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多排螺旋CT扫描在急腹症诊断中的有效性。方法:在2023年1月-2024年6月期间,本院共收治了58名急腹症患者。同时,对全部病人进行多排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以了解其诊断的正确率。结果:58例病人中53例得到确诊,符合率为91.37%。经多排螺旋CT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排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具有很高的准确性,可使病人获得及时、恰当的治疗,提高预后,提高生活质量。

  • 标签: 多排螺旋CT 急腹症 诊断准确率 病理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多层螺旋CT在肺栓塞诊断的效果。方法:将本院于2023.02月-2024.02月收治的7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进行多层螺旋CT及磁共振(MRI)检查。将病理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两种不同检查方法的诊断效能、栓塞检出率、影像质量。结果:(1)70例疑似肺栓塞患者中,通过病理检查确诊为阳性63例,占比90.00%。阴性7例,占比10.00%。多层螺旋CT检查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均显著高于MRI检查,组间差异显著(P<0.05)。(2)70例肺栓塞患者共检出438支栓塞,其中主肺动脉20支、肺叶动脉84支、肺段动脉215支、亚段动脉119支。多层螺旋CT检查栓塞检出率均显著高于MRI检查,组间差异显著(P<0.05)。(3)多层螺旋CT检查影像图像质量评分显著高于MRI检查,多层螺旋CT检查扫描时间显著低于MRI检查,组间对比明显(P<0.05)。结论:相较于MRI检查,多层螺旋CT诊断肺栓塞的临床价值更高,可有效明确具体病情,且具有图像质量高、扫描速度快等优势,可作为该疾病的常规筛查方法。

  • 标签: 多层螺旋CT 磁共振 肺栓塞 诊断效能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超声刀与电凝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4月-2023年4月20例胸腔镜前纵隔肿瘤手术患者,随机分组。观察组术中使用超声刀,对照组术中使用电凝。比较两组手术预后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切除肿瘤最大直径、切除肿瘤最大重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刀在胸腔镜前纵隔肿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高于电凝,可推广使用。

  • 标签: 胸腔镜前纵隔肿瘤手术 超声刀 电凝钩
  • 简介:股骨近内侧主要有股骨距、股骨小转子等重要结构,其在抗屈曲、抗内翻方面有重要作用。股骨近血供丰富,骨折经治疗后极少发生骨折不愈合,手术治疗已成为临床医生的首选方案。股骨近骨折术中恢复内侧皮质的连续性是影响手术成功的关键。而如何在术中恢复股骨近内侧的连续性及其支撑作用,仍是临床上的难题。本文将对股骨近内侧壁及其支撑固定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生治疗股骨近骨折时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股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 简介:背景:测量分析肱骨近显微骨硬度分布规律可以较好地评价该部位骨组织不同区域的物理性能。目的:探讨肱骨近不同部位骨硬度的分布特征及其意义。方法:共选用了62岁男性、45岁女性和58岁男性3具遗体捐献者标本,于肱骨肩关节盂水平及外科颈水平垂直其长轴取多层面标本,使用显微硬度计在样品表面不同区域进行维氏硬度测试,统计分析骨骼硬度的分布规律。结果:3具标本的肱骨近共测量84个部位,测得肱骨近区域总体硬度为(37.62±8.82)HV,硬度最大处为肱骨外科颈内侧(45.82±5.55)HV,其次为外科颈外侧与后侧,此三处硬度大于肱骨近其他部位(P<0.05);硬度最小处为大结节处松质骨(28.32±4.35)HV。从解剖部位来看,外科颈硬度为(44.07±6.45)HV,大于肱骨头及大、小结节硬度(P<0.001);大结节硬度最小为(29.56±5.68)HV(P<0.01)。肱骨头前半部硬度大于后半部,小结节硬度大于大结节,肱骨外科颈前方硬度低于其他方位(P<0.05)。结论:肱骨近不同区域骨硬度的分布具有规律性;肱骨近骨硬度分布数据可为肱骨近内固定策略的选择、新型植入材料的研究提供基础,并为3D打印仿生骨的设计开辟新的视角。

  • 标签: 肱骨近端 骨硬度 人体骨骼 内固定 3D打印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股骨近髓内钉特别是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应用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62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AO分类31-A1型8例,31-A2型33例,31-A3型21例。使用MFN,PFN及PFNA治疗,统计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髋关节功能评价。结果本组患者术中平均失血量小于100m/l平均手术时间1h。术后随访4-24个月,全部骨折均愈合,1例术后髋螺钉退出,2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功能评价总优良率为95.2%,无股骨头缺血坏死及髋内翻畸形。结论股骨近髓内钉,特别是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手术简单、固定牢稳、微创、并发症少的特点,尤其适用于骨质疏松患者。

  • 标签: 股骨近端 髓内钉治疗 股骨 粗隆间骨折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锁定钢板用于治疗不同类型的骨近骨折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至2012年期间骨近骨折患者56例,采用锁定钢板治疗。结果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骨折优良率为90.48%,显著高于治疗股骨近骨折优良率(75.00%)和治疗桡骨近骨折的优良率(78.95%)(p<0.05)。结论锁定钢板应用于肱骨近骨折治疗疗效最佳,可大量应用于临床治疗肱骨近骨折。

  • 标签: 肱骨近端骨折,股骨近端骨折,桡骨近端骨折
  • 简介:目的分析补肾活血汤治疗老年骨近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的59例老年肱骨近骨折患者,使用补肾活血汤为治疗组,不使用的为对照组。骨折复位、稳定固定后,治疗组使用补肾活血汤内服4周,对照组不服中药,其他治疗与治疗组保持一致。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补肾活血汤对于降低患者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提高肩关节功能(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及促进骨折愈合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汤具有促进老年肱骨近骨折愈合、缓解骨折后疼痛及改善骨折后肩关节功能的作用。

  • 标签: 补肾活血汤 肱骨近端骨折 骨折愈合 肩关节功能
  • 简介:目的:探讨胃癌切除术后切癌残留的原因及预防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1月—2009年5月946例行胃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癌残留情况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胃癌切除术后切癌残留率为6.24%(59/946)。姑息性胃癌切除术癌残留率与根治性胃癌切除术癌残留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87%vs5.49%,P〈0.05);全胃切除较远、近胃大部切除术切癌残留率高(13.95%vs4.38%,6.50%,P〈0.05);BorrmannⅢ~Ⅳ型、分化程度低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在7个以上者切癌残留率较高(P〈0.05),而患者年龄、肿瘤直径和肿瘤浸润深度与切癌残留率无关(P〉0.05)。结论:姑息性切除、BorrmannⅢ~Ⅳ型、分化程度低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在7个以上的胃癌易发生切癌残留。重视术前胃镜及X线钡餐检查,结合术中探查情况决定切除范围,保证切缘距离,常规剖视标本,可疑时行术中冷冻检查是减少胃癌切除术切癌残留率的有效措施。

  • 标签: 胃肿瘤 胃切除术 肿瘤 残余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术后护理对老年肱骨近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0例老年肱骨近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术后进行基本骨折护理,观察组术后在基本骨折护理基础上进行综合性护理干预,分析两组的护理结果。结果观察组术后褥疮、呼吸道感染、血压波动、骨折处红肿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2%,对照组术后试验组褥疮、呼吸道感染、血压波动、骨折处红肿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48%,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肱骨近骨折患者进行术后护理效果显著,可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值得推广使用。

  • 标签: 老年肱骨近端骨折 褥疮 呼吸道感染 血压波动 骨折处红肿
  • 简介:目的探讨胃近、远端癌的临床和预后的差异及其原因.方法将我院1994年6月至2001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365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及定期随访资料输入数据库,对其一般临床资料、预后因素及生存率进行分析.结果胃近、远端癌的发病年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2),但胃近癌男性发病的比例较高.标本大体分型中,两组Borrmann分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6),但胃近癌的TNM分期较晚,特别是淋巴结转移率明显高于胃远端癌,组织分化类型则无明显差别.虽然胃近癌全胃切除率较高,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并无明显增高.胃近癌手术后的生存率较胃远端癌低.结论胃近癌预后较胃远端癌差,其重要原因可能与肿瘤的位置特殊、出现症状较晚及就诊时肿瘤分期较晚有关,而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手术死亡率无明确的关系.

  • 标签: 胃肿瘤 临床病理 预后 生存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手术配合中医三期辨证治疗肱骨近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曾经收治的肱骨近骨折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两组,一组为采用常规手术治疗,另一组为在此基础上较多的采用中医三期辨证和手术治疗,二者相互配合,分析其术后临床疗效的相关观察指标。结果观察组的VAS评分及运动范围、解剖位置、肿胀程度和肢体功能等各项临床指标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术指针明确的患者,在手术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三期辨证治疗能够有效促进关节功能恢复等,具有更好的临床疗效。

  • 标签: 中医三期辨证疗法 肱骨近端骨折 临床疗效 VAS评分
  • 简介:肢体延长从国际医学上说已经有80多年的历史了,1921年Corairilla在世界上第一次施行了股骨延长术,由于并发症多,未能得到推广;1936年以来Mcmullali等医学工作者进行了10年的刻苦研究,并做了大量的动物试验,虽然对延长手术做了很多方面的改进,但仍然存在着许多技术上的难关;1958年Sofila对肢体延长术再次进行了改进,并对自己曾经做过的手术进行了随访和严密的观察,认为肢体延长手术的并发症较多,提出延长手术需慎重、严肃考虑后方可进行,这对肢体延长手术的发展有着很大的制约作用,使一般临床医师不敢轻易涉及;直到l967年Colemah、Noohah、Kawamnr等学者认真的总结了前人的经验,吸取教训,并做了大量的动物试验后,认为肢体延长手术有着很重要的使用价值和可行性,所以再一次提出肢体延长的必要性,从此才扎实地奠定了肢体延长术的手术基础。接着世界上才有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医学科学家陆续零星开展此项手术,其中以原苏联的医学专家Illizarov和意大利的Montecharlie在临床上应用的最为成功。我国直到1974年才开始进行临床研究,直到1987年在国内才真正地得到发展。目前国内采取肢体延长的方法有几种,如胫骨干延长术,在国内最早开展,因损伤大、出血多、愈合慢、容易发生骨成角及骨不连,已被专家淘汰;骨骺牵开延长,虽然能大幅度的延长肢体,但它只适用于12~14岁左右的骨骺未闭的青少年,在年龄上受到限制,同时在骨骺分离时容易产生旋转应力。使分离线呈螺旋形穿越骨骺,容易使儿童出现骨骺早闭;股骨延长术,延长幅度小。而且需要植骨。为避免上述弊端,我院自1987年以来对国内几种延长手术进行考证,认真吸取了几种不同手术的优点。尽量克服其缺点,采取胫骨上端干骺截骨延长术。�

  • 标签: 肢体短缩 胫骨上端干骺端 胫骨延长
  • 简介:胫骨干骺骨折临床常见,大多由较大的暴力损伤所致,暴力不仅造成明显的骨质破坏,而且还造成周围软组织的严重损伤。由于胫骨干骺的血供差,加上软组织菲薄,不能提供良好的血运及保护,故皮肤坏死、感染、骨髓炎、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关节功能障碍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很高。我院自2006年5月-2007年12月使用山东威高骨科材料有限公司生产Lcp胫骨远端内侧接骨板,

  • 标签: 骨折 微创