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D-二聚体(D-D)、CRP水平与脑梗死患者脑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胶州医院神经内科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80例脑梗死患者作为ACI组根据脑梗死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分数的标准,根据病情的轻重,分为20例轻度的患者,24例中度的患者,36例重度的患者,并选取了体检中心的40例健康人,以其为正常对照,纳入研究对象和标准相同,对每一个实验研究对象进行血液检测,并对血清S100B蛋白、血清D-D、 CRP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1)脑梗死组的血清S100B蛋白、D-D及 C反应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血浆蛋白S(PS)活性水平与体重指数(BMI)和炎症因子(CRP、IL-6、TNF-α)等生化指标与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21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我院治疗且发病时间在24小时内的80例新发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记为观察组,将同期于我院进行血管危险因素体检的80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所有人员的PS活性、BMI以及CRP、IL-6、TNF-α并予以分析。结果:观察组PS活性水平小于对照组,而BMI以及CRP、IL-6、TNF-α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在PS活性、BMI以及CRP、IL-6、TNF-α方面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蛋白S活性水平与体重指数和炎症因子等生化指标同脑梗死发生以及病情发展存在密切关联,临床应重视上述指标在脑梗死防治中的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颅内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2年12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60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持续颅内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管的患者为实验组,未行颅内压监测及脑室外引流、行腰椎穿刺或腰大池引流的患者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差异。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入院Hunt-Hess分级、动脉瘤直径、动脉瘤部位、合并症、手术时机等基线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预后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术后脑积水的发生率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颅内压监测联合脑室外引流术在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破裂动脉瘤患者的预后、降低致死、致残率,可进一步推广普及。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主要探讨了对患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慢性心衰患者实施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予以治疗干预后,对其心功能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3年5月期间到我院接受诊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慢性心衰100例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平均分为两组,一组为采取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干预的常规组,另一组为采取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治疗干预的研究组,每组各50例;之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将沙库巴曲缬沙坦联合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实施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并慢性心衰患者的治疗中,可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指标,其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针对性护理对血液透析治疗高血压肾病患者的效果,同时对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的水平的影响作具体阐述。方法:纳入样本80例,均挑选于2022年4月至2023年4月间在我院进行血液透析治疗高血压肾病患者,遵循奇偶数分组方法,将所有人员均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及研究组(针对性护理),对干预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整合,做详细分析,并借鉴统计学系统进行分析,观察数据结局。结果: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血压数据、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均优于另一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另一组,P值达到<0.05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性护理可明显改善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水平,同时利于血压平稳,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整体效果确切,建议科学利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Pipeline血流导向装置(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支架内狭窄(ISS)的发生率、临床意义和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7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介入科采用PED治疗的16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PED均在患者全身麻醉后经股动脉入路植入载瘤动脉。收集患者首次DSA随访时间和影像资料,将患者分为ISS组和非ISS组。采用O′Kelly-Marotta(OKM)分级评估动脉瘤闭塞情况;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可能与ISS相关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61例患者共168处动脉瘤,植入179枚PED,88处(52.38%)动脉瘤采用单独PED植入,80处(47.62%)动脉瘤采用PED联合弹簧圈栓塞。中位随访时间6(5,7)个月,共有31处(18.45%)动脉瘤出现ISS,其中16处(9.52%)为轻度(<50%),13处(7.74%)为中度(50%~75%),2处(1.19%)为重度(>75%)。ISS患者均无相关临床症状,其中1处(0.60%)动脉瘤进行了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单因素分析显示,支架直径、动脉瘤位置、甘油三酯、载瘤动脉远端直径和载瘤动脉近端直径与ISS发生相关。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支架直径(OR=0.332,95%CI 0.191~0.578,P<0.001)和甘油三酯水平(OR=1.641,95%CI 1.034~2.605,P=0.036)是IS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ISS是一种常见的良性并发症。支架直径较小和甘油三酯水平偏高是PED治疗颅内动脉瘤术后ISS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35岁以上居民白蛋白尿现患情况及其对心血管疾病(CVD)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2012年至2015年在中国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纳入34 647名研究对象(年龄≥35岁),通过调查问卷、体格检查和生化指标检测等方法收集所需的资料。将尿白蛋白与尿肌酐的比值<30 mg/g定义为正常,30~300 mg/g为微量白蛋白尿(MAU),≥300 mg/g为大量白蛋白尿。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进行指标间的比较。定性资料采用率或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运用SAS 9.4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异常白蛋白尿的患病率为19.1%;其中MAU为17.2%,男女分别为13.8%和20.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相较于白蛋白尿正常的人群,MAU者(OR=1.23,95%CI 1.12~1.35)、大量白蛋白尿者(OR=1.86,95%CI 1.50~2.32)患CVD的风险会增加;同时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MAU者患CVD的风险增加1.76倍。结论MAU患病率高,受累人群多。MAU增加了患CVD风险,尤其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及对患儿血清胆红素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22年8月-2023年7月间于本院治疗的新生儿黄疸共70例进行研究,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35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治疗+蓝光照射治疗,研究组患儿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白蛋白治疗,对比治疗后的疗效、血清胆红素和炎症反应的变化。结果;对照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26(74.29%),研究组患儿的总有效率为33(94.28%),对照组显著低于研究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患儿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与研究组患儿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儿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治疗前,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指标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指标水平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结论:对于新生儿黄疸给予蓝光照射+白蛋白治疗,可显著改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及炎症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