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提高前颅底脑膜全切率、降低死亡率和并发症的显微外科治疗策略.方法分析显微手术治疗的68例前颅底脑膜的影像学资料、手术入路、手术技巧及疗效等资料,总结经验教训.结果肿瘤切除达到SimpsonⅠ级或Ⅱ级58例(85.29%),次全切除8例,部分切除2例;病理检查均证实为脑膜;术后主要原有症状较术前改善64例(94.12%),无改善4例,术后早期出现并发症6例,死亡1例;随访6个月至5年,2例复发,二次手术切除.结论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依靠娴熟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处理好手术细节,严密监测术中术后并发症,积极谨慎的切除前颅底脑膜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前颅底 脑膜瘤 显微手术
  • 简介:目的回顾分析椎管内血管外皮细胞诊治和预后,提升对该病的总体认识及诊疗水平。方法对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8例经病理证实椎管内血管外皮细胞的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及随访,分析其临床特点、诊治方法和预后。结果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7例全切,9例近全切,2例大部切,随访到12例,随访11~131个月(平均57个月),有9例术后行普通放疗,有5例死亡,其中2例发生转移,其余7例存活目前生活自理。5年存活率及复发率分别为87.5%,37.5%。结论椎管内血管外皮细胞为恶性肿瘤,手术应尽量全切,术后建议行放疗。鉴于其易复发和转移,经积极治疗的患者术后仍应定期复查。

  • 标签: 椎管内 血管外皮细胞瘤 显微外科手术 预后
  • 简介:脑膜起源于蛛网膜颗粒上的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因此脑膜的好发部位基本与蛛网膜颗粒在脑膜上的分布情况一致。脑膜的成因尚不完全明确,但部分病例与颅脑外伤有一定关系。我们报道1例与创伤密切相关的脑膜病例:

  • 标签: 慢性硬膜下血肿 脑膜瘤
  • 简介:目的探讨抑癌基因DLC1在人脑胶质组织中的表达和功能.方法收集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自2007年1月至2009年6月手术切除的胶质标本39例及同期行颅脑减压术治疗的颅脑损伤患者的正常脑组织10例,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LC1mRNA的表达;将质粒pCS2-DLC1转染体外常规培养的人胶质细胞株U251,同时用空载体pCS2-MT转染作为对照组,转染后36h应用Westernblot检测DLC1表达标签蛋白Mvc,应用MTT检测U251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结果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胶质组织中DLC1mRNA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且Ⅰ级胶质组织DLC1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Ⅱ、Ⅲ、Ⅳ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平均秩次分别为44.20、30.23、32.25、31.0,H=18.818,P=0.001);Westernblot检测结果显示DLC1标签蛋白Mvc在pCS2-DLCI转染组细胞呈过表达,在pCS2-MT转染组细胞无明显表达;MTT检测显示pCS2-DLC1转染组U251细胞吸光度值高于pCS2-MT转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结论高表达的DLC1可能促进胶质的形成和发展.

  • 标签: 伸经胶质瘤 DLCl基因 细胞增殖
  • 简介:肿瘤是包含不同表型和功能的肿瘤细胞的混合物。在已发现的诸多类型肿瘤中,脑肿瘤是中枢神经系统的重大疾病,通常可以造成患者颅内压升高,压迫脑组织,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目前,针对脑肿瘤的治疗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治疗结合化疗和放疗的方法。由于脑肿瘤侵袭性生长的特点,手术不能达到完全切除的效果;化疗效果由于血脑屏障影响了抗癌药物的充分转运及肿瘤的耐药性而不明显;放射治疗是最主要的术后辅助治疗手段,

  • 标签: 放射治疗 胶质瘤干细胞 辐射抵抗 微环境
  • 简介:目的研究体外培养的成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致性.方法对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别进行细胞形态学观察、刀豆球蛋白A凝集试验和双层软琼脂培养以探明其是否具有恶性转化细胞的形态特征、表面结构及生长特性的变化;利用免疫细胞化学的方法检测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端粒酶和肿瘤相关基因的表达;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接种到裸鼠体内观察其成性.结果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不具有恶性转化细胞的形态特征,在不同刀豆球蛋白A浓度下均未见明显的凝集反应,在双层软琼脂不能形成细胞克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c-myc、c-fos和p53基因均呈阴性表达,而端粒酶逆转录酶呈弱阳性表达;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6个月未见肿瘤形成,亦未见其它组织形成.结论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保持了正常细胞的生物学特征,体内和体外的各项指标均未提示其具有致性,体外的培养条件没有使其发生恶性转化,从致性方面证实了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临床移植的安全性.

  • 标签: 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致瘤性 表达 恶性转化细胞 体内 裸鼠
  • 简介:脑胶质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其预后差,死亡率高,极大地威胁着患者的生命.研究表明恶性胶质患者在接受常规综合治疗(手术、放疗、化疗)后,中位生存期也仅一年左右[1,2].2003年Singh等[3]基于肿瘤细胞和干细胞自我更新能力、无限增殖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相似性,以CD133为标志物,采用免疫磁珠法从胶质标本中分离出与神经干细胞(neuralstemcells,NSCs)相似的脑肿瘤干细胞(braintumorstemcells,BTSCs)

  • 标签: 微小RNA 胶质瘤干细胞 耐药
  • 简介:脊索样胶质(chordoidglioma,CG)是一种主要发生于第三脑室下丘脑区的具有独特病理特征的肿瘤,临床较为罕见。近期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1例CG病例,并结合文献复习其临床及病理学特征,现报告如下。

  • 标签: 脊索样胶质瘤 显微外科 磁共振成像 免疫组化
  • 简介:目的研究外源性干扰素-β(IFN-β)基因对胶质细胞系SHG-44的诱导凋亡作用,探索胶质基因治疗的新途径.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IFN-β真核表达载体pSV2IFNβ导入人SHG44胶质细胞.应用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法检测IFN-β基因的稳定转染及表达,利用Hoechst染色、透射电镜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IFN-β基因成功转染SHG44胶质细胞并得以表达,并诱导SHG44胶质细胞凋亡.结论IFN-β能够诱导人SHG44胶质细胞凋亡,本实验为IFN-β基因治疗人脑胶质的应用奠定了初步基础.

  • 标签: 干扰素-Β 胶质瘤 凋亡 实验研究
  • 简介:本院自1996年1月至2003年5月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岩骨后巨大脑膜19例,手术21次,效果良好.现总结分析如下.

  • 标签: 巨大脑膜瘤 显微手术 疗效
  • 简介: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的脑胶质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为临床有效治疗胶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26例原代培养胶质细胞在体外对顺铂(DDP)、环磷酰胺(CTX)、5-氟脲嘴啶(5-FU)、长春新碱(VCR)化疗药物的敏感性。结果19例胶质细胞对单一化疗药物的敏感性从高到低依次为DDP〉CTX〉5-FU〉VCR。患者年龄与药物敏感性均无明显相关性;除DI)P外,病理分级与其他药物敏感性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比色法是一种快速、有效检测体外药物敏感性的方法。体外药敏试验对排除无效药物、筛选敏感药物进行个体的化疗,提高临床化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脑胶质瘤 化疗 药物敏感性
  • 简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2004年,我们对30例颅内囊状动脉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均为早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人,疗效良好.其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25~60岁.24例为第1次出血,6例曾有SAH史.Hunt-Hess分级Ⅰ级14例,Ⅱ级11例,Ⅲ级3例,Ⅳ级2例.7例后交通动脉有动眼神经压迫症状,3例椎-基底动脉有脑干压迫症状.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栓塞 治疗性
  • 简介:目的回顾性分析手术切除单发脑转移病人的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1996—2006手术切除的102例单发脑转移病人临床资料,对预后相关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经多变量分析,对改善预后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包括:年龄小于65岁,没有颅外转移,原发病灶控制,KPS生活状态评分≥70,病理为非小细胞肺癌,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所有病人的中位生存期是10个月。RPA(Recursivepartitioninganalysisclasses)1级的病人预后好于2级和3级。接受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病人的中位生存期显著高于未接受者。结论RPA分级在预测手术切除+辅助治疗的单发脑转移的预后中具有重要意义,RPA1级预后良好,中位生存期为12月。

  • 标签: 脑转移瘤 外科切除 RPA分级
  • 简介:目的探讨侧脑室三角区脑膜手术方法及其疗效。方法2008年3月至2015年8月手术治疗侧脑室三角区脑膜47例,采用经皮层入路25例、经脑沟入路22例。结果47例肿瘤按SimpsonⅠ级全部切除,无手术死亡病例。经脑沟入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2.7%)明显低于经皮层入路(60.%;P〈0.05)。47例术后随访1~12个月,平均为6个月。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有不同程度地改善,复查CT、MRI未见肿瘤复发;按GOS评分评估预后,经脑沟入路手术的患者中,5分12例(54.5%),4分7例,3分2例,2分1例;经皮层入路手术的患者中,5分2例(8.0%),4分4例,3分8例,2分11例;两者预后良好率差异显著(P〈0.05)。结论经脑沟入路切除侧脑室三角区脑膜符合微侵袭手术理念,术中辅助超声可以提高肿瘤的全切率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预后也较好,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但是对于肿瘤较大、颅内压明显增高的患者,采用经皮层入路是较好的选择。

  • 标签: 脑膜瘤 侧脑室三角区 显微手术 经皮层入路 经脑沟入路 疗效
  • 简介:目前高级别胶质的标准治疗方案是手术+放疗+化疗。治疗后MRIT1增强图像(T1WI)上可出现增强区域的扩大(假进展和坏死)或缩小(假反应),这些治疗后影像学改变对治疗策略的选择和预后判断有影响。目前传统影像学方法不能区分治疗后改变和进展。所以引入了新的影像学方法:功能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和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等。

  • 标签: 高级别胶质瘤 影像学方法 影像学进展 功能磁共振成像 增强图像 标准治疗方案
  • 简介: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破裂合并颅脑损伤的临床特征,以此鉴别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方法对我院近三年来收治的5例颅内动脉破裂合并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4例患者入院后急诊经CTA检查证实为颅内动脉破裂出血,其中前交通动脉2例,大脑中动脉1例,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l例;1例患者为动脉再次破裂后行CTA检查示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急诊开颅血肿清除及动脉夹闭术2例,动脉夹闭术1例,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术1例,药物保守治疗1例。恢复良好3例,重残1例,死亡l例。结论对伴有颅脑外伤史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应注意考虑颅内动脉破裂的可能,以便采取积极合理的治疗方案。

  • 标签: 颅内动脉瘤破裂 颅脑损伤 蛛网膜下腔出血
  • 简介:目的构建针对胶质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研究的组织芯片。方法根据研究目的设计118例样本(包括各级别人胶质组织、恶性胶质细胞系多细胞球体、胶质干细胞球体以及用于对照的正常人脑组织、人胚胎脑组织、神经干细胞球体)的阵列,应用组织芯片仪制作组织芯片蜡块,切片后进行HE染色和光镜观察。结果构建的组织芯片蜡块包含118个点阵;熔蜡后有个别点阵发生移位,切片后无点阵缺失;HE染色观察符合原始病理诊断。结论针对胶质发生、发展分子机制研究而制作的组织芯片是胶质分子病因研究的有用工具。

  • 标签: 组织芯片 神经胶质瘤 分子机制
  • 简介:脑胶质是起源于脑部神经胶质细胞,是最常见的颅内肿瘤之一。近30年来,原发性恶性脑肿瘤发生率逐年递增,年增长率约为1.2%,中老年人群尤为明显。根据美国脑肿瘤注册中心统计,恶性胶质约占原发性恶性脑肿瘤的70%,年发病率约为5/100000,每年新发病率超过14000例,65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升高。尽管神经影像学及胶质的治疗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胶质的预后远不能使人满意。

  • 标签: 低级别胶质瘤 分子病理 表观遗传学
  • 简介:目的探讨破裂大脑中动脉(MCA)动脉的早期显微手术治疗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3例破裂MCA动脉病人的临床资料。均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按Hunt-Hess分级:Ⅱ级14例,Ⅲ级10例,Ⅳ级8例,Ⅴ级1例。均在动脉破裂后72h内行显微手术治疗。结果动脉夹闭30例,夹闭加包裹2例,一侧夹闭、另一侧未处理1例。依据GOS预后评分:5分(恢复良好)24例,4分(轻度残疾)5例,3分(重度残疾)2例,1分(死亡)2例。结论早期显微手术治疗破裂MCA动脉效果显著,充分的术前评估和良好的显微外科手术技巧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 标签: 颅内动脉瘤 大脑中动脉 显微外科手术
  • 简介:脑胶质干细胞(BGSCs)是脑胶质的“种子”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增殖和多向分化潜能等干细胞属性。BGSCs很可能为神经干细胞(NSCs)转化形成,或者是初步分化的神经祖细胞重新获得了干细胞特性转化而来。BGSCs的发现和成功分离是近来干细胞和胶质起源研究的重大进展之一,对正确认识和理解脑胶质的发生、发展,指导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治疗措施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BGSCs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前景进行综述。

  • 标签: 神经胶质瘤 肿瘤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