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0 个结果
  • 简介:织法(LostWaxandLostTextile),主要由是由美国艺术史家艾玛·邦克(EmmaC.Bunker)及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的约瑟夫·特恩巴赫(JosephTernbach)等人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提出的1,用来解释俄罗斯艾尔米塔什博物馆等收藏的一类动物形金牌饰的铸造工艺,这种金牌饰有的背面有凸起的织物印痕,年代约在公元前3世纪前后2。

  • 标签: 牌饰 铸造工艺 蜡模 动物纹 宾夕法尼亚大学 八十年代
  • 简介:纳石是一种以金线来织造纹饰的丝织物,被认为是中国元代织造工艺的典型代表。本文以隆化鸽子洞元代窖藏出土丝织品中的4件纳石为标本,对其纹样设计、组织工艺及织造技术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

  • 标签: 隆化 鸽子洞窖藏 丝织品 纳石失 织造工艺 元代
  • 简介:四合花纹纳石辫线袍,元代,织金锦,袍长142厘米,两袖通长246厘米,袖口阔14厘米,下摆宽115厘米,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大苏吉乡明水村出土,是目前国内保存相当完好的一件辫线袍。

  • 标签: 藏品整理 藏品收集 四合花纹 "纳石失" 线袍
  • 简介: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期蜡铸件,属春秋晚期器,技术已相当复杂。早期的、技术较原始的蜡铸件并未发现。中国蜡法的起始年代和原始技术仍是一个学术悬案。近年来发现了一批早至商晚期的中原和长江中下游青铜器,其纹饰或附件的成形无法按陶范法解释。按技术特征分类,计有通体为难于脱范的模纹;模纹内宽外窄;模纹边缘上翘和绳索状附件缺少范线等4种。对4种现象进行了讨论,并作了部份模拟试验,据此提出:中国蜡法起源于“焚失法”;焚失法最早见于商晚期;这种技术在无范线蜡法出现之后逐渐消亡;至春秋中晚期,无范线蜡法已相当成熟。

  • 标签: 古代失蜡铸造 起源 焚失法
  • 简介:本文对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编号B163:46蒙古文残文书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认为该文书很可能是1324年出镇沙州的诸王阿剌忒纳里颁发给吐蕃地区某个招讨司的令旨。文书书于阿剌忒纳里驻镇沙州期间。基本内容为对招讨司有关军事事务的请示的答复。

  • 标签: 莫高窟 蒙文文书 阿剌忒纳失里令旨
  • 简介:曾侯乙尊盘等青铜器是否采用蜡法铸造工艺,是近来学术界一个热议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主张和否定两种观点的分析,指出过去确认尊盘为蜡法工艺的论据不足。同时,否定说提出的一些反对意见,有多存在缺陷,否定说的核心观点一尊盘附饰上可见范缝和焊痕的说法,则是错误的。但尽管如此,曾侯乙尊盘是否采用蜡法,则还需要进一步论证。

  • 标签: 曾侯乙尊盘 失蜡法 述评
  • 简介:在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中,明王朝从第三帝太宗即成祖朱棣开始,重用宦官是比较突出的。有明以来,因罪恶昭彰、祸国殃民而名载史册的宦官为数不少。如英宗朝的王振、曹吉祥,宪宗的汪直,武宗朝的刘谨、谷大用,穆宗朝的冯保,神宗朝的陈奉、高淮、梁永。熹宗朝的魏忠贤、崔文升等等。但也十分有趣,正是重用宦官的成祖永乐皇帝朱棣一朝竟然出了三位名垂青史的功勋太监。

  • 标签: 丝绸之路 东北 封建王朝 永乐皇帝 明王朝 宦官
  • 简介:春秋战国时期是青铜范铸工艺发展的新阶段,极具特色的繁复透空青铜器成为这一时代的典型代表。透空一词主要强调这类青铜器的空间结构特点。透空青铜器的雏形可追溯到西周中期,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到战国中晚期达到鼎盛,器物型制和附饰与楚文化青铜器相似,是在陶范铸造青铜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透空青铜器纹饰区都存在分型面,是陶范铸造技术范面修饰的延伸和发展,与蜡铸件的软模根本不同。透空青铜器纹饰单元的小孔、交织的铜梗等,是范铸工艺的创新性运用。湖北随州文峰塔东周墓铜盘附饰中的铜梗,其表面褶皱并非蜡铸造的直接证据,而是典型范铸工艺中内腔流铜不畅的表现,是因为泥芯上流铜腔道过长或弯曲过多,与蜡铸造无关。先秦透空青铜器从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地发展,是对范铸工艺的继承和创新。

  • 标签: 先秦 透空青铜器 铸造工艺
  • 简介:河南叶县许灵公墓出土的透空蟠虺纹饰件结构高度复杂,有多种纹样对称组成。经用多种科技手段检测,确证其为铸态的高锡青铜合金,由蜡法整体铸成,未见铸接、焊接痕迹,其铸作年代为公元前547年或稍后。这一研究再次证明了蜡法是先秦铸师的重大科技创造,所谓中国青铜时代“没有失蜡法铸造的器例”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 标签: 失蜡法 许灵公墓 青铜饰件 蟠虺纹
  • 简介:本文首先就关于部分禅宗北宗人物传记中的失误之处进行举证,同时对禅宗初期的重要人物高僧法如,在禅史上的地位略作评价;再次就、两书不载法如或窜改法如弟子师承关系之失误进行评析.

  • 标签: 北宗人物 东西两京 弘忍十大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