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对俯卧位通气治疗新生儿肺炎并发呼吸衰竭临床效以及对新生儿肺动态顺应性的改善情况。方法:2021年10月至2022年10月收治的40例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儿,随机均分为对照组以及实验组,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性的仰卧位通气治疗,实验组患儿采用俯卧位通气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儿的呼吸力学参数、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比较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实验组内患儿的潮气量、每分钟通气量、气道平台压、动态顺应性以及气道阻力的呼吸力学参数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内患儿的氧合指数、血氧饱和度、血氧分压以及二氧化碳分压的血气分析指标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内患儿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胸腔内血容积指数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均要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内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要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患有肺炎并发呼吸衰竭的患儿,对其进行俯卧位通气治疗,可有效改善新生儿的肺动态顺应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机率,值得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河南省人民医院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2020年6月-2021年6月收治的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45例,将其按照随机双盲方法分为2组,一组为在其进行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中运用常规护理干预的对照组,n=23;另一组则为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中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研究组,n=22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末正压通气(PEEP)以及氧合指数(P/F)等呼吸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且在出血和凝血、感染、溶血等并发症上,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体外膜肺氧合ECMO技术联合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理想,可改善患者呼吸功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逐步肺复张技术在肥胖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低氧血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月78例肥胖主动脉夹层术后低氧血症患者的资料,根据治疗方式,采取常规机械通气治疗的40例分为对照组,采取逐步肺复张技术治疗的38例分为试验组。比较两组的肺复张前和肺复张后1 h的心率(HR)、呼吸(R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合指数(PaO2/FiO2)、肺动态顺应性(Cdyn)、血氧饱和度(SpO2),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并发症。结果两组肺复张后1 h的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肺复张后1 h的RR显著低于试验组,SBP、DBP显著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对照组肺复张后1 h的PaO2、PaO2/FiO2、Cdyn显著低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肺复张后1 h的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呼吸机使用时间、ICU停留时间显著高于试验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与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逐步肺复张技术可显著改善肥胖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低氧血症,提高其肺通气情况,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俯卧位通气用于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中的改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147例急性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给予俯卧位通气治疗,观察并比较分析初始俯卧位、俯卧位1小时、俯卧位2小时的动脉血样分压(Pa0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02)、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呼吸阻力(R)、肺顺应性(C)。结果初始俯卧与俯卧1小时、俯卧2小时HR、MAP、RR、R、C,经统计分析,无显著差异(P>0.05);但初始俯卧与俯卧1小时、俯卧2小时的Pa02、PaO2/Fi02经统计分析,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急性呼吸衰竭患者采用俯卧位通气可有效改善氧合状态,促进肺部分泌物的排出。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在ICU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采用俯卧位通气的临床护理效果。方法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我院在2014年5月—2016年5月期间收治的66例呼吸衰竭患者进行分组研究,即对照组和实验组,每33例患者为1个护理小组,将常规护理应用于对照组患者护理中,而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全面护理干预,护理后,将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相较于对照组患者,实验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明显较优,并发症发生率明显较低,同时护理满意度明显较高,差异对比均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ICU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中应用俯卧位通气具有明显的护理效果,在临床护理中值得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肺炎并发呼吸衰竭患儿氧合及肺力学的影响。 方法:对于的 50名儿童,自控方法用于仰卧位 - 俯卧位 4小时,持续 8小时。记录和分析呼吸机参数,动脉血气和肺力学的变化。结果:在呼吸机参数变化不存在显着差异的情况下,机械通气儿童接受自我控制,俯卧位的 PO2比仰卧位高 4小时,俯卧位的潮气量为 4小时。与仰卧位 4小时相比,每分钟通气量和肺动态顺应性得到改善。结论:俯卧位通气可改善肺炎合并呼吸衰竭的氧合作用,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增加每分钟通气量和潮气量,提高肺动力顺应性。
简介:目的探讨单纯视网膜黄斑裂孔行玻璃体腔注气手术后俯卧位持续时间对裂孔封闭的实际效果,探究术后所需俯卧位的最佳时间,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05年5月—2008年6月,采取便利抽样的方式,选择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确诊单纯黄斑裂孔住院行视网膜复位玻璃体腔注气手术患者48例,术后采取俯卧位,随访并跟踪6个月,观察术后恢复所需最适合的俯卧时间并分析相关因素。结果通过6个月随访,48例术后未复发者的实际俯卧时间为(2.04±1.20)周。患者实际卧周数与术后1周时的气体残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相关性。气体的种类与2周气体残留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在相关性。患者出现手麻10例,占20.8%,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眼部手术后,患者正确的卧姿、术后2周左右的俯卧时间有利于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可坚持性,有效改善因长时间限制性体位而发生的并发症,也有利于减少玻璃体腔注气并发症的发生。术后1周随访有助于及时调整卧位,4周随访有助于及时应对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