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40 个结果
  • 简介:博物馆文物环境因装饰材料所致甲醛污染以及由此产生对文物危害问题已被普遍关注。为了评价净化材料实际使用中对污染物去除净化能力,搭建了静态试验舱,建立了该环境中甲醛的定量分析方法。研究了甲醛溶液法和人造板散发法两种产生甲醛气体的方法,以及吸附材料不同加入方法等对净化材料评价结果的影响,研究试验舱内甲醛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净化材料脱附量检测方法,分别测定了活性炭和三种壳聚糖基净化材料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用人造板散发法产生甲醛气体方法能用于甲醛净化材料的评价,得到净化率指标反映了净化材料在实际文物环境中的应用效果,脱附量指标能直观比对和反映净化材料对污染物的吸附稳定性。

  • 标签: 甲醛 空气污染 博物馆 净化材料
  • 简介: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日益在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博物馆的发展也离不开对这一科学生产方式使用。通过对博物馆藏品影像数字化工作状况的分析、介绍及其意义的阐发,指出文物的数字影像信息是博物馆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资源,它的合理开发与应用涉及了博物馆工作的各个主要方面。博物馆的未来在于数字化,博物馆数字化的关键在于文物数字影像资料的科学开发、利用和管理。

  • 标签: 文物数字影像 指标体系规范 系统管理应用
  • 简介:根据博物馆学界所普遍认同的国际博协的定义,“博物馆是一个为社会和社会发展服务的,非盈利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这一定义指出了博物馆的职能,即征集、保护、研究(馆内研究和辅助馆外研究)和传播(包括教育和游览)。其中征集、保护和馆内研究属于内部职能,辅助研究和传播属于外部职能。对照博物馆的定

  • 标签: 博物馆 展品陈列 解释体系 展品解说
  • 简介:交流阻抗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电化学测试方法被广泛应用于各工业领域,本工作将交流阻抗技术应用于研究铁质文物封护剂的性能。为了更好研究封护剂的耐蚀性能,运用交流阻抗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用该技术对铁质文物复合封护剂与聚氨脂乳液封护剂电化学性能进行测试研究。结果证明,复合封护剂的性能优于聚氨酯乳液。实验结果提示,交流阻抗法为文物封护剂的研究提供了一种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

  • 标签: 电化学阻抗谱 文物保护 封护剂
  • 简介:博物馆除了为观众提供观光的机会和提供教学用具之外,从总体而言,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可以使观众重建对自己的理解与学习能力的自信心。它可以使人们了解过去的事情的发生根源,来龙去脉。它可以帮助观众认识到人类和人类的行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 标签: 博物馆功能 评价方法 学习能力 观众 自信心
  • 简介: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管理工具,"全面质量管理理论"以顾客为中心,通过全过程控制实现质量的持续改进。它不但在制造业中获得成功,在国外一些博物馆中也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我国的博物馆可以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将以社会公众的满意度作为开展质量管理的关注焦点,将全员参与作为开展质量管理的重要保障,通过对工作进行"全过程控制"来实现博物馆绩效,以持续改进作为博物馆质量的永恒目标。

  • 标签: 全面质量管理 博物馆质量 博物馆绩效
  • 简介:就目前来看,通行在我国的朝鲜通史基本有三种版本,一是中译本《朝鲜通史》(下简称“中译本”);一是由延边大学学者编写的多卷本《朝鲜通史》(下简称“延大本”);另一版本亦是延边大学学者所著的《朝鲜简史》(下简称《简史》。)

  • 标签: 朝鲜 通史 认识体系 古代史 早期 延边大学
  • 简介:蛋白质常作为胶结材料存在于壁画、建筑彩绘文物中。它的老化变质及其流失会使彩绘颜料产生掉色、脱落,胶结材料的含量与该类文物的病害密切相关。因此,定量测定蛋白质含量对彩绘文物的病害机理和修复保护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总结凯氏定氮法、分光光度法等蛋白质含量测定的一般方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彩绘文物颜料层和古建油饰彩画地仗层中蛋白质含量测定的常用方法,如气-质联用法、氨基酸分析法、元素分析法。介绍了这些方法的原理、特点以及应用实例。从分析结果来看,以上方法在彩绘文物颜料层和地仗材料中蛋白质含量测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标签: 蛋白质 文物 含量
  • 简介:为了研究木构古建筑地震破坏状态评估的准确性,应用概率的方法,以结构损伤指数、最大层间位移角作为评价因子,建立了地震破坏综合评价模型,提出了基于概率法的木构古建筑地震破坏综合评价方法。该方法在综合现状分析与实验数据,在一定烈度下计算各种破坏状态等级中每一种破坏状态出现的概率,古建筑地震破坏状态应为概率最大的地震破坏状态,从而比较准确地判别木构古建筑地震破坏程度。并对经受过汶川地震的两种结构形式的古建筑进行了验证,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这一方法将提高木构古建筑震害预测的准确性,为古建筑抗震加固提供有效的理论支持。

  • 标签: 木构古建筑 地震 评价方法
  • 简介:现代多元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公众需求的不断变迁,使博物馆服务职能日益凸显。2007年,国家文物局在全国博物馆评估中将博物馆公共服务纳入评审内容,与观众服务相关的评估标准也成为指导各级博物馆观众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帮助各个博物馆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公众服务体系。然而,随着博物馆服务工作的发展,评估标准也应随之作出合理调整。相比较而言,以博物馆观众研究为基础,建立在严格的数据分析之上的西方博物馆评估,在评估标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上具有可借鉴性。现有的中国博物馆观众服务评估体系以指导性为主,其评估标准在目的性、可比性和系统性方面有待调整。

  • 标签: 博物馆 观众服务 评估标准 浅析
  • 简介:为了可直接考察修复材料对壁画颜料层-地仗层(地仗层-地仗层)的黏结性,借鉴敦煌石窟泥塑制作“木骨泥胎”原理和涂层、黏接剂附着力和黏结强度测试方法,设计了一套拉拔模具。该装置解决了壁画修复材料评价中黏结界面错位,客观数据获取难,适用性差,耗时长等问题。试验测定了6种常用修复材料在质量浓度5%条件下的黏结强度,确定其黏结性强弱顺序为:纯丙乳液>聚乙烯醇PVA-1788>白乳胶>硅丙乳液>明胶(Paraloidb-72)。基于试验数据,提出选择修复材料及工作浓度时,应以接近原有胶结材料(明胶)黏结强度为宜。

  • 标签: 壁画 修复材料 黏结性 评价
  • 简介:学科体系混乱是目前困扰文献学及历史文献学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因而加快这些学科体系的规范化建设便成为文献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冯浩菲先生的文章对此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和认识,认为文献学及历史文献学的体系结构和教材建设应分别由这些学科的性质、任务和研究的对象、范围等来确定,而不能取决于个人的主观因素。

  • 标签: 文献学 学科体系 历史文献学体系 教材建设
  • 简介:圆明园位于北京阿郊海淀,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在世界园林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本研究以如园延清堂基址为示范点,逐步探索如何对圆明园进行保护而做的一些基础工作。此次调台布置人工探食点4个,具体揭露延清堂基址的部分基础形式,并对揭露的三合土地基进行单轴抗压试验,提供三合土地基的天然单轴抗压强度及饱和单轴抗压强度,最后对不同深度的单轴抗压强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理岩条石作为文物有灭失的可能,应当重点进行保护;三合土地基上部及下部单轴抗压强度较低,中部单轴抗压强度较高,暴露于地表的三合土也急需保护。

  • 标签: 圆明园 延清堂基址 基础
  • 简介:文物存放环境空气质量的好坏对文物的保存至关重要,由于缺乏应有的保护,部分长期存放的文物局部表面出现物理污损、颜色变化或漆皮及彩绘起翘。因此,为了尽可能避免不良环境因素对文物的影响,需对其环境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以便制定科学的环境控制措施。为此,通过冬(2008年1月30日至3月3日)夏(2008年7月28日至8月22日)两季在秦俑博物馆陶器库开展室内空气质量调查研究工作,获得了大气气溶胶中水溶性离子、碳组分、S02和NH3的质量浓度特征,同步进行了室内微气候的测定。结果显示,冬季PM。的平均质量浓度及所含主要水溶性离子浓度均高于夏季,并且同一时期室外均高于室内,但其中个别成分如C1-及碳组分OC有机碳在夏季的库内浓度明显高于室外。此外有害气体NH3受高温及排放源影响其浓度表现出夏季库内高于库外,夏季高于冬季的现象。研究表明,库内微气候和污染物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污染物的浓度及来源略有差异。部分污染物浓度偏高,可能会对库内存放的脆弱文物产生一定影响,需要采取一些防控措施。

  • 标签: 秦兵马俑 PM2 5 水溶性离子 污染型气体
  • 简介:一.中国考古学方法论的经典之作1985年我考回母校吉林大学读硕士,张忠培先生专门为我们几个研究生开设了《考古学方法论》课程。这个课程的上课方式是以先生讲授为主,但他没有照本宣科,而是开放式地对相关问题展开讨论。

  • 标签: 方法论体系 考古学 张忠培 中国 类型学 地层学
  • 简介:一个好的陈列展览,应当能够为观众创造一次舒适且有效的体验。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博物馆需更加深切关注观众的观展,将之纳入陈列展览的评估体系,并建立起科学系统的观众评估体系。文章采用跟踪观察法,以广东省博物馆历代端砚艺术展览为例,立足于观众观展体验,从观众的停留时间长度、观展路线和展线吻合度、观展重点和展览重点吻合度三个角度出发,尝试对该展览进行效果评估。

  • 标签: 观众 观展体验 陈列展览 评估体系 跟踪观察法
  • 简介:随着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工作的大力发展,我国的文化遗产保护新体系正在形成,其最大特征就是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博物馆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中国丝绸博物馆2017年举办的“古道新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科技成果展”,突破以往展品题材上的限制,将展品从单一纺织品拓展到丝路文化遗产的全领域,从科技考古和文物保护成果的视觉角度,讲述科技在丝路古道上探索出的新故事,并通过组织一系列相关体验和教育活动,实现宣传历史文化的同时,拉近科技考古、文物保护工作与观众之间距离的目标。

  • 标签: 博物馆 陈列展览 科技考古 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