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穿刺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螺旋式桡动脉止血器不同压迫时间的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设计,将80例术后应用螺旋式桡动脉加压器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患者在术后1小时开始逆时针松桡动脉加压器一圈,以后每小时松一圈,4小时后完全松动扣带,次日撤除止血器;对照组术后2小时开始逆时针松桡动脉加压器一圈,以后每小时松一圈,6小时后完全松动扣带,次日撤除止血器,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出血、手部肿胀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在出血发生率和术后并发症上无明显差异,但试验组手部肿胀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照组术后1小时开始逆时针松桡动脉加压器一圈,以后每小时松一圈,4小时后完全松动扣带,次日撤除止血器并未增加出血的风险,但提高了患者的舒适度,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与ELISA法检测乙肝两对半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35例乙肝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与ELISA法两种不同的检测方法对乙肝两对半的检测,分析检测结果。结果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乙肝五项指标准确率更高,而且具有重复性,对HbsAg和HBeAg这两项指标的检测没有明显差异(P>0.05);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HbsAb、HbeAb、HBcAb等指标与ELISA检测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对半检测结果表明,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检测率明显比ELISA法检出率高,差异显著(P<0.05)。结论应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仪与ELISA法相比,具有更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以根据乙肝两对半定量检测确诊乙肝,并为乙肝治疗和预后提供有效的监测,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技术(TRFIA)定量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五个血清学标志物进行临床评价。方法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TRFIA)法和酶联免疫法(ELISA)对定值样品和200份临床标本同时测定,对二种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符合率分别为HbsAg97%、HbsAb86%、HbeAb94%、HbcAb86%,两种方法检测结果有显著差异(P<0.05,X2分别为4.17、X2=26.04、4.92、20.35);HbeAg符合率为99%,无显著差异(X2=0.5,P>0.05)。结论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定结果有较高的符合程度,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等方面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交叉污染对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YSMEXCS2000I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的影响。方法采用日本SYSMEXCS2000I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进行交叉污染排查、干扰分析实验与避免交叉污染程序设计。结果交叉污染排查实验证明FIB对APTT存在负干扰,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其他项目无影响;加生理盐水组,加OVB组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加Thrombinreagent组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的意义(P<0.01);经避免交叉污染实验设计并筛选出结果,FIB+APTT(设置前)组合所测APTT偏倚超过允许范围,存在负干扰,混合血浆及质控品1,2FIB+APTT(设置前)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的意义(P<0.01),FIB+APTT(设置后)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全自动血凝分析仪SYSMEXCS2000I要注意防止交叉污染,用CLⅠ清洗试剂针可有效避免交叉污染对APTT测定的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就不同时间窗高压氧治疗一氧化碳中毒临床治疗效果进行进一步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将其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高压氧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窗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TNF—α、IT—6等较对照组明显,其中有34例痊愈,10例显效,6例有效,总有效率100%,无患者出现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中有20例痊愈,15例显效,7例有效,8例无效,总有效率为84%,另有7例患者出现迟发性脑病,比较两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采用高压氧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促进患者早日恢复,在临床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值得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脑水肿及不同时间用药临床变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7例,按简单数字法分为A、B、C组,每组29例,A组采用常规治疗,B组于发病后12h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C组于发病后5日内应用尼莫地平治疗,观察比较3组原发病灶缺血体积、水肿体积、功能缺损评分等改善情况。结果B组、C组原发病灶缺血体积、水肿体积、功能缺损评分等改善均显著优于A组(P<0.05);B组功能缺损评分改善优于C组(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及早应用尼莫地平,能有效改善患者局部脑血流、脑水肿状况,提高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放置时间对血液中多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采用仪器分析的方法对分别放置1小时、3小时、6小时、24小时后的血液标本进行常规生化项目的检测。结果标本存放3小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GLU,标本存放6小时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是GLU、BUN、K+,样本存放24小时后所有的指标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放置时间对血液中多项生化指标的检测结果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确保检测结果在实验室允许的误差范围内,电解质检测最好在采集标本后6小时内检测完毕,血糖的检测最好在采集标准后3小时内检测完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预见性护理在缩短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肌钙蛋白出报告时间、术前准备完成时间、冠状动脉再开通的时间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中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2016年12月入我科治疗的9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历资料,通过对患者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术前工作流程进行逐点梳理,针对每个环节存在的不足提出改进,给予预见性的护理措施,应用到急诊介入治疗患者护理中进行成效比较。结果预见性护理能缩短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首份心电图完成时间(P<0.05),肌钙蛋白出报告时间(P<0.05),术前准备完成时间(P<0.05),冠状动脉再开通的时间(P<0.05),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P<0.05)。结论预见性护理在缩短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患者血管再通时间中的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临床护理工作中应熟练掌握该方法,从而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住院费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层流手术室术中手术器械在不同时间段的细菌污染状况,对其手术器械污染与暴露时间的长短进行研究以及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0例三级手术患者术中使用的器械在不同时间段的细菌污染情况作为本次实验对象。根据手术状况的差异,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a、b、c三个不同的小组,a组患者整个手术中无菌台上的手术器械完全在空气中暴露,b组患者整个手术中无菌台上的手术器械用棉布进行覆盖,c组患者整个手术中无菌台上的手术器械用无纺布进行覆盖。分别在术前、术中2、3、4、5小时五个不同时间段的手术器械进行样本抽查,并对其样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对其培养的效果进行研究及分析。结果经过细菌培养比较后得知,a组手术器械合格为407例(90.44%),b组手术器械合格为433例(96.22%),c组手术器械合格为446例(99.11%),c组手术器械的合格率明显高于b组与a组,组间数据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次实验表明,术中手术器械污染的严重程度与暴露时间的长短及覆盖材料存在着正相关的关系,因此在术中应对其器械进行妥善的安置,避免过度暴露造成器械污染。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不同时间服用在妇科手术肠道准备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0例行妇科手术的患者随机等分为A、B两组,每组各70例。A组手术前1d14∶00开始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B组手术前1d18∶00开始口服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进行肠道准备。比较两组患者肠道清洁效果;应用Athens失眠量表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晚睡眠质量情况。结果A、B组肠道准备的清洁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Athens评分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前1d14∶00开始服用药物,既可以保证满意的肠道清洁效果,又能保证患者充足的休息,确保睡眠质量,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是比较理想的肠道清洁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影响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时间护士主导式可控因素,进而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护理策略,有效延长留置时间。方法对我科2016年4月—2016年11月老年下肢骨折患者49例,外周静脉留置针留置不足72小时进行护士主导式相关可控因素分析,并采取预防策略,以确保留置时间达到标准预期时间。结果通过采取针对性预防策略,老年下肢骨折患者第二次静脉留置中,31人达到预期留置时间3~5d,有效率达63.27%。结论正确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留置针型号,娴熟的穿刺技术、正确的固定方法及规范的维护,可有效延长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外周静脉留置时间,减轻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提高住院患者的满意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盐酸帕洛诺司琼不同使用时间预防PDD化疗所致延迟性恶心、呕吐的效果分析。方法对符合入组标准患者分成两组,A组203例第一天化疗前30分钟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静脉+托烷司琼4mg推注。B组229例第一天化疗前30分钟应用托烷司琼4mg静脉推注,第三天结束后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静脉推注。患者出院时发放调查问卷,21天后返院进行第二次化疗时收回调查表。结果对所有患者发放调查表共627份,收回541份,有效432份。第三天化疗结束后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B组比第一天化疗前30分钟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A组预防延迟性恶心、呕吐第48小时72小时5天7天缓解率更为有效。两组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化疗第三天结束后应用盐酸帕洛诺司琼比第一天化疗30分钟应用更能有效预防化疗所致延迟性恶心.呕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X线摄影(DR)调节控制超短时间曝光在婴幼儿胸部摄影中的价值。方法抽取来我院进行胸部数字X线摄影的婴幼儿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取调节控制超短时间曝光摄影和固定控制曝光摄影,对其图像质量进行评价分析。结果采用调节控制超短时间曝光摄影技术所得的50张胸部X线片中甲片34张,乙片12张,丙片4张;采用固定控制曝光摄影技术所得的50张胸部X线片中甲片24张,乙片19张,丙片6张,废片1张。结论采取数字X线摄影调节控制超短时间曝光进行婴幼儿患者胸部摄影,伪影少、图像质量佳,还可明显减少婴幼儿所受的辐射剂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常温下标本放置时间对凝血三项PT、APTT、FIB测定结果影响的合理统计学方法。方法分别采用配对t检验、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及检验结果允许总误差四种统计学方法对凝血三项PT、APTT、FIB采血后2小时与采血后4小时、6小时及8小时的测定值进行比较分析,寻求合理的符合临床实际的统计学分析方法。结果采用配对t检验、方差分析两种统计学方法时,采血后4h、6h及8h与采血后2h凝血三项测定结果比较,FIB及APTT在6h、8h和PT及APTT在4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成组t检验时以上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均与临床实际不符;而采用检验结果允许总误差的统计方法能比较全面的综合统计学方法和临床实际,所得的分析结果与临床实际相符。结论对凝血三项检测结果所用的统计学方法中,配对t检验、成组t检验、方差分析三种统计学分析方法均不适用,应采用检验结果允许总误差的统计方法才具有现实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时间窗早期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的临床预后影响。方法择取2013.06-2014.05期间在我院儿科接受治疗的8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英简HIE)患儿,按照就诊的时间将其分成三组,出生后6小时为A组;6-24小时为B组;大于24小时为C组,每组各有27例患儿。每组患儿均接受相同的综合治疗,并在患儿出院后3、6、12个月龄时进行复诊,分别评价每组患儿的神经系统发育程度。结果经综合治疗后,A、B、C组患儿的运动发育指数(英简PDI)、心理发育指数(英简MDI)在三个不同时间点具有明显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出生后6小时时间内是治疗缺氧缺血性脑病最有效的治疗时间窗。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服补液盐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疗效及对其恢复时间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8月—2017年12月收治小儿腹泻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60例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蒙脱石散治疗,实验组患者采取口服补液盐联合蒙脱石散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患儿恢复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的平均止泻时间为(46.5±5.2)h,对照组患儿的平均止泻时间为(98.5±9.4)h,实验组患者的平均止泻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76.67%,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表示统计学有意义。结论采取口服补液盐联合蒙脱石散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止泻时间,促进患者的恢复,减轻患儿的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