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文化工业作为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第一阶段,市场自发地以科技改变文化表现和传播形式为文化市场化和大众化做出重要贡献。以英国创意经济为标志新兴产业可作为文化与科技整合阶段,因其自觉地对创意设计创造性和人文性重视,使文化成为主导,科技为人所用,重新确立了人主体性地位。设计哲学用创造性和人文关怀重新对文化与科技加以整合,它出场不仅给创意工业乃至国民经济注入活力,还暗合了以“创造”为焦点经济社会实践诉求现代性转型,人本身能动性、创造性、艺术化生活追求以及对科技运用越来越明显地成为社会变迁主导力量。强调文化和科技整合而非融合是我国文化建设必须予以重视问题。

  • 标签: 文化与科技融合 文化工业 创意工业 设计哲学 整合
  • 简介:<正>王守仁(1472—1528)一直是备受学术界关注研究对象,有关他心学思想,中外学者已多有论述。然而,对王氏推行乡约模式及与其与心学思想关系,学界似未予应有之注意,实则,南赣乡约既体现了王氏在主张“知行合一”过程,修养和践履、道义与事功统一,也是其感叹“除山中贼易,除心中贼难”之时,为安靖地方,防止山民为“贼”,在“心即理”说指导下,所倡行治乡方略与实践,是王氏心学思想与其政治实践相结合产物。

  • 标签: 王守仁 南赣乡约 心学 “知行合一”说 心即理 明中后期
  • 简介:马克思在科学实践观基础上论证了社会是人与自然完成了本质统一,阐述了“现实个人”是唯物史观考察社会历史出发点和前提,揭示了人实践活动物质动因是社会基本矛盾,分析了社会历史发展和个人全面发展相统一过程。

  • 标签: 马克思 唯物史观 社会历史 个人全面发展
  • 简介:以“应该”语言来表达具有规范性实践规则,并以此去引导行动,这是现代实践哲学一个基础性思想。通常认为,在两个关键指标上,道德意义上“应该”不同于其他意义上“应该”概念。这两个指标,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表征规范特征,另一个是“应该”概念所蕴含规范力量。

  • 标签: 道德原则 绝对律令 “应该” 逃避 神话 实践哲学
  • 简介:梁漱溟从文化比较角度,以不同于启蒙理性新思路,分析了现代性传统、现代化多元倾向和从民族传统挖掘现代性资源重要性。他以传统儒学为基础,用佛学和西方哲学对儒学经典进行了现代诠释,讨论了儒家传统资源在现代国家和社会建设可能有的意义。他乡村建设实验试图重建农村礼俗机制并导入科学技术,以造成儒学复兴社会基础,把寻求传统文化价值空间,从书斋引向社会,把传统儒学道德实践转化为包括经济活动在内社会整体实践,从而扩大了儒学实践性。

  • 标签: 梁漱溟 文化比较 转化 乡村建设
  • 简介:管子是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在历史上曾写下辉煌篇章。管子思想受到历代学者关注,也发挥着重大作用。1909年,清政府和立宪派忙于“预备立宪,维新国政”,著名学者梁启超把目光投向管子,为管子重新作传。梁启超从史学家责任和精神出发,认为管子在先秦时就已经初步主张在中国实行立宪政治,从而将管子爱国精神、民族主义置于近代民族危亡环境下进行解读。

  • 标签: 梁启超 《管子传》 缘由
  • 简介:心态史兴起,为我们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提供了一种新视角与路径。心态史研究,可以使我们在研究过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研究,获得更加接近于历史时代和事实研究结果。在心态史视野下,资本主义在西欧兴起与发展繁荣根本性前提是,在12—18世纪西欧发生了一场社会心态革命。这场革命为资本主义实际存在构建了一种新“爱恨秩序”,规定了资本主义生活价值优先或后置规则(伦理),规定“资本主义人”世界观和世界认知结构与内涵,为资本主义提供了道德上合法性与行动上可行性。

  • 标签: 心态史 西欧 资本主义兴起 道德合法性 行动可行性
  • 简介:“偏言”与“专言”话题源自程颐所说“四德之元,犹五常之仁,偏言则一事,专言则包四者”。重点在如何看待仁在整个德性体系地位,并涉及仁是作为至善整体还是特定德目等多方面的问题。程颐通过对《易传》“乾元”和“元亨利贞”阐释,以“生”为纽带,将四德五常联系为一个整体。以生论仁,既关联存在论性理,也含摄宇宙论生理,力求从仁“偏言”与“专言”入手揭示出仁特色和性质。朱熹讨论仁“偏言”与“专言”。通常是将其纳入到“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框架之中。基于生气流行,“心之德”可以是“爱之理”,双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仁至善整体与流行实施德目最终相互发明。

  • 标签: 四德 五常 偏言 专言
  • 简介:中国人“自私”行为和“公德”缺乏,不是一个筒单道德现象,它“不道德”获得了一种“道德信念”强烈支持。回溯历史可以发现,这个道德信念制度背景和基础都带有明显“公”性质:中国农业产权显著特征是“公”;中国社会分配调节制度是“公”;中国文化基本观念是“公”。在这个“公”与“私”悖论之后,其逻辑转换关键点是个体权利极端缺乏。作为历史长期演化产物,“私心”虽然不应该受到过多道德道责,但却十分不利于中国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文明进步。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扩大个体对生产资料支配权;收入调节问题则应该通过建立和完善现代社会化保障制度来解决。在此基础上,弱化“分配正义”,发展出承认个体交易选择“交换正义”,牢固地确定个体私有权利。

  • 标签: 中国人“自私”行为 公德 道德信念 社会分配 调节制度 文化
  • 简介:本文通过对沃尔玛公司工会与另一家外企工会案例分析,阐述了当前中国工会与企业之间关系主题。本文认为,劳动关系市场化条件下,中国工会与企业在工会组建与运行上达成了一个共识,即企业“依法”组建工会并使工会在形式上运转起来。但企业“守法”前提条件是企业工会不至于影响到它在经营与管理上垄断权,而对企业方“守法”行为让步,上级工会则不会去追究与监督企业“守法”行为是否能够真正维护职工切身利益。所以在当前,围绕“守法”这个界限,双方形成了一种默契局面,即企业形式上“守法”,而上级工会则形式上“维权”。一旦双方有一方突破这一界限,则会引发冲突,企业可以用不合作方式阻挠工会运转,而上级工会则可以用“维权”名义进行干预。这里“维权”我们可以把其理解成促使企业在形式上“遵守”国家劳工政策。

  • 标签: 工会 外资企业 工会组建 工会运行
  • 简介:“战”之词义,主要有两解:一曰交战,一曰交媾。本文认为“战”在哲学层面上体现为斗争与相合统一,相合是其本质,“交战”义则违背了“生生之谓易”之至理;征之帛书《周易》和《焦氏易林》.认为“战”确有“交媾”义,怛“交媾”未能传达《易》“战”形神兼备之神韵:“战”既勃发着流宕不羁野性,又凸现至情至睦之质;既充满情感,又饱含形象性,它是远古时代情蕴写照。对于这样一个浓缩了《周易》精神词汇,我们应该从哲学和情感两个层面上把握它。而不应该简单化、机械化地观照它。

  • 标签: 两解 《易》理 神韵 形神兼备 文化透视
  • 简介:《毛诗序》有相对一致解释思路,十五国《风》、大小《雅》各部分《序》表现出一定系统性,相邻《序》文也往往有一定关联度,则其很可能成型于一人之手。三家《诗》本无序、四家《诗》解说有不少歧异,说明《毛诗序》非出于诗人、国史、周之乐官、孔子、子夏。先秦时期虽也有以政治教化、伦理道德解《诗》趋向,但尚未成为普遍原则。《毛诗序》与三家《诗》皆以政治教化、伦理道德解《诗》,洗明它们是同一时代选择。而《毛诗序》比三家《诗》有更浓厚政治教化意味,则《毛诗序》晚于三家《诗》创立。三家《诗》创立在高后至文帝时,结合《序》《传》关系、《序》资料来源,可以断定《毛诗序》成型在景帝前元二年至中元五年间。

  • 标签: 四家《诗》 异同 《毛诗序》 成型时间
  • 简介:以文道统一,情理统一,人艺统一为基本内容美善统一,是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一大特点.这一特点在秦汉审美文化得到了极为充分富于时代特征表现.在秦代,它是以极端功利主义尚用形式表现出来.在汉代,几乎所有的思想流派都主张审美、文艺服从、服务于政治教化、伦理重塑、人格再造、稳定大一统主旨,这种强调美善结合、刻意弘道济世,注重政治教化审美功能观,在汉代审美文化理论形态、感性形态和生活形态都有显著表现,成为秦汉审美文化显而易见特征.

  • 标签: 秦汉审美文化 美与善的统一
  • 简介:两汉《诗》学,主要有今文《鲁》、《韩》、《齐》三家和古文《毛诗》一家。《毛诗》曾先后被河问献王和王莽短时间地立为博士,今文三家则自开创者起就被朝廷立为博士,宣帝时进而一道列为朝廷官学。一经数家而非出同门,这在西汉是绝无仅有的。西汉皇帝为刻意维持这种历史传统和争鸣局面,大都兼而习之,或至少学习三家两家,如昭帝习《韩诗》、《鲁诗》,元帝习《鲁诗》、《齐诗》,成帝习《齐诗》,哀帝习《鲁诗》、《齐诗》。从其取舍不难看出,三家《诗》地位在西汉并没有高低之别。这一长达二百年学术平衡。

  • 标签: 朝廷 王莽 西汉 今文 两汉 东汉
  • 简介:摘要:海外汉学界基于特殊视角,对《周易》有很独特理解,以史华慈为例,他认为在占筮实践,《周易》逐渐由窥测神意工具转变成了万事万物及其变动象征体系,借助于此我们可以在变动情境采取合理行动。《周易》思维体系背后预设是一种“相关性宇宙论”,这种宇宙论表明了人在理解和控制世界上逐步增长自信。《周易》本是为世俗成败提供启示工具,但是儒者在解释和运用《周易》时,由于只对“每种具体情境所需道德姿态感兴趣”,因之将其与儒家结合起来,并且展现了一种不同形态儒学。史华慈之所以对《周易》有这样独特解读,是立足于其特定问题意识和知识背景。对史华慈《周易》解读反思,有助于推动易学研究发展。

  • 标签: 史华慈 汉学 《周易》 占筮 相关性宇宙论
  • 简介:当代管理理论多样纷呈,但真正对管理问题进行深入哲学审视成果并不多见。丹麦管理哲学家科克比管理哲学理论提出了彻底规范视角,认为超越于普通社会规范之外“绝对”或“第四者”是领导或管理实践最高尺度,现代社会中,领导者除了需要具备智慧、节制、勇敢、正义四种主要美德之外,还需要形成深思明辨、热情愉悦、耐力、预见力、直觉力、助力等六种具体美德。科克比理论开拓了管理哲学研究视野,具有重要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 标签: 彻底规范性 管理 领导 第四者 美德
  • 简介:行动哲学力图为人类作为理性动物所特有的行为提供一个说明。尽管相关讨论至少可追溯到苏格拉底,但作为哲学一个分支,它直到20世纪中叶才诞生。由于一系列重要哲学问题或主题,例如意图、意向性、自由意志、行动者自主性、实践理性、道德责任等均与之密切相关,所以行动哲学迅速发展起来。

  • 标签: 哲学问题 道德责任 意图 形上学 能力 20世纪中叶
  • 简介:面对佛道之学挑战,宋初儒者认识到必须弥补儒学心性论缺陷,建立起与佛道之学相颉颃心性理论。为此,他们逐渐将注意力集中到心性论领域,展开心性理论探讨。在这种情况下,《大学》、《中庸》、《孟子》逐渐受到了人们普遍关注,《论语》地位也进一步提高,《四书》成为儒家重要思想学术资源,不同思想倾向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四书》进行了阐释、利用与发挥,形成了各具特色《四书》学。

  • 标签: 《四书》学 心性之学 宋代 北宋 心性理论 《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