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文章基于历史与田野两个方面的研究,通过对国家礼乐系统在县一级地方行政中的具体实施,以及当地现存主流乐种在民众礼俗生活中的历史变迁与文化意义的分析,探讨以礼乐为基础的礼俗活动及其用乐对于不同乐种文化特征形成的重要意义。礼乐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秩序一种最基本的制度设置,考察当下民众生活依旧可以感受到这种维度的存在与影响。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礼俗用乐"是一个重要的分析视角。
简介:北京戏剧家协会和中国戏曲学院于2005年12月11日至18日,在北京联合举办首届小剧场戏曲展演暨“传统戏剧的当代拓展”研讨会。
简介:作为表演场所,音乐文化空间是一个兼具物质性与文化性的时空场域。广州粤曲茶座是位于传统广式茶楼中的粤曲表演场所,向来为粤曲发展成熟的重要阵地。当下广州仅开设有两间粤曲茶座,从文化空间的视角对这一空间的物质构成与文化构成进行调查,可以分析这一特定的粤曲表演形式运行的社会机制。
简介:就目前高校的现状来讲,刘天华在音乐学院是在位的,而阿炳缺位,也就是说中国传统音乐家是缺位的。中国传统音乐家的音乐经验和音乐行为结构不同于西方的标准,但两者是平等的。可以说,有了新的生态文明社会发展理论的参照,就有了中国传统音乐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一方面要树立自信,更需要文化自觉。尽管高校音乐教育制度改革创新之路充满艰辛,但我们坚信新的文明历史将决定中国音乐教育的未来。
简介: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已迫在眉睫。其中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就是,许多传统音乐品种失去了新的观众,广大青少年对其不了解、不喜欢。不仅如此,作为这些品种本身的传承也面临后继无人的问题。尽管政府部门不断加大对传统音乐的保护力度(比如全国上下正在积极开展的各种“申遗”工作等等),但窃以为传统音乐的文化生态状况依然不可忽视。原因在于中国传统音乐目前面临的种种危机,乃生态环境发生重要变化使然。
简介: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自成体系的"宫调",是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形成和逐步完善的.它拥有以宫音和调声为代表的两个系统,而"旋宫"和"犯调"、"顺旋"和"逆旋"、"之调"和"为调"等,则是这两个系统在宫调体系中存在的具体体现.认识宫调体系中存在的两个系统,对研究我国古代的宫调理论以及古谱解译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简介:<正>尊敬的来宾们,诸位老师,同志们,同学们:请允许我首先代表全院师生员工向出席今天大会的文化部朱穆之部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李凌同志,教育局方仟局长和兄弟院校诸位领导同志及全体来宾、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且代表院领导和党委向全院教师和职工、同学们致以节日的祝贺!我还要借此机会向刚入学的新同学们表示热烈欢迎!
简介:2017年12月23日至24日,由中国戏曲学院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主办,中国戏曲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承办的“第四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高峰论坛”在京召开。巴图院长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词。此次论坛共有来自全国高校、艺术理论研究机构和艺术院团的9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旨在用当代的理论架构与学术视野探寻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与价值。
简介: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民间音乐)类别在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和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中的数量日渐增多,但从传统音乐本身的特殊性、个体性、群体性入手,切入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研究还很有限。对传统音乐的这三个特性的强调,目的在于避免因突出代表性而忽略多样性、丰富性,造成音乐标准化、单一化的后果。寄望今后的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间音乐丰富的区域特色与个人风格都应该拥有“代表”,每个区域选择的代表性传承人都应能最大程度地代表一个乐种的艺人群体。
简介:尽管20世纪以来的许多作曲家们在音乐语言上有了较大的拓展,并且将音色、节奏、织体等上升为重要的结构布局手段,然而,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在音乐发展的逻辑关系上仍然保持着相当的一致性。不同的结构布局方法,只是对音乐时空不同的分配而已,从这一角度上讲,作为与调性和声的结构并行发展起来的传统曲式,仍可成为无调性音乐语言的结构布局方法之一。这里笔者通过对乔治·本杰明的钢琴曲《海顿之名的冥想》的分析所获得的启示。
简介:20世纪,琴乐文化经历了其漫长生命中最为剧烈的一次转型。在多重非本位因素倾压下,当代琴人的琴乐语言表达同传统琴人之间已然产生变异。本文基于琴乐音响实体,在近现代广陵琴派的风格标志及师承关系下,由琴乐语言表达中的音时展衍、声韵关系以及音乐表现力三个方面,对张子谦、刘少椿、龚一、成公亮等前后两代琴人的琴乐语言表达进行横、纵两向的比较研究,试图反思20世纪古今、中西、雅俗等多方元素碰撞和交融下,包括古琴在内的传统音乐文化在直面现代时所共同发生的“汇流”。
简介: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王次炤长期以来对中国传统音乐形态的研究和对传统音乐思想的研究始终是两条平行的理论线索。事实上,一种艺术形态与它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以及与此相关的艺术观念不可能没有联系;因此,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考察中国传统...
简介: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西方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对我国的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近年来,我国文化事业快速发展,传统文化也得到了更大的认可.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传承途径也十分丰富,本文主要讨论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与民族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并分析了利用民族民间舞蹈进行传统文化传播和发展的有效途径.
简介:本文基于人们欣赏音乐时心理活动的自然属性,对这种心理活动规律的审美准则进行概述,即动力性与平衡性;再根据中国传统音乐横向性发展及意境营造的特点,谈了对欣赏中国传统音乐时基于心理活动自然属性下的审美准则的认识,分析了中国传统音乐怎样保持音乐的动力性与平衡性从而满足人们的自然心理活动规律。
简介:天津音乐学院建校五十五周年校庆之际,举办了一系列的学术活动。2013年11月1日,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做客“天籁讲坛”,并以“上海音乐学院的办学传统”为题,与徐昌俊院长和台下听众分享、交流了在尊重教育和艺术规律的前提下,办好高水平音乐学院的具体举措。以下为此次访谈的实录整理。
简介:京剧《贵妃醉酒》是戏曲舞台上的一出经典之作,也是京剧教学一线的保留剧目。按传统“学院派”风格传承该剧,并不只是对于一出剧目的继承,更是对于一系列传统传承方式的归纳整理。戏曲教学中,在传统上继承的多少直接影响着京剧艺术的传承和未来,这也就使得我们身处教学岗位上的京剧工作者们,教学中首先就要树立“学院派”的教学思维,坚定保持传承中的传统,充分认识到教学过程中,保持传统的表演手法、传承方式、剧目风格对于京剧艺术教学的价值。
简介:俄罗斯浪漫派作曲家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1873-1943)的钢琴协奏曲创作,在其创作领域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体现着浓厚的浪漫主义气息,表现了一个忠实、诚挚的普通人思想感情。使听众极易理解和接受。本文通过对作曲家生平介绍,以及对其晚期作品《第四首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的旋律、和声以及曲式结构方面,去研究他晚期作品的美学风格。通过对演奏方式的解读,试概括他的音乐品质,由此梳理总结拉赫玛尼诺夫晚期创作中的美学思想。
简介:民族管弦乐艺术是新中国专业音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彭修文作为中国广播民族乐团艺术历程中具有突出贡献的作曲家和指挥家,他在上世纪中叶参与创建并实践的新型民族乐队建制与创作至今影响深远,本文将近期相关主题研讨活动中的学界动态作了归纳与梳理。
简介:会议主题为“石器时代的音乐研究”的第十五届国际传统音乐学会(ICTM)音乐考古学研究会学术会议,于2017年夏在斯洛文尼亚首都卢布尔雅那科学与艺术学院研究中心召开。与会学者围绕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人类的音乐文化、人类与发声工具使用关系的发展演化、洞穴音乐文化以及史前遗址的音响考古学研究等问题进行探讨。本届国际音乐考古学术研讨会,很好地促进了世界各国音乐考古学家的学术交流,同时也体现出音乐与考古、建筑、美术、科技、医学等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是跨文化、跨地域的音乐考古学学术对话。
简介:海南黎族民间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我国南海区域具有鲜明"陆缘海"特征的文化写照,也是海南本土音乐与我国南海周边诸岛国民间音乐相互包容、互相渗透的一种文化缩影。2014海南黎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通过"非遗"保护、教育传承及南海文化三个方面的理论阐释和设计论证,不仅将相关民间音乐流布和演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梳理和研讨,而且通过其地域特色鲜明的"本土音乐"与我国南海周边岛国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等的渊源联系的探索,提出了构建中国传统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泛区域化"南海文化圈"的学术概念。
礼俗用乐与民众生活——一个县域音乐文化传统的结构分析
首届小剧场戏曲展演暨“传统戏剧的当代拓展研讨会”圆满结束
茶楼中的传统粤曲文化空间——对广州两家粤曲茶座的考察报告
阿炳作为中国传统音乐家代表在高校中的消解与重建的思考
关注传统音乐的文化生态——关于建立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指标”的建议
一种体系 两个系统——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中的“宫调”
发扬好传统 开创新局面——庆祝首届教师节及建院三十五周年
我院召开“第四届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高峰论坛
从传统音乐的三个特性看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现代音乐语言与传统曲式的巧妙结合──乔治·本杰明钢琴曲《海顿之名的冥想》分析
汇流,当传统直面现代——以近现代广陵琴风的音乐语言表达为视角
美善合一的审美观念及其对中国传统音乐实践的影响
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思路探究
基于心理活动自然属性要求下对中国传统音乐审美准则的认识
上海音乐学院的办学传统--上海音乐学院院长许舒亚“天籁讲坛”实录
京剧传承中“学院派”的教学思维——从《贵妃醉酒》思考京剧传统教学之价值
坚守传统 诠释浪漫——拉赫玛尼诺夫晚期钢琴协奏曲美学风格探析
弘扬传统自主创新——“2007北京彭修文中国民族管弦乐艺术国际论坛”述评
第十五届“国际传统音乐学会音乐考古学研究会”学术会议综述
弘扬传统音乐 践行学科理论——2014海口·黎族音乐传承与保护学术研讨会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