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本研究证实科学合理的太极拳锻炼具有改善老年人平衡能力的作用,对预防老年人跌倒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goodbalance测力系统对28位健康老年人足底压力进行检测,从而比较出长期练习太极拳(实验组)和长期久坐不运动的老年人群(对照组)平衡能力的影响。结果:实验组受试者睁眼状态下左脚X轴上最大偏离位移为596±125mm,平均速度为29±6mm/s,而对照组最大偏离位移为671±191mm,平均速度为33±9mm/s,(P<0.05)Y轴上实验组睁眼左脚最大位移为490±110mm平均速度为24+5mm/s,对照组为518±158mm,平均速度为25±7mm/s,但没有统计学差异。在闭眼状态下平衡力差异较大,实验组闭眼左脚X轴上最大偏离位移为1011±520mm,平均速度为50±26mm/s,而对照组最大偏离位移为1731±565mm,平均速度为86±28mm/s,(P<0.05)Y轴上实验组闭眼左脚最大位移为1048±446mm平均速度为52±22mm/s,对照组为1642±548mm,平均速度为82±27mm/s。(P<0.05)实验采用睁闭眼两个方向,用XY两轴上的最大偏离位移和平均速度可以表示人体稳定性。从数据上显示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简介:目的:探讨身体成分、男性运动负荷试验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能力与骨密度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181例华东交通大学教职工,进行身体成分、运动能力、骨密度测试。计算和对比分析BMI、体脂肪率、每分最大摄氧量、运动能力及骨密度间的相关性。结果:身体成分的变化主要表现为BMI、体脂肪率逐渐递增长趋势;每分最大摄氧量与骨密度T值差异不具有显著性;骨密度和运动能力在20~25岁年龄段达到峰值,在41~45岁年龄段呈现出下降现象。身体成分、运动能力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结论:骨密度T值有明显的年龄段变化趋势和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可能是由于身体成分和运动能力的不同而造成的。
简介:为探讨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的单足静态平衡能力特征,使用WIN-POD平衡仪对15名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和15名正常人进行单足睁眼和单足闭眼状态下的静态平衡能力测试,测试时间为10s。结果发现:(1)左侧足睁眼站立时,实验组包络面积和Y轴平均摆幅与对照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眼站立时,除X和Y轴动摇速度,实验组其它指标与对照组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右侧足闭眼站立时,实验组包络面积和Y轴平均摆幅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组睁眼站立时,患侧足与健侧足间包络面积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眼站立时,患侧足包络面积和Y轴平均摆幅与健侧足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对照组闭眼站立时,除X和Y轴动摇速度,左足其它指标与右足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表明:与正常人相比,单侧功能性踝关节不稳者患侧足的平衡能力略弱于正常人相应侧足,并且也弱于健侧足;而健侧足的平衡能力则由于患侧足平衡能力的缺失,具有了一定的代偿功能,使其平衡能力有略好于正常人相应侧足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