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研究了一类七次系统三次幂零奇点的中心判定问题。利用Mathematica软件进行计算并化简,推导出该七次微分系统原点的前9个拟Lyapunov常数,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讨论,从而得出原点成为中心的充要条件。
简介: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日益深化,对推进因材施教以及课程的选择、整合和拓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对课程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决定着课程实施的价值取向,即对实施方法的选择,对接受对象的认识、态度以及课程实施的效果。石寿祝、刘秀玉同志及其团队从课改发端,在重构三类课程体系、回归思品育人本真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徐琼霞同志立足于分析比较《历史与社会》《思想品德》两门课程内容的侧重点和重叠情况,以表格形式一一罗列,读者一目了然。同时,基于两个学科的五种重叠类型,结合具体课例加以阐述说明,鞭辟入里,凸显课程整合功能,发挥学科综合育人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Ⅰ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干预前后对比分析,规范某三级乙等医院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茵药物预防性应用与管理。方法随机抽取外科I类切手术2011年1至9月的出院患者为干预前组,2014年1至9月的出院患者为干预后组,研究干预前后预防性应用抗茵药物合理性。结果对照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98.3%,观察组抗菌药物的使用率21.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不合理用药由干预前组77.86%下降至干预后组占24.29%(P<0.05)。结论干预后组较干预前组不合理用药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恰当的药学服务措施能有效提高医院I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水平。
简介:目的探讨切口牵开保护器在预防腹部Ⅲ-Ⅳ类手术切口感染中的效果。方法2013年1月—2014年12月某院普通外科收治的Ⅲ-Ⅳ类腹部手术患者,根据是否使用切口牵开保护器将患者分为实验组(使用)和对照组(未使用),比较两组手术后切口感染发病率的差异。结果共监测患者310例,实验组150例,对照组160例。实验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为4.00%(6例),对照组为11.88%(19例),实验组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8,P〈0.05)。实验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2.10±3.30)min、(7.00±2.20)d,均短于对照组[分别为(58.30±4.10)min、(10.00±3.50)d],实验组患者切口疼痛程度评分为(2.00±1.70)分,低于对照组的(3.00±1.8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切口牵开保护器可有效降低Ⅲ-Ⅳ类腹部手术切口感染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