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译文]孔子说:"(对待事业和学问)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原文]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简介:摘要:中国历来重“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无论是《论语》中的“为政以德”,还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党员干部要讲政德,都突出了“政德”的重要性。坚持为政以德,才能打造德才兼备、廉洁仁孝的干部队伍,从而营造出良好的政治生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简介:【摘要】 作为儒家经典代表作《论语》在文言、言语、文化、政治、礼仪、为人、处事、学习、教育等皆有触及,可以说,它就像一部百科全书那样,为我们人生遇到的种种释疑解惑。《论语》积极向上以及教人趋善思想在教育教学中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德育功能。德以修身、见贤思齐、学而不厌、家国担当、孝悌、有爱、忠信等诸如此类的品德,都是当代青年学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品质。一本书,几多思想,受益者多。
简介:《(论语)选读》作为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正如《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所指出的:“选修课教学首先要有合宜的定位。它不同于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选修课,不追求系统和深度;也不同于中学的必修模块教学,不必过于讲究字字落实,句句翻译。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文化内涵的探究都要兼顾。”可见,《论语》的教学可以从多个层面人手,但不管从文字还是文章学的层面入手,最终都是要落实在文化的层面的。那么,如何通过《(论语)选读》的教学实现《论语》文化意义,个人以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当处理好两种关系:一是《论语》与背景的关系,一是《论语》与接受者的关系,才能较好地实现这种教学指向。
简介:摘要:儒家所倡导的伦理观念的内涵不是从逻辑思辨中推导出来的,也不是如宗教学所说的是神的开示的结果,更不是有权者武断定义、而后又强制推行的,它们绝大多数都有丰富的感情内涵,不仅不“僵死”,反而比一般的道德素材更生动活泼,更贴近实际,特别是儒家经典代表《论语》有着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核心:“情理结构”。所以在设计《论语》整本书阅读的时候应该多创设情境,运用体验式教学法,在加上智慧课堂,使学生在讨论思辨中去感悟,淡化道德条文的僵硬和冷淡,让学生在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其中的道德规范,达到悦读的效果和起到立德树人的作用。
简介:君子协定是市民社会的常见现象,作为主要依道德而非法律约束当事人行为的协议,其在具有“君子一诺重千金”传统美德的中华民族,无疑更有生存土壤。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对于君子协定未予足够重视,以至于连一个权威性的定义也难觅踪迹:有的将君子协定认定为不具备法律效力的协议;有的指出君子协议是靠感情维持的协议;更多的则将口头约定的合同或合同内容称作君子协定。实务上,与君子协定相关的纠纷也无统一、明确的裁判依据或理论基础。例如,作为典型君子协定的好意同乘关系,有时被等同于无偿客运合同关系,有时则按照道德关系处理。基于此,本文不揣浅陋,试就君子协定的概念、判断标准、法律适用等进行初步研究,以抛砖引玉、就教于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