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 要:目的:针对初产妇接受会阴侧切产后影响盆底功能的程度进行初步探讨。方法:收集 2017年 1月— 2018年 1月期间的 40例分娩初产妇有关资料,根据初产妇是否接受会阴侧切而分为两组,每组各有 20例初产妇。对两组初产妇产后 42日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比率、正常盆底肌力的比率、发生盆腔脏器脱垂的比率、会阴疼痛率及性功能障碍率等情况进行比较。结果:在盆底肌力正常率方面,研究组初产妇比对照组初产妇低一些。在会阴疼痛率及性功能障碍率等方面,研究组初产妇比对照组初产妇高一些,两组初产妇之间存在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05)。但对两组初产妇产生压力性尿失禁及盆腔脏器脱垂等症状的比率进行比较,两组初产妇产生的差异不具有统计意义( P>0.05),但具有可比性。结论:初产妇接受会阴侧切产后影响其盆底功能,可产生盆底功能障碍,应尽可能在临床中减少使用率。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目前关于产后女性盆底功能及体型恢复的研究成果,本文主要对产后女性盆底肌功能障碍进行分析,就现有的盆底肌功能恢复手段进行总结和归纳。方法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对比非手术方法和手术方式的各自特点和优势。通过分析相关方法的实验,研究关于产后盆底肌损伤的机理以及其功能恢复的原理,将运动康复训练方法、生物反馈疗法与电刺激等进行了解和比较。结果盆底肌的康复过程多为先进行盆底功能测试,盆底肌功能康复和体型恢复的原理与方法主要是使产妇在医生指导下根据自身症状和盆底肌损伤情况学习并有意识的控制盆底肌,掌握正确的盆底肌肉收缩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其中盆底肌功能锻炼、产后瑜伽操和普拉提运动、电刺激以及生物反馈疗法等手段来护理和干预产后盆底肌功能的重建和提高。结论在针对产妇盆底肌功能恢复方面应在联合治疗和个性化方案的定制方面做进一步的疗效研究。这也是目前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此处需要学者加以考证并提出可靠数据与结论。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观察低频电刺激在产后盆底康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9年8月至2020年8月,抽取本院收治的100例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遵循计算机随机分组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传统康复训练与低频电刺激治疗,对比两组结局。结果:两组治疗前的肌纤维肌力比较无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的肌纤维肌力显著提升,观察组治疗6月后的肌纤维肌力大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阴道壁膨出、压力性尿失禁以及阴道松弛发生率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采用低频电刺激治疗,可有效改善肌纤维肌力水平,减少盆底功能障碍的发生率,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在阴道分娩过程中应用阴道产钳助产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我院妇产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60名阴道分娩产妇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至A组及B组。A组为阴道正常分娩,38例;B组为阴道产钳助产分娩,22例;分娩结束后,评价两组产妇的盆底功能指标。结果:B组产妇经阴道产钳助产,产后盆膈裂孔前后径、面积在静息状态、瓦氏运动及缩肛运动情况下均大于A组阴道正常分娩的产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阴道正常分娩,产妇经阴道产钳助产后,其盆底功能降低,其影响程度高于阴道正常分娩。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4月~2022年4月期间于本院进行分娩的10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产妇意愿,将其分设为两组,其中50例自愿接受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设观察组;50例未接受产后早期盆底康复治疗。比较两组产后盆底肌功能指标及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盆底肌Dmax、持续收缩60sH水平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盆底肌Dmax、持续收缩60sH水平较其治疗前升高,且高于同期的对照组(p<0.05);对照组Dmax、H水平虽较其初始值有所提升,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产后42d两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产后3个月,观察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较42d时显著减少,且低于同期的对照组(p<0.06)。结论 产后开展早期盆底肌康复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产妇盆底肌功能,降低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
简介:摘要 目的:探究在阴道分娩过程中应用阴道产钳助产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以我院妇产科2019年1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60名阴道分娩产妇作为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按照分娩方式不同,将其分至A组及B组。A组为阴道正常分娩,38例;B组为阴道产钳助产分娩,22例;分娩结束后,评价两组产妇的盆底功能指标。结果:B组产妇经阴道产钳助产,产后盆膈裂孔前后径、面积在静息状态、瓦氏运动及缩肛运动情况下均大于A组阴道正常分娩的产妇,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相比阴道正常分娩,产妇经阴道产钳助产后,其盆底功能降低,其影响程度高于阴道正常分娩。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牙根进入上颌窦底的正畸牙齿在治疗中受正畸力影响下的移动及牙根、上颌窦底皮质骨吸收情况。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随机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在我院正畸科就诊的经CBCT(锥形束CT)筛选出的28例正畸矫治病例患者(至少1个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进入上颌窦底),观察上颌窦底对上颌第一磨牙在正畸过程中牙根移动和吸收情况的影响。结果:本研究共筛选出正畸患者28例,其中34颗上颌第一磨牙牙根进入上颌窦底。在正畸治疗过程中,34颗上颌第一磨牙在近中颊根、远中颊根以及腭根处都发生了≥2 mm的移动;29颗(85.29%)的牙根正畸治疗后无明显吸收,5颗(14.70%)出现轻度牙根吸收(p<0.05)。结论:上颌窦底会影响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在正畸过程中的位置,使其发生一定程度的移动,很少引起牙根吸收,可能引起上颌窦底皮质骨吸收。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盆底康复操促进阴道松弛症的效果。方法 抽取我院2023年1月-2024年1月接受的患者60例,按照数字表排序的方式,将其划分为2组——对照组(包含30例,采取常规治疗与基础阴道肌力锻炼干预)、观察组(包含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盆底康复操)。从两组患者产后2个月的盆腔器官脱垂、阴道肌力恢复状况等指标进行观察。同时,以随访的形式,对其产后6个月的性生活质量进行统计和比较。结果 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来说,实验组内患者的盆底肌功能修复效率明显提升,差异对比显著存在(P<0.05)。结论 通过盆底康复操,能够使产妇产后的盆底肌肉功能得到改善,对于提高产妇的生活质量以及降低尿失禁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来说,有十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