血情况。方法选取我站292例首次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按献血的先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接受常规护理的为对照组,应用综合护理干预的则为观察组。统计不同护理干预方法所获得的效果,并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知晓血小板作用、愿意成为固定机采血小板献血者、一年内重复捐献机采血小板的发生率所占比例,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献血安全有顾虑所占比例及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相比于对照组则明显下降,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首次行机采血小板的献血者,通过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充分促进其献血知识知晓度及献血服务满意度的提升,在招募及保留献血者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