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足部毁损伤后行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护理对提高该病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对13例足部毁损伤后行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患者开展密切观察和护理,分析造成游离皮瓣血循环现象的主要原因,并对此采取相应的解决方法。结果:13例足创伤中,6例游离皮瓣移植后发生毛细血管危象;13例皮瓣全部成活,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11例患者足部功能和外形良好,行走正常,2例前足断离患者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功能,可行走(跛行)。结论:足部毁损伤后行游离皮瓣移植术后血循环危象发生率较高。通过术前、术后综合有效的观察和护理,可以早期发现和及时处理皮瓣血循环危象,预防性降低皮瓣血循环危象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改良后的眼轮匝肌蒂皮瓣联合上睑皮肤松弛矫正术一期修复较大睑黄瘤切除术后上睑前层缺损的方法和效果。方法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整形美容科收治上睑较大睑黄瘤患者14例共23只眼,年龄41~68岁,平均52岁。根据睑黄瘤位置和上睑皮肤松弛情况设计2条重睑线,以标记拟切除组织。彻底切除睑黄瘤,根据缺损大小,将拟切除组织设计成以上方眼轮匝肌为蒂的皮瓣,推进修复缺损,最后行重睑成形术。观察术后效果。结果术后14例23只眼皮瓣均成活,均获3~24个月随访,见皮瓣色泽、质地正常,无明显臃肿,术区切口瘢痕不明显,重睑形态自然,效果满意。无一例患者肿瘤复发。结论利用上睑松弛组织设计以上方眼轮匝肌为蒂的改良皮瓣联合上睑皮肤松弛矫正术进行修复,可修复上睑较大睑黄瘤切除后的眼睑前层缺损,操作简便、成活率高,在确切去除病灶、减少复发的同时,改善眼睛形态、避免皮瓣术后臃肿等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采用改良带蒂展肌肌皮瓣移位修复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扩大切除后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2010年2月-2013年6月,收治5例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男2例,女3例;年龄35~69岁,平均49岁。病程2~10年。足跟原发肿瘤范围为3cm×2cm~5cm×4cm,3例伴破溃。4例肿瘤扩大切除后缺损范围为6cm×6cm~8cm×6cm,1例因伴卫星灶缺损达13cm×12cm;采用大小为6cm×6cm~11cm×9cm改良带蒂展肌肌皮瓣移位修复缺损,不足部分取中厚皮片修复。供区采用腹股沟中厚皮片修复。结果术后肌皮瓣及供受区植皮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2例腹股沟切口发生淋巴漏,经换药和清创术后愈合。5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24个月。足跟部皮肤无破裂和磨损,外形丰满、弹性良好,肌皮瓣痛、温觉和耐磨性能良好。足踝伸屈功能正常,恢复负重功能,无肿瘤生长。足部切取肌皮瓣处凹陷明显,第1、2、3趾底感觉减退、麻木。结论改良带蒂展肌肌皮瓣修复足跟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切除后缺损可获得丰满、耐磨和弹性好的外观。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重度上睑下垂患者治疗中不同术式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2019.01-2020.08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患者)取样64例,随机数表法分组,行上睑肌缩短术(n=32,参照组)和额肌瓣悬吊术(n=32,研究组),比较有效率、并发症率。结果:研究组有3.13%(1/32)为无效,有40.63%(13/32)为有效,显效占比过半,为56.25%(18/32),总有效96.88%(31/32,比参照组78.13%(25/32)高,X2=5.14,P=0.02。同时,参照组15.63%(5/32)的并发症率虽比研究组9.38%(3/32)略高,但差异性不大,P>0.05。结论:在重度先天性上睑下垂治疗中,两种术式安全性相近,额肌瓣悬吊术疗效相对更优,临床治疗需充分结合患者实际病况酌情选择适用性更高的术式。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提上睑肌缩短术和额肌瓣悬吊术在重度上睑下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取重度上睑下垂患者76例行对比调查,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组,A组行上睑肌缩短术治疗,B组行额肌瓣悬吊术治疗,对比疗效指标。结果 A组中6例患者治疗无效,B组中1例患者治疗无效,组间总有效率对比有差异性;A组患者中,4例患者术后发生角膜炎,1例眼睑外翻,1例睑球粘连,B组中1例患者发生角膜炎,两组间并发症发生率之间有差异性。结论 重度上睑下垂可出现遮盖瞳孔问题,需行手术治疗加以纠正,对比提上睑肌缩短术,额肌瓣悬吊术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不容易发生术后并发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小腿近端自由设计穿支皮瓣连续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20年2月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收治的足踝部皮肤软组织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以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并在小腿近端自由设计穿支皮瓣转移覆盖其供区。术后观察受区及供区早期皮瓣成活情况,并对后期形态、感觉、足踝部活动情况进行随访。结果共对11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用这种皮瓣连续转移的方式进行修复。其中男7例,女4例,年龄(41±3)岁,创面面积3.0 cm×5.0 cm~7.0 cm×10.0 cm,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面积4.0 cm×10.0 cm~9.0 cm×17.0 cm,小腿近端穿支皮瓣面积4.5 cm×6.5 cm~5.5 cm×10.5 cm。术后所有皮瓣均一期成活,未发生感染、血管危象、皮瓣坏死等情况。患者均获随访,时间2~36个月,平均10.2个月,皮瓣形态和感觉恢复良好,未见瘢痕挛缩,足踝部皮瓣两点辨距觉为13~18 mm,踝关节背伸30°~45°、跖屈35°~45°,内、外翻角度均为30°~40°,未影响踝关节活动。结论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安全而有效地修复足踝部创面,小腿近端自由设计穿支皮瓣可以较好地修复供区,而且不牺牲主干血管。两种皮瓣连续转移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既可获得良好的外观,同时又减少了功能损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缝匠肌肌瓣移位联合VSD在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应用,及共对降低术后皮缘坏死、淋巴漏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8年6月行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足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50例;其中采用单纯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的25例为对照组;采用腹股沟淋巴结清扫、缝匠肌肌瓣移位加VSD敷料覆盖创面的25例为试验组。术后定期随访,观察两组患者在术后发生切口感染、淋巴漏及皮缘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组50例术后肌瓣均顺利成活,切口一期愈合。50例均获得随访,试验组术后随访时间14~90(40.12±30.68) d,对照组术后随访时间为14~120(42.20±34.15) d。试验组皮缘坏死2例(8.0%),较对照组[10例(40.0%)]明显减少;淋巴漏发生2例(8.0%),较对照组[7例(28.0%)]明显降低;切口感染3例(12.0%),也较对照组[9例(36.0%)]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腹股沟淋巴结清扫术中应用缝匠肌肌瓣移位加VSD能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皮缘坏死、淋巴漏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手术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以桡神经浅支为蒂的逆行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在修复手部爆炸伤创面的手术方法和临床疗效。方法18例手爆炸伤创面彻底清创后应用逆行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转移覆盖手部创面。结果18例患者皮瓣及植皮全部或大部成活,2例因静脉回流受阻,皮瓣远端出现水泡,水泡给予刺破引流,保护表皮,后期痂下愈合。术后随访时间为3个月~1年,皮瓣外形满意、色泽、弹性及感觉好,无需行皮瓣修整,手功能恢复良好。结论逆行桡神经浅支营养血管皮瓣修复手部爆炸伤创面操作简便,无需牺牲主要动脉,皮瓣成活率高,并发症少,为修复手背及手指爆炸伤提供了一个较理想的选择。
简介:[摘要 ]目的:人工肘关节置换术是目前治疗严重肘关节损伤的新方法,但是术后感染是该手术的主要并发症之一,若不能及时清创及修复,容易引起组织坏死,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本文将探讨一例肘关节置换术后皮肤坏死患者接受皮瓣转移术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我院收治一例创伤性关节炎外籍患者,因右肘关节骨折在国外两次手术均效果不佳后,于我院行“右肘关节置换术”,术后患者出现术口局部皮肤缺血、颜色发暗,术口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伤口不愈合,在常规抗感染、高压氧及改善微循环治疗效果不佳后,行负压封闭引流及皮瓣移植术,针对患者治疗需求,于治疗期间对其实施医护技一体化优质护理服务。术前考虑到患者可能存在的恐慌及焦虑的心态,开展健康宣教及心理指导,并配合医生完善术前评估,并为皮瓣转移术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术后注重功能体位、疼痛以及负压封闭引流管的管理,并加强巡视,仔细观察皮瓣存活情况,防止因皮瓣血液循环障碍导致皮瓣坏死,并及时将巡视情况及时汇报主管医生。此外,在不产生疼痛、不疲劳的前提下,指导患者进行手指操练促进血液循环,减轻术后肿胀,由于患者因个人原因申请提前出院,特叮嘱患者出院后待感染控制及术后愈合后,开展肘关节屈伸训练以及屈肘悬臂训练,逐步恢复肘关节的活动功能。结果:术后感染得到控制,肘关节皮瓣顺利成活,术口愈合良好,无明显渗出。术后三个月患者术区愈合,疼痛明显好转,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结论:使用负压封闭引流术及皮瓣转移治疗肘关节置换术后皮肤坏死期间,对患者实施医护技一体优质临床护理服务,既保障了临床治疗的有效开展,收获良好的临床效果,也可以维护医患关系的和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腓骨肌皮瓣修复上颌骨前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市口腔医院收治的采用腓骨肌皮瓣修复的上颌骨前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先利用患者术前CT数据通过Mimics 23.0软件进行计算机虚拟手术,完成病灶截骨导板、腓骨塑形导板和腓骨复位导板等手术导板及手术方案的设计,并通过Accunavi-A导航系统设计导航配准点,然后3D打印出上述手术导板。术中在手术导板及导航技术辅助下切取腓骨肌皮瓣修复上颌骨前部病灶切除后的缺损。术后对面部外观及功能进行随访。结果共纳入12例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33~56岁。其中5例上颌前部牙龈癌,4例上颌骨前部成釉细胞瘤,1例上颌软骨肉瘤,1例上颌前部高分化黏液表皮样癌,1例上颌骨前部牙源性黏液瘤。病灶切除后的缺损范围为5 cm×4 cm~6 cm×5 cm。12例患者病灶截骨导板与腓骨塑形导板设计准确,术中腓骨复位导板就位成功,导航精确、无移位,移植的腓骨位置与正常上颌骨位置相符,修复所用腓骨长度为8~10 cm,肌皮瓣大小为5 cm×4 cm~6 cm×5 cm,所有腓骨肌皮瓣均存活。术后随访1~72个月,平均24.5个月,患者发音清晰,进食时无口鼻腔反流现象,面部外形良好。12例患者随访期间肿瘤未复发。结论在数字化外科技术辅助下应用腓骨肌皮瓣修复上颌骨前部缺损是一种较为精确、可行的方法,口鼻腔封闭和语言功能均得到较好的维护,同时也获得了较为满意的面部外形。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头颈肿瘤切除术术后使用舌骨下肌皮瓣作缺损修复所取得的效果。方法择取2014年11月到2016年11月期间于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切除手术治疗头颈肿瘤的80例患者,按照其术后缺损修复所选用的不同类型皮瓣进行分组使用舌骨下肌皮瓣的40例患者归入研究组,使用其他部位皮瓣的40例患者归入对照组。组间对比皮瓣成活率及后期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的皮瓣成活率达到87.5%(35/40),对照组的皮瓣成活率仅有47.5%(19/40);研究组的总并发症率为2.5%(1/40),对照组的总并发症率为17.5%(7/40)。研究组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学有差异(P<0.05)。结论与其他部位的肌皮瓣相比,使用舌骨下肌皮瓣可以更好地修复头颈肿瘤切除术后患者存在的组织缺损,不仅皮瓣成活率更高,术后也极少发生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