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新闻界的"学习运动"在宣传管理中是一项极具中国特色的基础性工程。本文以前些年曾在全国新闻界开展的"三项学习教育活动"为例,沿着汤普森所谓"深度解释学的方法论架构"的思路,说明和解释"学习运动"何以成为新闻生产的一项"统治技术";并部分吸收吉登斯的"策略行为"分析原则,分析它是如何通过"自我技术"的中介进入新闻生产领域的。本文认为,作为一种"统治技术"的"学习运动",通过参与者"自我技术"的中介,在实际宣传管理中建立的是一种"象征性服从"关系。其基本特点是:被管理者一方面保留对管理思想、管理体制以及管理方式的某些怀疑甚至不满,另一方面又通过一定的象征形式在表面上表示认同和服从。后者又构成来自权力制约的前提条件,而管理者对此似乎也有明确认知。
简介:伊斯兰世界与中国拥有深厚的历史交往传统,广泛的现实合作基础,是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战略力量。作者先后走访伊朗、阿联酋等伊斯兰国家,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实地观察等方法,探寻'一带一路'倡议在伊斯兰世界传播中面临的挑战,研究'一带一路'倡议在伊斯兰世界传播的战略与路径。调查显示,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交流中存在'双向刻板印象'问题,伊斯兰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当代认知与未来预期存在较大反差,对中国企业在伊斯兰世界的经贸活动存在许多认识误区。在建设'一带一路'的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对伊斯兰世界的传播,要着眼于构建人类新文明的战略目标,全面提升战略传播能力,加强对伊斯兰世界的认知研究,创新传播理念与手段,拓展中华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对话的途径。
简介:大众传媒对现代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显著,除了满足我们日常的信息需求之外,大众传媒也提供给了我们大量的人物形象。电子传媒特别是电视直观地将各种人物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使得中介性接触产生类同于现场情景下的某些亲密性,从而使它成为一种特殊情景下的人际交流。受众将大众传媒中的人物当作真实人物做出情感和认知的反应,这就是1956年由美国心理学家HortonandWohl提出的“准社会交往”(parasocialinteraction)。青少年在成长的关键时期,这种对媒介人物的依恋表现得尤为显著,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上升到偶像崇拜的层面。本研究对浙江省近5000名中学生的偶像崇拜现象进行了调查,回收有效问卷4562份.对其中103名调查对象进行了深度访谈。我们将有关偶像的选择设计为开放型问题,调查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
简介:2008年是我国对外传播发展历程中的重要时间节点。2009年中央明确提出我国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总体规划,'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自此拉开帷幕。2019年是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实施的第十个年头,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重点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分析与反思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在实践方面不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但理论研究总体偏弱,能够在较长时间段内对媒体的国际传播实践活动进行潜心开掘的研究成果更不多见。文章即是在中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整体推进十周年的背景下讨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实践研究与意义。总的来看,中国的对外传播经历了从硬件设施建设到核心能力打造,再到护航'一带一路'的发展阶段,这同时也是中国媒体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由追逐硬实力到重视软实力,由自说自话到寻求共同话语的一个转变过程。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过程中,新闻传播研究需要考虑将中国实践理论化的可能性,'新媒体跨文化传播'就是理论探索的方向之一。在新的媒介环境下,在国际传播主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已不再是媒体或媒体网站单方面的事情,而成为多元主体共同的事情;以媒体为主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亦应上升为多元主体的国际传播能力共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