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心理护理模式改善肝癌患者负性情绪、自我效能的效果及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1年6~12月我院肿瘤科收治的84例肝癌患者开展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行心理护理模式,对比两组的干预效果,包括负性情绪、自我效能、生活质量、护理满意度等,其中负情情绪、自我效能、生活质量的评价工具分别为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卡氏功能状态量表(KPS)评分。结果干预后,观察组SDS评分、SAS评分较对照组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GSES评分较对照组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PS评分较对照组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5.24%)较对照组(80.95%)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癌患者予以心理护理模式干预的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简介: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明显增高。WHO资料显示,本病是人类的第六大常见疾病。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本病的患病率正日益上升。积极防治骨质疏松症具有十分明显的社会意义和经济意义,近年来已得到了各级政府、卫生部门等的高度重视。1993年WHO将骨质疏松症定义为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退化为特征,以致骨的脆性增高而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系统性代谢性骨病。2001年的NIH会议引入了骨质量的概念,提出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强度受损,骨折危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骨强度主要反映了骨密度和骨质量的综合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