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T精准引导下高或低位肠系膜下动脉(IMA)结扎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于2020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院限期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20例。根据自愿原则选择手术方案,其中行高位IMA结扎68例(高位结扎组),行低位IMA结扎52例(低位结扎组)。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和回肠造瘘情况)、术后病理资料(近端切缘距离、远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术后恢复情况(吻合口瘘、尿潴留、性功能障碍和每天排便次数)。术后6个月采用结直肠癌专用生命质量量表(QLQ-CR38)评价患者生命质量。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记录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情况。结果低位结扎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高位结扎组[(2.87 ± 1.04)d比(3.26 ± 1.0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和回肠造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端切缘距离、远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吻合口瘘、尿潴留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高位结扎组[3.85%(2/52)比13.24%(9/68)、3.85%(2/52)比11.76%(8/68)和5.77%(3/52)比14.71%(10/68)],每天排便次数明显少于高位结扎组[(2.87 ± 0.98)次比(4.05 ± 1.5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低位结扎组术后QLQ-CR38功能维度、症状维度和总分均明显高于高位结扎组[(15.46 ± 4.22)分比(13.68 ± 3.56)分、(51.82 ± 13.54)分比(45.65 ± 12.42)分和(67.28 ± 14.28)分比(59.33 ± 12.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采用CT精准引导下低位IMA结扎可获得与高位IMA结扎相同的手术效果,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风险,对排便功能的影响较小,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

  • 标签: 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腹腔镜 肠系膜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CT精准引导下高或低位肠系膜下动脉(IMA)结扎在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于2020年6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南院限期行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120例。根据自愿原则选择手术方案,其中行高位IMA结扎68例(高位结扎组),行低位IMA结扎52例(低位结扎组)。记录两组围手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肛门排气时间、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和回肠造瘘情况)、术后病理资料(近端切缘距离、远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术后恢复情况(吻合口瘘、尿潴留、性功能障碍和每天排便次数)。术后6个月采用结直肠癌专用生命质量量表(QLQ-CR38)评价患者生命质量。患者术后随访6~36个月,记录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情况。结果低位结扎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短于高位结扎组[(2.87 ± 1.04)d比(3.26 ± 1.00)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腹腔引流量、住院时间和回肠造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近端切缘距离、远端切缘距离、淋巴结清扫总数和阳性淋巴结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位结扎组吻合口瘘、尿潴留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率明显低于高位结扎组[3.85%(2/52)比13.24%(9/68)、3.85%(2/52)比11.76%(8/68)和5.77%(3/52)比14.71%(10/68)],每天排便次数明显少于高位结扎组[(2.87 ± 0.98)次比(4.05 ± 1.56)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低位结扎组术后QLQ-CR38功能维度、症状维度和总分均明显高于高位结扎组[(15.46 ± 4.22)分比(13.68 ± 3.56)分、(51.82 ± 13.54)分比(45.65 ± 12.42)分和(67.28 ± 14.28)分比(59.33 ± 12.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两组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前切除术中采用CT精准引导下低位IMA结扎可获得与高位IMA结扎相同的手术效果,可促进术后胃肠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风险,对排便功能的影响较小,可提高患者术后生命质量。

  • 标签: 直肠肿瘤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腹腔镜 肠系膜动脉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保留左结肠动脉(LCA)在直肠低位前切除术(Dixon术)治疗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近远期泌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6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宿迁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行Dixon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术中是否保留LCA分为保留LCA的观察组(48例)和未保留LCA的对照组(42例),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肠系膜下动脉(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目、回肠造口和游离脾区患者比例;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拔除尿管时间、恢复尿意时间;随访1年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泌尿功能和3年的泌尿功能及生存、复发和转移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的泌尿功能1级患者的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χ2=4.116,P=0.042),且观察组术后首次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拔除导尿管时间、恢复尿意时间及吻合口瘘和排粪失禁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Dixon术中保留LCA可以达到和不保留LCA相当的疗效,虽延长了手术时间,但能缩短术后首次排气和住院时间,减少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改善术后近期内的泌尿功能。

  • 标签: 直肠肿瘤 Dixon术 左结肠动脉 泌尿功能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左结肠动脉(LCA)的保留对预防术后并发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8月—2019年12月濉溪县医院普外科直肠癌患者32例,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13~89岁,中位年龄51岁。32例均行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15例纳入观察组,未保留左结肠动脉的17例纳入对照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清扫总数目、肿瘤距肛门距离、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术中回肠造瘘比例、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以及术后排粪失禁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影响吻合口血供的基础疾病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间比较,术中出血量、第253组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清扫总数目、排粪失禁、肿瘤距肛门距离、吻合口距齿状线距离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手术时间观察组为(178.5±19.4)min,略长于对照组的(150±13.2)min;术后住院时间观察组为(11.87±4.64)d,短于对照组的(13.46±1.12)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906、2.873, P值均<0.05)。观察组患者术中均未行回肠造瘘且无吻合口漏发生,而对照组术中7例行回肠预防性造瘘、术后发生4例吻合口漏,且4例吻合口漏情况均出现在未行预防造瘘的患者;两组患者术中回肠造瘘和术后吻合口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7、0.019)。结论在腹腔镜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可有效降低术后吻合口漏的发生率,并且能彻底清扫第3站淋巴结,并完成肿瘤根治。

  • 标签: 直肠肿瘤 吻合口漏 左结肠动脉 腹腔镜手术
  • 简介:摘要直肠癌治疗有3个目标,一是通过治疗,最大程度降低盆腔局部复发率,降低至5%以下更佳;二是尽可能减少急性或慢性并发症;三是保留良好的括约肌功能和生命质量。直肠癌新辅助治疗后保直肠手术作为一个新理念,在施行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争议,包括筛选标准、新辅助治疗方案、治疗方式、并发症、肿瘤学预后及生命质量等。笔者查阅文献并结合自身实践经验,对上述问题展开讨论,旨在为新辅助治疗后行保直肠手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 标签: 直肠肿瘤 放化疗 局部切除 保直肠手术 等待观察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联合血清CXC趋化因子配体8(CXCL8)、CXC趋化因子受体2(CXCR2)水平检测在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后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1月湖北省黄冈市中心医院诊治的8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TACE治疗2个月后评估治疗疗效,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完全灭活组(n=30)和病灶残留组(n=50)。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患者血清CXCL8、CXCR2水平,并对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XCL8、CXCR2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疗效的价值;超声造影及超声造影联合血清CXCL8、CXCR2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疗效与病理诊断结果的一致性采用Kappa检验。结果与完全灭活组比较,病灶残留组血清CXCL8[(7.12±1.68)ng/ml vs.(5.07±1.25)ng/ml]、CXCR2[(3.62±0.79)ng/ml vs.(2.43±0.67)ng/ml]水平均较高(t=5.79,P<0.001;t=6.89,P<0.001)。CXCL8、CXCR2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疗效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7、0.801,特异性分别为73.3%、76.7%,敏感性分别为70.0%、72.0%。超声造影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疗效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为中度,Kappa值为0.49(P<0.001)。超声造影联合血清CXCL8、CXCR2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疗效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性为较高,Kappa值为0.62(P<0.001)。超声造影联合血清CXCL8、CXCR2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疗效的敏感性为90.0%,高于超声造影(72.0%,χ2=5.26,P=0.022)、CXCL8(70.0%,χ2=6.25,P=0.012)和CXCR2(72.0%,χ2=5.26,P=0.022)单独评估。结论超声造影可一定程度检出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的病灶残留,且其联合血清CXCL8、CXCR2可有效提高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治疗后疗效的评估效能。

  • 标签: 肝肿瘤 超声检查 造影剂 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细胞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单抗在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术联合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后进展期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56例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微创介入科行TACE联合TKI(TACE-TKI)治疗后进展、并且在原TKI治疗基础上行PD-1单抗治疗(信迪利单抗)的HCC患者。每隔6周随访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检查。根据改良实体瘤疗效评估标准(mRECIST)评估疗效,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PR)、稳定(SD)或进展(PD),计算客观缓解率(ORR)及疾病控制率(DCR),统计无进展生存期(PFS)以及治疗相关不良事件(TRAEs)。对患者分组间的临床基线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以确定DCR的独立影响因素。以Kaplan-Meier法绘制PFS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PFS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确定PF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4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男性42例、女性6例,中位年龄为55(29~71)岁,体力状况(ECOG)评分0分24例、1~2分24例,肝功能分级(Child-Pugh分级)A级36例、B级12例。中位随访时间为4.5个月。疗效CR 2例、PR 12例、SD 16例,ORR为29.2%,DCR为62.5%。ECOG评分、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分别是DCR的独立影响因素(P=0.031、P=0.012)。中位PFS为4.1个月(95%CI 2.7~5.4个月),ECOG评分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P=0.042)。70.8%(34/48)的患者发生了不同级别TRAEs,其中Ⅲ~Ⅳ级TRAEs发生率为22.9%(11/48)。结论在TACE联合TKI治疗后进展期HCC患者中,进一步行PD-1单抗治疗是安全的,ECOG评分0分的患者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

  • 标签: 癌,肝细胞 治疗结果 系统治疗 PD-1单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碘125(125I)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TACE)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HC)的效果及预后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12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与血管介入科收治的68例接受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的中晚期PHC患者,男44例,女24例,年龄(56.47±12.58)岁,年龄范围为37~78岁。以患者行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日为随访起点,2020年12月为随访终点,记录患者生存情况。结合临床工作经验与相关文献资料,筛选出12个影响中晚期PHC患者治疗效果的相关因素,采用Kaplan-Meier法对资料进行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与log-rank test法对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行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结果术后3个月,疾病客观缓解率为86.8%(59/68),局部控制率为100%(68/68),治疗总并发症率为19.1%(13/68)。随访至2020年12月,36例删失数据,术后1年累计生存率为75.8%,3年累计生存率为53.5%,中位生存时间为24.56个月。单因素分析提示,肿瘤数目、门脉癌栓及TACE治疗次数影响中晚期PHC患者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治疗后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因素纳入Cox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显示肿瘤数目、门脉癌栓、TACE治疗次数的Cox多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I粒子植入联合TACE在治疗中晚期PHC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而肿瘤数目、门脉癌栓及TACE治疗次数均是影响中晚期PHC患者生存时间的独立因子,建议临床以此为依据,合理控制联合治疗适应证。

  • 标签: 原发性肝癌 125I粒子植入联合肝动脉化学治疗栓塞术 中晚期肝癌 生存情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全身炎症反应指数(systemic inflammation response index,SIRI)与大面积脑梗死(massive cerebral infarction,MCI)患者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临床转归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就诊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并接受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50例MCI患者临床资料。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Q1,Q3),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IRI与MCI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建立预测模型。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SIRI预测价值和最佳截止值。结果50例开颅去骨瓣减压术的MCI患者,预后良好组12例(24%,12/50);预后不良组38例(76%,12/50),其中住院期间死亡9例(18%,9/50)。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患者年龄[(54±11)岁与(63±9)岁,t=2.72,P=0.015]、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23.91±2.64)kg/m2与(26.72±3.28)kg/m2,t=3.01,P=0.006)]、中性粒细胞计数[7.08(5.12,7.38)×109/L与10.59(8.91,14.64)×109/L,Z=5.72,P<0.001)、白细胞计数[(9.09±2.80)×109/L与(13.20±3.49)×109/L,t=4.16,P<0.001]、SIRI[2.49(1.78,4.75)与8.34(5.17,13.61),Z=3.84,P<0.001)、哥拉斯哥昏迷评分[12(9,14)与8(6,10),Z=3.36,P=0.002)和淋巴细胞计数[1.58(0.91,1.91)×109/L与0.77(0.59,1.02)×109/L,Z=3.30,P=0.001),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优势半球梗死患者预后较非优势半球梗死患者差[22例(91.67%,22/24)与16例(61.54%,16/26),χ2=6.21,P=0.013]。预后良好组ICU住院时间显著短于预后不良组[2(1,5)d与8(3,19)d,Z=2.78,P=0.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IRI及哥拉斯哥昏迷评分与患者临床预后相关(SIRI:OR:2.378,95%CI:1.131~5.003,P=0.022;入院哥拉斯哥昏迷评分:OR:0.548,95%CI:0.307~0.980,P=0.043)。SIRI预测不良预后的ROC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0.871(95% CI:0.765~0.976,P<0.001),敏感度为78.9%,特异度为88.3%,最佳截止值为4.96。哥拉斯哥昏迷评分预测MCI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不良预后的敏感度为89.5%,特异度为58.3%,AUC为0.791(95% CI:0.638~0.943,P=0.003),最佳截断值为11.5。结论术前SIRI是MCI患者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临床转归的有效预测指标,SIRI值>4.96预示临床结局不良。

  • 标签: 脑梗死 开颅去骨瓣减压术 全身炎症反应指数 预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 cTnI)水平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aSAH)患者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后临床转归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接受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的aSAH患者。收集患者基线资料、临床分级、血清cTnI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erminal pro 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NT-proBNP)水平、心电图、动脉瘤特征、血管内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等信息。在患者发病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进行转归评价,转归不良定义为>2分。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价血清cTnI水平对转归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共纳入316例患者,其中256例转归良好(81.01%),60例转归不良(18.99%),13例(4.11%)死亡。47例(14.87%)患者血清cTnI水平升高,转归不良组血清cTnI水平升高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45%对7.81%;P<0.001)。与转归良好组比较,转归不良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更低,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更高(P均<0.001)。转归不良组NT-proBNP水平升高及心电图异常的患者构成比(P均<0.001)亦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转归不良组接受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脑脊液置换和脑室外引流的比例以及并发脑梗死、脑积水、癫痫发作和再出血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P均<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Hunt-Hess分组3~5级[优势比(odds ratio, OR)6.61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2.158~20.278;P=0.001]、Fisher分级3~4级(OR 3.719,95% CI 1.479~9.352;P=0.005)、脑梗死(OR 15.814,95% CI 4.978~50.235;P<0.001)、再出血(OR 13.324,95%CI 2.092~84.881,P=0.006)以及血清cTnI水平升高(OR 3.874,95% CI 1.406~10.672;P=0.009)与转归不良显著独立相关,可独立预测aSAH发病后90 d的不良转归。血清cTnI水平预测转归不良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47(95% CI 0.666~0.828;P<0.001),最佳截断值为0.025 μg/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60.0%和87.9%。结论血清cTnI水平升高对aSAH血管内弹簧圈栓塞治疗后转归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动脉瘤,破裂 栓塞,治疗性 肌钙蛋白I 生物标志物 治疗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内动脉动脉动脉瘤(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技术及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0年6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23例OSAs患者的治疗方法及结果,其中头痛10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7例、月经紊乱1例、无症状5例。23例患者检共出动脉瘤32个,有11例患者为多发动脉瘤,其中6例为双侧动脉瘤(4例为双侧OSAs);破裂动脉瘤者5例。23个OSAs直径范围4~30 mm,平均(8.2±2.3)mm,巨大动脉瘤2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或硬膜下入路,磨除前床突,颈部切口显露颈内动脉辅助术中阻断,夹闭困难采用颅内外搭桥技术。统计患者预后情况,分析显微手术夹闭治疗OSAs的效果。结果23例OSAs患者中17例进行颈部颈动脉临时阻断,13例采用硬膜外入路(未破裂动脉瘤),8例采用硬膜下入路(包括5例破裂动脉瘤),2例患者中1例颅内外搭桥动脉瘤孤立、1例颈内动脉近端阻断。21例患者恢复良好,9例头痛者症状消除,6例视力下降及视野缺损者好转,1例月经紊乱者术后好转。随访2~63个月,复发2例(8.7%),并发脑积水3例。术后3个月GOS评分:5分20例,4分2例,3分1例,无死亡病例。结论熟练的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技术是OSAs治疗的关键。OSAs的显微外科手术夹闭治疗安全,效果满意。

  • 标签: 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动脉瘤 前床突切除 显微外科 夹闭 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支气管动脉动脉瘘的临床特点,评价支气管动脉动脉瘘介入封堵手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病例总结。以2018年1月至2022年3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因咯血就诊,并诊断为支气管动脉动脉瘘的15例患儿为研究对象,记录患儿临床症状及胸部增强CT表现,经内科抗感染及止血治疗无效的患儿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经导管应用栓塞微粒球介入封堵治疗,评价封堵效果及随诊复发情况。结果15例患儿中男9例、女6例,年龄9.8(3.7,12.1)岁,体重35(16,55)kg,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咯血,仅2例患儿有血红蛋白下降,胸部增强CT显示患儿支气管动脉可见增粗迂曲,其中单支病变11例,多支病变4例,11例患儿有不同程度肺炎表现,4例患儿出现肺不张,除1例内科治疗有效外,余14例均应用栓塞微粒球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12例患儿经单次手术完全封堵所有瘘管,2例患儿因瘘管过多,单次手术难以根治,采用分次封堵,其中1例广泛支气管动脉动脉瘘患儿,多次手术仍未封堵完全。其余13例患儿中仅有2例在术中判定完全封堵后,分别于术后3个月及2年再次出现咯血症状,行二次封堵后未再咯血,术后患儿均未见胸痛及脊髓截瘫等严重并发症。14例介入封堵手术的患儿随访1.4(0.9,2.9)年,1例患儿未能完全封堵,仍间断少量咯血,余患儿治疗效果均满意。结论支气管动脉动脉瘘多以咯血为首发症状,对内科治疗无效的患儿,应用栓塞微粒球经导管介入封堵治疗效果良好,复发率低且安全、可行。

  • 标签: 儿童 支气管动脉 放射学,介入性
  • 简介:摘要本期《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刊登了关于青年肺栓塞患者基因筛查和相关家系的2篇论著文稿。针对此类患者的识别和相关机制的探索是临床医生面对的实际问题,青年肺栓塞患者大多存在易栓因素,近年来临床对于血栓栓塞类疾病的认识和重视程度逐年提高,期望同道在面对类似患者时除了关注诊断和治疗,更进一步深入探索其病因机制。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儿童肺栓塞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至2018年10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的8例儿童肺栓塞的临床资料。结果8例肺栓塞患儿中,男3例,女5例;年龄0.6~11.7岁,中位年龄为7.96岁。8例患儿均有基础疾病,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并感染性心内膜炎3例(37.5%);4例以呼吸道感染症状就诊;7例有呼吸困难,5例有咳嗽,3例有胸痛,2例有咯血,1例有胸痛、呼吸困难、咯血的肺栓塞典型三联征。7例行动脉血气分析,均提示低氧血症;6例行D-二聚体检测,D-二聚体均>500 μg/L;5例行心电图检查,其中4例(80.0%)提示窦性心动过速,2例(40.0%)心电图有ST-T改变;8例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其中3例(37.5%)提示肺动脉赘生物;7例行CT肺血管造影,其中5例(71.4%)提示肺动脉充盈缺损,栓塞位于肺下叶者6例(75.0%)。3例行抗凝治疗,其中1例联合手术取栓治疗,1例死亡;2例仅手术取栓治疗,其中1例死亡;3例未行取栓、抗凝治疗,2例死亡。结论儿童肺栓塞病死率高,临床表现不典型,难以与呼吸道感染区分。对具有肺栓塞高危因素的患儿,一旦出现肺栓塞相关临床症状,应及早完善D-二聚体、超声心动图、螺旋CT肺血管造影检查,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标签: 肺栓塞 诊断 治疗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与直肠黏膜纵行折叠加硬化剂注射术对比,评价内镜下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治疗直肠内脱垂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8月至2018年10月东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直肠内脱垂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直肠黏膜纵行折叠加硬化剂注射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内镜下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治疗。对照组2例患者失访,最终3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18个月两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结果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后6、12、18个月便秘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2.0±0.2)分vs (2.2±0.3)分,(1.5±0.1)分vs (1.9±0.2)分,(0.7±0.1)分vs (1.7±0.1)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73、11.841、48.474,P均<0.001)。结论内镜下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治疗直肠内脱垂操作简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长期疗效远优于直肠黏膜纵行折叠加硬化剂注射术。

  • 标签: 直肠内脱垂 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 直肠黏膜纵行折叠 硬化剂注射术 便秘症状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与直肠黏膜纵行折叠加硬化剂注射术对比,评价内镜下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治疗直肠内脱垂的疗效。方法前瞻性选取2013年8月至2018年10月东平县人民医院收治的直肠内脱垂患者80例。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2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直肠黏膜纵行折叠加硬化剂注射术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内镜下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治疗。对照组2例患者失访,最终38例患者纳入本研究。比较术前及术后3、6、12、18个月两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结果术前、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便秘症状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患者术后6、12、18个月便秘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患者[(2.0±0.2)分vs (2.2±0.3)分,(1.5±0.1)分vs (1.9±0.2)分,(0.7±0.1)分vs (1.7±0.1)分],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773、11.841、48.474,P均<0.001)。结论内镜下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治疗直肠内脱垂操作简便,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长期疗效远优于直肠黏膜纵行折叠加硬化剂注射术。

  • 标签: 直肠内脱垂 直肠黏膜多点烧灼术 直肠黏膜纵行折叠 硬化剂注射术 便秘症状评分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结直肠镜下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青岛市市立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行结肠镜下结直肠腺瘤切除术且在切除术后3年内有结肠镜随访结果的患者501例。分析性别、年龄、BMI、是否吸烟、是否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否合并糖尿病,腺瘤最大径、数量、病理类型,以及手术方式对患者术后腺瘤复发率的影响,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腺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统计学方法采用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501例结肠镜下结直肠腺瘤切除术患者术后3年的腺瘤复发率为25.5%(128/501)。腺瘤复发率在不同性别和年龄的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MI为<25、25~29和>29 kg/m2的患者的腺瘤复发率分别为19.2%(32/167)、27.5%(44/160)和29.9%(52/174),其中BMI>29 kg/m2者的腺瘤复发率高于BMI<25 kg/m2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8,P<0.05),腺瘤复发率在BMI<25 kg/m2与25~29 kg/m2、BMI为25~29 kg/m2与>29 kg/m2的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吸烟、合并NAFLD、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的腺瘤复发率分别高于不吸烟、不合并NAFLD、不合并糖尿病的患者[32.9%(51/155)比22.3%(77/346)、27.6%(61/221)比23.9%(67/280)、31.3%(25/80)比24.5%(103/42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132、7.232、6.874,P均<0.05)。腺瘤最大径为≤5、>5~<10、10~<20和≥20 mm的患者腺瘤复发率分别为11.6%(23/198)、18.5%(23/124)、41.7%(43/103)、51.3%(39/76),其中最大径为10~<20 mm和≥20 mm的患者腺瘤复发率均高于最大径为≤5 mm和>5~<10 mm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5.990、14.690、49.440、23.650,P均<0.05),腺瘤复发率在最大径≤5 mm与>5~<10 mm、最大径为10~<20 mm与≥20 mm的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有1、2和≥3个腺瘤的患者的腺瘤复发率分别为19.6%(20/102)、23.2%(46/198)和30.8%(62/201),其中有3个腺瘤的患者的腺瘤复发率高于有1个腺瘤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56,P<0.05),有1个与2个、有2个与3个腺瘤的患者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进展性腺瘤患者的腺瘤复发率高于非进展性腺瘤患者[28.8%(98/340)比18.6%(30/1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39,P<0.05)。在腺瘤最大径为10~<20 mm和≥20 mm的患者中,分块切除(内镜下分块黏膜切除术与内镜下分块黏膜剥离术合并)组的局部复发率均高于整块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合并)组[5/19比4.8%(4/84)、45.7%(16/35)比14.6%(6/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027、8.868,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腺瘤最大径、腺瘤数量、腺瘤病理类型均为影响腺瘤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3.673、1.523、1.989,95%CI 1.759~6.528、1.096~2.897、1.564~4.089,P均<0.05)。结论高BMI、吸烟、合并NAFLD和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结直肠腺瘤切除术后复发率高。腺瘤的最大径越大,数量越多,病理类型为进展性腺瘤,患者结直肠腺瘤术后复发率越高。在较大腺瘤的患者中,接受分块切除术的患者局部复发率比整块切除术高。

  • 标签: 结直肠腺瘤 复发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荧光直肠镜在直肠癌手术中的应用的初步效果。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6月期间,广东省人民医院普通外科收治行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术的5例直肠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术中采用腹腔镜荧光系统+ICG荧光直肠镜系统双系统评估直肠吻合口血运情况。年龄(62.4±7.9)岁,其中男性2例,女性3例,体质指数(23.1±4.2) kg/m2,肿瘤距肛门距离(9±1) cm。结果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24.0±9.6) min。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术后下床时间为(1.2±0.4) d,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为(1.6±0.6) 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饮食时间为(3.0±0.7) d,术后均未出现吻合口漏情况,术后淋巴结获取总数为(18.0±1.6)枚。术后病理分期:Ⅱa期3例,Ⅲa期2例,术后30 d门诊随访,患者均恢复良好,均未再次住院。结论使用荧光腹腔镜+ICG荧光直肠镜双系统可以较好地对吻合口血运进行全面判断,初步效果较好。

  • 标签: 直肠肿瘤 吲哚菁绿 荧光直肠镜 荧光腹腔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患者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渗透压与CT肺动脉阻塞指数(PAOI)、简化急性肺栓塞严重程度指数(sPESI)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安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326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住院结局分为病死组(30例)和存活组(296例)。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PAOI、sPESI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LR、IL-6、血浆渗透压;分析NLR、IL-6、血浆渗透压与PAOI、sPESI评分的相关性;评价NLR、IL-6、血浆渗透压对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病死组入院时血糖、PAOI、sPESI评分均高于存活组(P均<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2 、24 h,病死组NLR、IL-6、血浆渗透压均高于存活组(P均<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 h,NLR、IL-6、血浆渗透压与PAOI、sPESI评分均呈正相关(P均<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 h,NLR、IL-6、血浆渗透压在预测急性肺栓塞患者预后方面均具有良好效能,其中治疗后24 h NLR预测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68。结论NLR、IL-6、血浆渗透压与急性肺栓塞患者PAOI、sPESI评分呈正相关,动态监测各指标水平可辅助临床预测患者预后情况。

  • 标签: 肺栓塞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 白细胞介素-6 血浆渗透压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