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肺动脉栓塞与深静脉血栓应用无创心血管超声进行诊断的效果,分析其临床可应用价值。方法:将2019年4月至2020年6月作为研究时段,调选该时段内我院中数据库资料登记有效的13名入院后确诊存在肺动脉栓塞与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入院后,由医务人员进行无创心血管超声检测,由医务人员分析无创心血管超声,对于肺动脉栓塞与深静脉血栓的检出情况,并分析患者的声像图表现。结果:在本次研究结果中,13名患者通过无创心血管超声进行检测,共确诊肺动脉栓塞与深静脉血栓13例,确诊率为100%,其中肺动脉栓塞6名,深静脉血栓7名。所有患者经医学研究诊断或复查后证实。在患者静脉管腔内,无创心血管超声可观测到实性嵌均匀回声,并且在急性期呈现弱回声或低回声,而在亚急性期则伴随存在不规则中等以及不均匀回声通过探头轻轻下压,则血栓处管腔无法压瘪。在无创心血管超声结果中,显示患者的静脉管腔血流充盈缺损,或者不表现彩色血流信号,而患者吸气时血流信号未见减弱情况。结论:在进行肺动脉栓塞与深静脉血栓诊断时,选择无创心血管超声检测,能够有助于帮助医务人员明确患者的病情,对于患者后续治疗工作的开展以及患者的肺动脉栓塞与深静脉血栓控制来说,有良好的效果,值得进行进一步的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性护理方法对脑血栓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价值体会。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5月~2022年5月收治的96例脑血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采用综合性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患肢消肿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患肢消肿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血栓患者实行综合性护理方法,能加快患者患肢恢复速度,可让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减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出血、非感染性炎症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粒径栓塞颗粒栓塞子宫动脉治疗产后大出血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就诊的产后大出血患者研究对象,都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按所选明胶海绵颗粒大小分别分为A组560-710μm及710-1000μm、B组1000-2000μm、C组560-710μm及明胶海绵条,每组各20例总共60例,比较各组止血效果、手术时间、材料使用情况。结果:各组止血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手术时间及手术费用明显较其余两组更高,B组手术时间及手术费用最少,C组适中(P<0.05)。结论:产后大出血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可获得可靠的止血效果,采用不同直径栓塞颗粒会影响手术时间及止血效果,粒径越大栓塞时间越短所用材料越少,但存在微血管再通可能,医师应根据病人具体情况给患者选择合适栓塞材料。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肺通气/灌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SPECT)和低剂量CT融合显像(SPECT/CT)在老年人肺栓塞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医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临床疑诊肺栓塞并完成肺通气/灌注SPECT/CT检查的279例患者资料,其中年龄≥65岁者163例(老年组)、年龄<65岁者116例(非老年组)。以经随访证实正确的出院诊断为最终诊断,比较分析两个年龄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的诊断效能,以及老年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和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的诊断效能。老年组同期完成肺通气/灌注SPECT/CT、CT肺动脉造影(CTPA)者43例,比较分析其肺通气/灌注SPECT/CT与CTPA的诊断效能。结果老年组肺通气/灌注SPECT/CT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96.10%(74/77)、91.86%(79/86)和93.87%(153/163),与非老年组的诊断敏感性96.43%(27/28)、特异性94.31%(83/88)和准确性94.83%(110/116)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409、0.116,P=1.000、0.522、0.733)。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分别为84.42%(65/77)、63.95%(55/86)和73.62%(120/163),与肺通气/灌注SPECT/C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3例均行肺通气/灌注SPECT/CT及CTPA的老年患者中排除1例CTPA诊断不能确定者,肺通气/灌注SPECT/CT诊断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6.55%(28/29)、92.31%(12/13)、95.24%(40/42),CTPA的诊断敏感性、特异性与准确性分别为65.52%(19/29)、92.31%(12/13)、73.81%(31/42),两者特异性相同,敏感性和准确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0.022)。结论肺通气/灌注SPECT/CT显像在老年患者中诊断肺栓塞的准确性高,优于CTPA和经年龄校正的D-二聚体。
简介:摘要胆固醇结晶栓塞性肾病由血管内胆固醇结晶脱落后散落到全身血管引起,以肾脏血管受累最常见。我们报告1例脑动脉支架术后胆固醇结晶栓塞性肾病病例,并复习胆固醇结晶栓塞性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改变、诊断和治疗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头足方向下肢深静脉至肺动脉一站式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就诊于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的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合并肺动脉栓塞患者,所有患者均行一站式下肢深静脉至肺动脉CT血管成像,简单随机法分为A(12例)、B(16例)两组,扫描范围均为胸廓入口至膝关节下方10 cm处。A组为足头方向组,根据经验法延迟时间扫描;B组为头足方向组,以肺动脉主干层面的单点触发自动追踪扫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的扫描时间、剂量长度乘积(DLP)和肺动脉开口的强化平均CT值。结果足头方向组的扫描时间为(36.4±1.2)s,DLP为(684.4±37.8)mGy·cm,肺动脉层面图像的强化CT值为(181.3±15.5)HU。头足方向组的扫描时间为(16.4±0.3)s,DLP为(441.8±34.4)mGy·cm,肺动脉层面图像的强化CT值为(257.9±24.5)HU。两组方法的扫描时间、DLP和肺动脉层面强化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7.92、4.71、2.44,P<0.05)。结论头足方向一站式下肢深静脉至肺动脉CT血管成像临床应用价值优于足头方向扫描,能够显著缩短扫描时间,降低辐射剂量,增加肺动脉强化值以提高肺动脉栓塞的检出。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PROC基因纯合变异致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后的认识。方法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2代4名)血标本,对先证者及家系成员进行PROC基因筛查,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分别以"PROC基因""PROC基因相关肺栓塞""PROC基因相关深静脉血栓形成""PROC基因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及"PROC gene""PROC gene associated with pulmonary embolism""PROC gene associated with deep venous thrombosis""PROC gene associated with venous thromboembolism"为检索词,检索截至2022年1月的万方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基因分析发现先证者和其弟弟第7外显子存在c.577_579del纯合变异,其父亲和母亲均为c.577_579del杂合变异。先证者表现反复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他患者尚未出现明显血栓事件。先证者D-二聚体水平与利伐沙班剂量呈负相关,帮助确定利伐沙班合适剂量。共检索到中文文献13篇,英文文献93篇,包含家系调查23篇,共纳入先证者30例,其中男20例,平均年龄为35岁,部分为复发性血栓栓塞及少见部位栓塞,多是杂合变异。结论本家系发现PROC基因c.577_579del纯合变异导致静脉血栓栓塞症,密切监测D-二聚体水平可防止其反复肺栓塞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应重视年轻VTE患者基因分析,为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临床指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选择性介入栓塞手术治疗外伤性脾破裂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5年8月至2020年8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外伤性脾破裂患者6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与B组,每组32例。A组采用选择性介入栓塞手术,B组采用脾修补术。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T淋巴细胞水平、术后1周血细胞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术中出血量少于B组,住院时间短于B组(P<0.05)。治疗14 d后,A组CD3+、CD4+水平[(60.13±4.36)%、(37.51±3.09%)]高于B组[(51.81±4.19)%、(30.94±3.13)%],CD8+水平[(23.6±1.65)%]低于B组[(27.41±1.65)%],P<0.05。术后一周,A组白细胞、血小板水平低于B组(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6.25%,2/32)与B组(18.75%,6/32)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性介入栓塞手术应用于外伤性脾破裂患者中能改善围术期情况、免疫功能,术后1周血细胞水平稳定,具备手术安全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渗透压与CT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简化急性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sPESI)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2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结局分为病死组(30例)和存活组(296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PAOI、sPES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LR、IL-6、血浆渗透压;分析NLR、IL-6、血浆渗透压与PAOI、sPESI评分的相关性;评价NLR、IL-6、血浆渗透压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病死组入院时血糖、PAOI、sPESI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均<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2 、24 h,病死组NLR、IL-6、血浆渗透压均高于存活组(P均<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 h,NLR、IL-6、血浆渗透压与PAOI、sPESI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 h,NLR、IL-6、血浆渗透压在预测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方面均具有良好效能,其中治疗后24 h NLR预测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68。结论NLR、IL-6、血浆渗透压与急性肺栓塞患者PAOI、sPESI评分呈正相关,动态监测各指标水平可辅助临床预测患者预后情况。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急性肺栓塞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的价值。方法:对2020年8月-2020年7月本科接诊急性肺栓塞病人(n=82)进行随机分组,试验和对照组各41人,前者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对照组用低分子肝素钙。对比D-二聚体等指标。结果:关于总有效率,试验组数据97.56%,和对照组数据82.93%相比更高(P<0.05)。关于D-二聚体水平,疗程结束时:试验组数据(1.46±0.24)mg/L,和对照组(2.21±0.31)mg/L相比更低(P<0.05)。结论:急性肺栓塞联用低分子肝素钙和利伐沙班,D-二聚体水平降低更加明显,疗效提升更为迅速。
简介:摘要血栓形成是静脉血栓栓塞症发生与进展的主要原因。抗凝治疗是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的基石,其发展主要经历了间接凝血酶抑制剂、直接凝血酶抑制剂、维生素K拮抗剂和新型口服抗凝药。尽管安全性较前改善,但出血风险仍是目前抗凝治疗不可忽略的不良反应,尤其是应用于高出血风险患者时。凝血通路的深入研究发现凝血因子Ⅺ不参与止血的启动,而主要是通过凝血酶的反馈激活促进血栓的生长和稳定,进一步研究发现抑制凝血因子Ⅺ可显著抑制血栓形成且仅轻微影响止血功能。近来多项研究证实了凝血因子Ⅺ抑制剂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此外,凝血因子Ⅺ抑制剂应用于高出血风险人群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其安全性。凝血因子Ⅺ抑制剂可能是未来十年极具潜力的抗凝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心动图测量的肺动脉压升高对急性肺栓塞患者临床特征和院内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到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北京安贞医院,明确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住院患者,根据超声心动图测量的肺动脉压力分为肺动脉压升高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在入院基线资料、入院基本情况、入院血液学检查、入院影像学检查、院内用药情况及院内不良事件的差别。结果共纳入急性肺栓塞患者568名,其中肺动脉压升高组178名,对照组390名。两组患者的资料分析显示肺动脉压升高组患者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吸烟史、冠心病史、脑卒中史、糖尿病史、慢性心力衰竭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史及慢性肾功能不全史比例等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动脉压升高组患者的骨折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肿瘤比例、心率等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动脉压升高组患者的血红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PaO2、SaO2等明显低于对照组,肌钙蛋白I、B型钠尿肽等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动脉压升高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左室舒末内径、二尖瓣关闭不全比例、三尖瓣关闭不全比例、肺动脉主干栓塞比例等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动脉压升高组患者的利伐沙班的使用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阿司匹林、华法林的使用比例等明显高于对照组。肺动脉压升高组患者的院内全因死亡、急性心力衰竭、院内出血发生率等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的其他指标等无明显差别。结论合并肺动脉压升高的急性肺栓塞患者与肺动脉压力正常患者存在一定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差异。肺动脉压升高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院内全因死亡、急性心力衰竭和院内出血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