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治未病"思想下中医适宜技术防治管理在急诊监护室的应用。方法:为了提高急诊监护室护理效率和抢救成功率,于2023年2月起调整急诊监护室护理管理办法,按照中医“治未病”思想构建中医适宜技术的防治管理策略,按照常规层级分配原则,制定抢救过程中各层级护士的具体任务,明确站位、分工,通过培训提高护士对中医适宜技术的熟悉程度,确保各层级护士能够完成熟练的交叉配合,做好相关的组织支持工作,排班上要考虑各层级护士的搭配和抢救任务安排,2023年2-7月为实施后,2022年8月—2023年1月为实施前,实施前随机选择16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实施后随机选择17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急诊监护室总体抢救成功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急诊监护室护士的各项中医适宜技术护理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治未病”思想下中医适宜技术防治管理能够显著提高急诊监护室的抢救成功率,提升了护士的中医适宜技术护理水平,具有显著的应用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糖尿病性足病影像表现及对比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在 2019年 1月至 2019年 12月期间收治的 50例糖尿病足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 CT检查和 x线检查,对比不同检查方式下患者的检查结果。结果: CT检查方法的糖尿病足检出率明显高于 x线检查方法的糖尿病足检出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05); CT检查方法对糖尿病足患者的软组织病变检出率、骨质破坏检出率、血管病变检出率以及骨质疏松检出率明显高于 x线检查方法的检出率,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05)。结论: CT检查方法和 x线检查方法,对糖尿病足患者均具有比较高的诊断价值,相比之下 CT检查方法可以更加清晰的显示出患者下肢远端小血管病变情况,因此在临床中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为患者选择检查方法,以此提高糖尿病足疾病诊断的准确性,为患者的后续治疗提供更加充分的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眼科整体护理干预用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的价值。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月本科接诊糖尿病性视网膜病病人62名,随机均分2组。试验组采取眼科整体护理干预,而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对比视力等指标。结果:从视力上看,干预后:试验组(0.86±0.16),和对照组(0.65±0.14)相比更高(P<0.05)。从空腹血糖和餐后2h血糖上看,试验组分别是(5.01±0.69)mmol/L、(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家庭协作护理对小儿哮喘伴胃食管反流病管理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40例哮喘伴胃食管反流病症的儿童,依据进院的先后顺序,将患病儿童分为实验组及参照组,每组20例,参照组患病儿童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患病儿童实施家庭协作护理干预,观察两组患病儿童家属对哮喘相关知识的认知率、患病儿童对治疗的配合度。结果:研究显示不论是从患病儿童家属对哮喘及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率还是患病儿童对治疗的配合度上来对比,实验组均要好于参照组。结论:通过对患病儿童实施家庭协作护理干预,有效提高了患病儿童家属对对哮喘及胃食管反流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率,提高了患病儿童对治疗的配合度,有利于医患关系的持续性发展,具有临床效果,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临床药师主导慢病管理在改善患者药物了解程度、提高健康素养中的作用。方法:通过分析临床药师对100例心内科老年高血压患者住院期间的慢病管理,调查,临床药师在住院期间对患者进行的慢病管理,包括患者教育及接受患者咨询,评估患者入院时及出院时对药物的了解程度。结果:住院期间患者共咨询问题277例次,其中药物相关问题占比最高(45.1%),在药物相关问题中患者更关心的是药物的不良反应(26.4%)。药师主动对患者进行533例次的患者教育,其中就不良反应的教育占比最高(20.3%)。患者在出院时对药物的了解程度显著高于入院时(P<0.001)。结论:临床药师对患者住院期间的慢病管理可以显著改善患者对药物的了解程度,提高患者健康素养。
简介:摘要分析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的影响,选取我院1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分析的对象,对所有老年高血压患者实施护理,但是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进行分组,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采取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通过干预之后,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日均波动幅度情况,并对接受护理后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观察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日血压最大波动幅度的情况为5.51±1.66mmHg,整体满意度达到了100.00%。对照组老年高血压患者日血压最大波动幅度的情况为13.54±2.56mmHg,整体满意度情况为78%。说明社区高血压慢病管理模式在老年高血压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其应用可减少血压的波动,维持血压稳定,并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精神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抗精神病药物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愈发广泛。然而,这类药物在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副作用,如体重增加、心血管系统改变、肝功能异常等,这些副作用不仅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还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通过分析抗精神病药物的主要副作用,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并探讨了这些管理策略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副作用管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目的:探讨氧化苦参碱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及其对迁移能力的影响和机制。方法:CCK-8活细胞计数法分析氧化苦参碱不同浓度(0、1、2、4、6、8、10、20mg/mL)在不同时间(24、48、72h)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MDA-MB-231生长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Transwell法观察氧化苦参碱对MDA-MB-231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QPCR法检测EMT相关因子Snail-2和E-cadherin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浓度为2、4、6、8、10、20mg/mL的氧化苦参碱处理MDA-MB-231细胞24、48和72h后,对细胞的生长呈时间和剂量依赖性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实验提示2mg/mL氧化苦参碱可使G0/G1期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S期和G2/M期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细胞生长阻滞于G0/G1期。中、高浓度氧化苦参碱(4mg/mL、6mg/mL)处理12h能明显抑制MDA-MB-231的侵袭能力,抑制Snail-2mRNA的表达(P〈0.01),上调E-cadherin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0.01)。结论:氧化苦参碱对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生长和迁移侵袭有抑制作用,具有潜在的抗肿瘤生长和转移作用。
简介:目的:探讨槲寄生诱导人大肠癌HCT116细胞凋亡所涉及的信号转导途径。方法: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的增殖活力,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细胞调亡,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Westernblotting和DIG-EMSA研究细胞调亡途径。结果:槲寄生对HCT116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作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到典型的DNA梯状条带;槲寄生可通过抑制IκBα蛋白磷酸化进而抑制NF-κB;槲寄生可增强羟基喜树碱对HCT116细胞诱导的凋亡作用。结论:槲寄生对HCT116细胞有明显的生长抑制和诱导调亡作用,并且通过抑制NF-κB活性来诱导人大肠癌HCT116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