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31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乳胶法和化学发光法(CLIA)两种不同方法学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血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的异同,分析二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为临床选择一种经济、快速、准确、合适的检测HBV的方法提供参考价值。方法 对2019-2020年来我部疗养的特勤疗养员1 049例,分别应用乳胶法和化学发光法(CLIA)分别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血清标志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和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的结果具有一致性,无统计学差异;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两种方法学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 乳胶法具有简便、快速、独立包装的优点,结果也较准确,在初步筛选判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还是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化学发光法(CLIA)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具有更为灵敏、特异、方便、准确的特点。临床中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不同的方法学。

  • 标签: 乙型肝炎 血清标志物 乳胶法 化学发光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方法阻断母婴垂直传播的效果。方法将HBsA阳性的孕妇分成3组,阻断Ⅰ组,孕妇在妊娠7、8、9个月时,注射HBIG200u,新生儿出生时、生后4周分别注射HBIG200u,采用0、1、6程序的免疫法,接种10μg乙肝疫苗。阻断Ⅱ组,孕妇在妊娠期间不注射HBIG,新生儿处置两组相同。观察组采用0、1、6程序的免疫法单独接种5μg乙肝疫苗。结果阻断Ⅰ组与阻断Ⅱ组的阻断率分别为96.82%和97%,与单独接种乙肝疫苗阻断率为88.46%,有显著性差异,阻断Ⅰ组与阻断Ⅱ组相比,差异没有显著性。结论新生儿于出生后采用HBIG联合乙肝疫苗是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最有效措施。

  • 标签: 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 乙肝疫苗 母婴传播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HBV基因B、C型与α-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的关系。方法 基因芯片法对HBV基因分型,观察89例慢性乙型肝炎B、C型患者α-干扰素治疗前、后ALT、HBV DNA水平。结果8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B、C型分别是46和43例。干扰素治疗1年时,B型完全应答率(53.35%)高于C型(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8)。结论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B基因型优于C基因型。HBV基因型的检测对干扰素抗病毒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标签: 肝炎病毒,乙型 基因型 干扰素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研究荧光定量PCR检测血清HBV-DNA含量在乙型肝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21年1月到2022年9月前来我院就诊的乙型肝炎患者122例的血清标本进行监测,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的数量予以对比,并且应用ELISA法监测乙型肝炎标志物,分析检测结果。结果:不同病型乙型肝炎和其HBV-DNA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性;49例HBsAg(+)/HBeAg(+)/HBcAb(+)患者,HBV-DNA检出率100%(49/49);48例HBsAg(+)/HBeAb(+)/HBcAb(+)患者,HBV-DNA检出率是66.67%(32/48);6例HBsAg(+)/HBcAb(+)患者,HBV-DNA检出率是66.67%(4/6)。结论:乙肝病型和血清HBV-DNA水平没有相关性,和HBV-M表现模式有一定的关联;通过荧光定量PCR能够将HBV实际感染及复制状况检测出来,为诊断及治疗乙型肝炎提高参考依据。

  • 标签: 荧光定量PCR检测 血清HBV-DNA含量 乙型肝炎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随着抗HBV、HCV治疗学的进展,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肝癌学组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HBV/HCV相关肝细胞癌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进行了更新。此版共识在以往专家建议/共识基础上,对近年新证据结果进行分析并形成相关推荐意见,以期为肝病专科、感染科以及这些科室以外从事与肝癌诊疗工作相关的临床医生及社区服务中心、基层医疗机构等相关工作人员提供指导和参考。

  • 标签: 乙型肝炎病毒 丙型肝炎病毒 肝细胞癌 治疗学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我国急性乙型肝炎(乙肝)病例HBV基因型流行病学分布特征。方法收集2015-2017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报告的急性乙肝病例620例,通过巢式PCR扩增获得全长HBV基因组,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HBV基因型,结合基础资料分析HBV基因型的分布情况。结果在620例急性乙肝病例中,成功分型519例(83.71%,519/620),包括A型(0.19%,1/519)、B型(27.17%,141/519)、C型(62.04%,322/519)、D型(9.06%,47/519)、I型(0.77%,4/519)和CD重组型(0.77%,4/519);2个主要的基因亚型为B2(95.03%,134/141)和C2(72.67%,234/322)。基因型在我国7个地区分布不同,C型在东北(94.55%,52/55)、华北(93.85%,61/65)、华东(78.87%,56/71)和华南地区(58.14%,50/86)的比例较高,B型在华中(58.07%,36/62)和西南(52.94%,45/85)地区的比例较高,西北地区的D型(48.42%,46/95)比例较高;共有515例成功获得血清型,包括adr(57.48%,296/515)、adw(30.87%,159/515)、ayr(0.19%,1/515)、ayw(11.46%,59/515)。B型以adw血清型(92.14%,129/140)为主,C型以adr血清型(91.88%,294/320)为主,D型均为ayw血清型;不同性别、年龄组中,基因型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015-2017年我国急性乙肝基因型以B、C和D型为主,东北、华北、华东和华南地区C型为主;华中、西南地区B、C型均有,B型为主,D型多分布于西北地区;急性乙肝基因型与血清型存在相关性,B型以adw血清型为主,C型以adr血清型为主,D型均为ayw血清型;不同性别和年龄组中急性乙肝基因型分布无差异。

  • 标签: 急性乙型肝炎 乙型肝炎病毒 基因型 分子流行病学
  • 简介:目的评价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乙型肝炎血清学标志物检测中的应用。方法采用泰莱-Ⅰ型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及配套试剂(新波)对89例正常人血清及89例HBV感染者血清用TRFIA检测HBsAg、HBsAb、HBeAg、HBeAb及HBcAb,并同时用酶标方法进行比较。结果178份血清进行检测结果同ELISA方法比较:HBsAgKappa值1.0,HBsAbKappa值0.894.HBeAgKappa值=0.8884,HBcAbKappa值=0.782,HBcAbKappa值=0.805,均显示两者之间结果高度一致性。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技术检测乙型肝爽血清学五项标志物,灵敏度高、特异性强、操作简单、成本较低,可作为乙型肝炎病毒定量的另一种常规方法.

  • 标签: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 乙型肝炎病毒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乙肝病毒核酸(HBV—DNA)时,自制质控品的扩增循环阈值(CT)作为靶值在室内质控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留取已知HBV—DNA浓度的患者血清和甲、乙、丙、戊肝和HIV血清学标志物全阴性的患者血清,通过一定比例稀释得到预期浓度的质控物,分装并-70℃保存。分别计算出靶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OCV%、RCV%),以CT值在±2S为质控警告线±3S为质控失控线,绘制Levey—Jennings质控图。分析结果质控物最佳条件下的、S和OCV分别为27.5、0.65和2.36%;常规条件下的、S和RCV分别为28.7、0.73和2.54%。RCV值<2OCV值,此RCV可以接受。结论自制质控品的CT值作为靶值应用于RT-PCR法HB—VDNA定量的室内质控中,制图方便,结果准确可靠,可以推广。

  • 标签: HBV-DNA 扩增循环阈值 室内质控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激素不同给药途径治疗H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检测三组治疗前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及乙型肝炎病毒载量HBV-DNA等相关指标。结果在病情好转患者中,穴位注射激素组和静脉注射激素组的消化系症状如腹胀、纳差明显改善的时间,黄疸明显消退的时间,均少于常规内科治疗组。穴位注射激素组比静脉注射激素组的并发症感染、出血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结论肝衰竭的早期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小剂量地塞米松足三里穴位注射的疗效与静脉注射组相当,均较内科综合治疗能够明显提高疗效,而感染、出血的发生率足三里穴位注射明显低于静脉注射组。

  • 标签: HBV相关慢加(亚)急性肝衰竭 地塞米松 不同给药途径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拉米夫定(LAM)治疗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将近几年在我院进行LAM治疗的HBV相关ACLF患者60例设为研究对象,统计其临床资料,对影响短期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患者采取LAM治疗一个月后,有48例存活者,其余12例患者均死亡,患者Alb及MELD评分明显下降;患者采取LAM治疗三个月后,有40例存活者,其余20例患者均死亡,患者TBil及MELD评分明显下降;患者采取LAM治疗半年后,有46例存活者,其余14例患者均死亡,患者Alb及MELD评分明显下降。结论LAM治疗HBV相关ACLF患者一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MELD评分和Alb下降;而三个月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TBil值和MELD评分,半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MELD评分和Ald下降。

  • 标签: 拉米夫定 HBV 慢加急性肝衰竭 短期预后
  • 简介:目的了解慢性乙肝患者性别、血清中HBV-DNA含量及年龄对肝脏损害程度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定量系统检测了血清HBV-DNA含量。同时对患者肝组织进行病理分级。结果乙型肝炎患者无论男女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损害,血清中HBV-DNA含量,以重度患者为高,其次为中度和轻度患者(H=10.017P〈0.01)。结论血清HBVDNA含量与肝组织的损害程度有明显相关性。

  • 标签: 乙肝 HBV-DNA 肝组织
  • 简介:目的:了解HBeAg(-)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临床特点和血清HBV-DNA检测的意义。方法:对520例CHB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HBeAg(-)和HBeAg(+)CHB患者HBV-DNA定量组内和组间差异。结果:HBeAg(-)CHB166例,占31.92%;HBeAg(+)CHB354例,占68.08%。HBeAg(+)组HBV-DNA总体上高于HBeAg(-)组;不同病程HBeAg(-)CHB比例轻度组为12.8%,中度组为13.2%,重度组为19.2%,重型组为31.4%,肝硬化组为47.5%。结论:目前我国CHB病例以HBeAg(+)者占多数,HBeAg(+)组HBV-DNA总体上高于HBeAg(-)组,随着病程进展HBeAg(-)CHB比例上升。

  • 标签: 乙型肝炎 慢性 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 乙型肝炎病毒DNA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厦门市梧村社区小学生HBV感染的流行病学及免疫接种情况,为本地区乙型肝炎综合防控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厦门梧村社区三小学共2 722名小学生进行普查,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6个月后统计免疫接种情况。结果HBsAg阳性率为2.8%,HBsAb阳性率为28.4%,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年龄6~7岁组明显高于≥10岁组。三小学中梧村小学乙型肝炎感染率最高,实验二小感染率最低。共发现HBV"小三阳"51例,梧村小学共23例(45%),HBV"大三阳"0例。所有小学生于出生后0、1、6个月全部接种三针次乙型肝炎疫苗,目前高抗体梯度7人(0.3%),低抗体滴度766人(28.1%)。6月后梧村、实验、东埔三小学实际免疫接种率分别为28.67%、62.33%、10.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94.9,P<0.01)。结论厦门梧村社区小学生具有HBsAg阳性率低,但保护性抗体HBsAb阳性率、抗体滴度及总体免疫接种率低等特点,且HBsAb的血浆水平随着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所有HbsAg阴性及HBsAb抗体滴度低的小学生应再次免疫接种,尤其是大年龄组小学生,对提高厦门市地区对小学生乙型肝炎防控意义重大。

  • 标签: HBV感染 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 小学生 社区 免疫接种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石嘴山市从业人员HBV感染状况,为控制乙型肝炎的流行和卫生监督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5年到石嘴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体检的从业人员18642名进行了HBV酶标法检测并采用χ2检验分析数据。结果18642份标本中HBsAg阳性为927份,阳性率为4.97%,HBeAg阳性为410份,阳性率为2.20%。结论从业人员HBV感染者应主动从事与餐饮、公共场所无关的工作,进一步控制乙肝病毒的传播。

  • 标签: 从业人员 HBaAg HBeAg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