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真的“一拨就灵”吗?卓松盛(特约撰稿人)笔者与热线电话的缘份,始自1987年。那年夏天去广州出差,适逢国内第一条青少年热线电话在秘诞生,笔者饶有兴趣地听取了有关情况的介绍,回北京后为这个新生事物撰写了一篇冲动的赞美文章。一搁六七年,社会环境发生了不小...
简介:<正>被评为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的《灵与肉》(作者张贤亮,发表于《朔方》1980年第九期,后由上海电影制片厂改编拍摄成电影《牧马人》),1981年在文学界引起了不同意见的争鸣。争鸣的焦点,首先集中在如何评价小说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许灵均上。肯定者认为,许灵均是当代文学艺术画廊里成功的一个爱国者的典型形象。作者出色地讴歌了这个“劳动者的爱国深情”,“写得很美,很感人,字里行间洋溢着一种热爱祖国、热爱乡土的深情”(西来:《劳动者的爱国深情》,见《人民日报》1981年2月11日)。“他的恋土之情、爱国之诚,在作品中的表现是生动、真实的,饱含深情的,是写得充分的,有说服力的。他的不忍离去,留恋家园,说明他能够抵制物质生活的诱惑,能够抗御享乐主义的侵袭,能够摆脱过去所谓家族和父子观念的束缚,能够摒弃对异国情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